羅桂花
(1.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2.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法學博士后流動站,湖北 武漢 430073)
“我覺得”和“我認為”都是表示認識的謂賓結(jié)構(gòu)(Complement-taking predicate,CTP),并發(fā)展成為語用標記,是典型的表示立場框架的認識插入語。[1]它們不提供命題信息,而是表達說話者關(guān)于命題信息的認識立場,是說話者表達的關(guān)于所言說內(nèi)容的定位,是說話者談論認識狀態(tài)的行為,尤其是關(guān)于說話者是如何了解相關(guān)命題信息,以及對所傳遞命題信息事實性的承諾程度。[2]57法庭互動中,庭審參與各方就法律事實展開調(diào)查,就法律適用進行辯論,其中有大量的認識立場表達,而“我覺得”“我認為”是其中最常用的標記。
“我覺得”“我認為”等這類典型表示認識立場的謂賓結(jié)構(gòu)早已引起國內(nèi)外學者關(guān)注。Biber等曾指出由認識動詞如“think、know、said”等構(gòu)成的認識立場標記構(gòu)成了日常會話中立場表達的絕大多數(shù),而“I think”是其中最常見的認識標記。[3]5對于英語中“I think、I know、I guess”這類認識標記,學者們已從情態(tài)詞[4]1-48、語體差異[5]、言據(jù)性[2]、認識立場[6]2與互動功能[7]等方面做過諸多研究。對于漢語中的這類標記,郭昭軍專門分析了弱斷言謂詞“我想”[8];方梅提出認證義謂賓動詞不同程度地虛化為表達說話人視角和態(tài)度的語用標記[1];一些學者以日常會話為語料分析了“我覺得”的立場功能[9],尤其是認識立場表達[10]12-34。徐晶凝分析了電視劇對白中“我覺得”在口語語篇中的使用規(guī)律[11],張麗萍討論了法庭情境中話語標記“我(們)認為”的動態(tài)順應功能。[12]本文注意到在法庭互動中“我認為”和“我覺得”是最常用的認識立場標記,且前者使用頻次相對更多,而“我認為”作為認識立場標記在基于日常會話語料的研究中基本沒有被關(guān)注,“我覺得”則被高度重視[9],那么,“我認為”與“我覺得”作為認識立場標記有何差異、各有何功能分工?本文以真實的法庭審判互動話語為語料①文中語料系作者根據(jù)6場法庭審判的現(xiàn)場錄音或錄像轉(zhuǎn)寫而成,字數(shù)約為100萬。,對這些問題展開探索,以期窺探法庭話語的特點,且為法庭審判實踐提供一定啟示。
語義上,參照2011年商務印書館第5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我覺得”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表示“產(chǎn)生某種感覺”,表達情感立場,表示說話者的感官感受。這一種用法在法庭互動話語中的數(shù)量少。比如:
(1)辯:你當時到醫(yī)院去治療沒有?①本文語料轉(zhuǎn)寫符號:“公”表示公訴人;“審”表示審判長/員;“被”表示“被告”;“上”表示上訴人,“辯”表示辯護律師;“鑒”表示鑒定人;“……”表示話輪內(nèi)省略;“——”表示說話拖音;“‖‖”表示話語打斷;“⊥”表示話語修正;“(Ns)”表示停頓的秒數(shù);(())表示轉(zhuǎn)寫者的描述。
被:我當時就躺在馬路上……沒人管,我又好難受,已經(jīng)全身沒力氣了,我覺得缺氧一樣……
此例中“我覺得”就是第一種意義,后接“缺氧一樣”表達說話者當時的主觀感受。
“我覺得”的第二種意義是“有某種意見”,“覺得”自身的詞匯意義已經(jīng)弱化,表達說話者的認識立場,是一個認識立場標記[9]。例如:
(2)審:記不清了?還是沒有這回事兒?
被:我覺得沒有這么回事兒。
審:沒有這回事兒?那你對這辨認紀錄有意見嗎?(2s)請你抓緊時間回答問題。
被:那我就,認了。我沒意見。
例(2)中,“我覺得”后接命題“沒有這么回事”,表達了說話者對于“這回事兒”的評估與判斷(“沒有/不存在”)。后接陳述性斷言是“我覺得”作為認識立場標記的典型句式。
“我覺得”的第一種用法表達的是來自于“心”的感受,往往后接表示情感、情緒的短語,而第二種用作認識立場標記表達的是來自于“腦”的認識,通常后接小句。參照2011年商務印書館第5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認為”僅有一種意義,即“對人或事物確定某種看法,做出某種判斷”,表達來自于“腦”的認識。所以,“我認為”的基本功能就是表達立場。在法庭互動中,其后常接表示命題信息的小句,用作認識立場標記。例如:
(3)上:我依然認為這個——一審法院的判決依據(jù)是不充分的,對我的判決是錯誤的。
“我依然認為”后接命題小句,表示說話者的認識立場。在此例中,“我認為”中間插入了副詞“依然”,其間插入的其他類似成分在我們的語料中還有 :“ 確 實 ”“ 從 來 沒 有 ”“ 從 始 至 終 ”“ 卻 ”“ 一 直 ”“ 一致”“就”“(不)這么”。我們把這些用例看作是認識立場標記“我認為”的變體形式。作為認識立場標記,“我覺得”中間也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在我們的語料中檢索到的有“就(是)”“有點”“當時”“總(是)”“倒”“也”“真的(不)”“更加”“確實”,我們把這些用例也看作是認識立場標記“我覺得”的變體形式。例如:
(4)審:林 XX、陳 XX,對這個⊥這個李 XX、韓X、唐XX的證言有意見嗎?
被:其中一點有意見,我有點覺得是不符合事實的。當時他問我,我是說在那個停車場,然后我?guī)ネ\噲瞿玫木褪恰?/p>
此外,在法庭互動中,“我覺得”也以“我們覺得”的形式出現(xiàn),本文也將之看作是“我覺得”的變體。“我認為”的變體則還包括“(本)合議庭認為”“(本)辯護人認為”“公訴人認為”和“我們認為”等形式。
作為立場標記的“我認為”“我覺得”都可以從句子中分離出來,去掉或者置于句末都不影響句子命題意義在語篇中的表達。請看:
(5)被:……所以給我立成第一被告,我覺得我太冤了。我沒有什么組織能力呀。((哭泣))
→所以給我立成第一被告,我太冤了,我覺得。我沒有什么組織能力呀。
(6)鑒:所以,那么,那么,我認為我這里把它作為產(chǎn)成品說明也沒有錯。
→所以,那么,那么,我這里把它作為產(chǎn)成品說明也沒有錯,我認為。
在我們的語料中,認識立場標記“我認為”及其變體形式共出現(xiàn)662次,作為認識立場標記的“我覺得”及其變體形式共出現(xiàn)149次。作為認識立場標記,“我認為”比“我覺得”多出現(xiàn)513次,說明在法庭互動中說話者更傾向于選擇“我認為”來表達認識立場,這與法庭互動這樣一種特殊的口頭語體有關(guān)。法庭互動雖以口頭會話的形式展開,但不同于日常會話,它更加正式,[13]6因此,所使用的詞語也更加正式。
根據(jù)語料觀察,在法庭互動中認識立場標記“我覺得”的使用頻率遠遠低于“我認為”,但遠遠高于“我想”“我看”等其他認識立場標記,是一種常見的認識立場標記?!拔矣X得”一般表示說話者從主觀感受的角度表達認識立場,確信度往往較弱。例如:
(7)被:看清楚了起訴書。我不知道我這里到底是不是涉嫌,它說我涉嫌這個罪,我覺得我沒有涉嫌這個罪。
公:你的意思是起訴書中所列舉的你那些事實你認為都是的,但是你不清楚,它是構(gòu)成了何種罪,是這個意思吧?
被:嗯,起訴書指定的這些事實是⊥,我是有過。
此例中,被告人對于“沒有涉嫌這個罪”的認識是依據(jù)主觀感受得出的,沒有提出任何證據(jù)、也沒有進行推理與辯論,僅表示一種主觀看法與觀點。作為一種立論證據(jù),主觀感受相比之下不可靠,確定度較低。所以說,“我覺得”表達一種確信度不高的認識立場。
相比之下,“我認為”表達一種確信度較高的認識立場。請看下例:
(8)鑒:對。那個——同樣是YJ公司轉(zhuǎn)制第56號憑證又把那個白鎢金礦列入庫存商品。
辯:那,在產(chǎn)品到產(chǎn)成品‖
鑒:所以,那么,‖那么,我認為我這里把它作為產(chǎn)成品說明也沒有錯。
此例中,鑒定人的認識“我這里把它作為產(chǎn)成品說明也沒有錯”是基于她自己的前一話輪中的“YJ公司轉(zhuǎn)制第56號憑證”,是有依據(jù)的,確信度較高。所以,說話者使用認識立場標記“我認為”表達說話者對所提出命題的確信以及權(quán)威。
“我認為”所表達的認識立場一般不是基于說話者的主觀感受,而是有一定的依據(jù)或者推理,因此,“我認為”常用于觀點總結(jié)中,比如例(8)中,“我認為”所引導命題之前就用了因果標記“所以”,表示之后的命題是基于上一話輪證據(jù)的推理與總結(jié)。[14]“我認為”更常出現(xiàn)在較長話輪的末尾或者開頭,用于提出總觀點。例如:
(9)辯:……所以,綜上所述,辯護人認為由于上訴人歐XX主觀上并沒有非法占有國有資產(chǎn)的故意,客觀上也沒有實施隱瞞黑鎢和白鎢的行為,并且……因此,辯護人認為一審法院判決上訴人歐XX私分國有資產(chǎn)罪不能成立……
此例來自辯護人的辯護意見,說話者使用了兩個“辯護人認為”對自己的認識與觀點進行總結(jié)。而“我覺得”往往出現(xiàn)在較短、較簡單的話輪中,直接提出主觀認識。比如例(7)中被告人使用“我覺得”直接提出自己的觀點與判斷,而沒有任何推理。
可見,“我覺得”與“我認為”在確信度上的差異顯著,這一點也體現(xiàn)在它們搭配的插入語上,“我認為”其中的插入語一般表示較高的信度,而“我覺得”中間的插入語則包含了確信度較低的“有點”“就(是)”等。
“我覺得”與“我認為”在確信度上的差異也直接影響它在語篇中的角色分布,也就是說,它們的使用與互動參與者的角色具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表達低確信度認識立場的“我覺得”在被告人中使用的頻率最高,在公訴人和辯護人的話輪中出現(xiàn)較少,沒有出現(xiàn)在法官的話語中,在辯護人和公訴人的話語中出現(xiàn)頻率也較低。“我認為”出現(xiàn)在所有庭審參與者的話語中,甚至包括鑒定人和證人;也包括“法官”,主要以“本合議庭認為”“我們認為”的形式出現(xiàn);在公訴人和辯護人的話語中出現(xiàn)頻次較多,出現(xiàn)形式包括“公訴人認為”“(本)辯護人認為”“我們認為”等,在被告人、上訴人的話語中出現(xiàn)形式主要有“我認為”“我們認為”。統(tǒng)計如表1。
表1 認識立場標記的訴訟角色分布
需要特別提出,認識立場標記“我覺得”出現(xiàn)在公訴人話語中主要用于公訴人當庭宣讀的證人證言,嵌套在公訴人的轉(zhuǎn)述話語中。例如:
(10)公:下面向法庭出示指控書指控的第三起詐騙事實,詐騙吳XX的這個相關(guān)陳述材料?!耶敃r覺得與樸XX正談戀愛,以后還要一起生活……
此例中,“我當時覺得……”出現(xiàn)在公訴人的話語中,具體為公訴人宣讀的受害人陳述,是公訴人轉(zhuǎn)述的受害人話語。表(1)中公訴人話語所出現(xiàn)的38個“我覺得”認識立場標記就有24個為公訴人所轉(zhuǎn)述的證人證言。“我覺得”本身的低確信度加上話語信息經(jīng)過多方加工和傳播,在轉(zhuǎn)述語的原述語不可及的情況下其準確性與可靠性勢必受影響,大大降低了證人證言的可靠性。
法庭互動中,控辯雙方是對抗關(guān)系,雙方為了各自目的往往針鋒相對。所以,控辯雙方參與者相對于對方參與者常采取一系列相異定位的立場行為,即相離立場。[15]173在表達相離立場時,說話者常使用“我認為”來強調(diào)與對方觀點的不同與不一致。例如:
(11)公:簡單說一下,我剛才聽了辯護人的意見,他認為被告人有罪,但證據(jù)欠缺,疑罪從寬。那么這個案子到底是不是疑罪呢?我認為本案的事實是清楚的,證據(jù)應該是確實充分的……
“我認為”的使用體現(xiàn)說話者對自我立場的確定,向法庭突出己方觀點正確性的同時也強調(diào)對方觀點的不可采納性,表達了與對方相離的立場,從而強化了控辯之間的對抗性。這也是為什么“我認為”會大量以“公訴人認為”“(本)辯護人認為”的形式出現(xiàn),一方面強調(diào)己方觀點和信息的確信度與權(quán)威性,另一方面也明確表示與對方認識的相離立場,即相對于你的認識立場,我如何構(gòu)建我的認識立場?!拔艺J為”的使用突出了立場的交互主體性,即言語者作為交際主體同語言受眾作為另一個交際主體之間的立場互動。[16]因此,“我認為”不僅體現(xiàn)說話者在言語中的主觀介入程度,是說話者主觀情態(tài)的典型表述,[12]更是一種交互主體性的表達,這種交互主體性來自于說話者對于話語命題的確信度和對信息來源的可靠性認識,說話者認為相對于聽話者自己擁有更多的、更可信的信息來源和信息權(quán)威。
Heritage區(qū)分了認識狀況(epistenic status)和認識立場(epistemic stance),前者表示說話者擁有更加持久的相對于其他人的優(yōu)越的信息來源和確信度,而后者強調(diào)說話者在話輪管理中對認識的即刻表達。[17]說話者多傾向于使用“我認為”來表達認識狀況,而“我覺得”多用于赫里特其意義上的認識立場。這也說明了為什么“我覺得”會多與副詞“當時”搭配出現(xiàn)(見例12),說話者用以強調(diào)命題內(nèi)容為事件發(fā)生時刻的認識。而“我認為”的插入語中包括“依然”“一直”“從始至終”這類表示持續(xù)時間長的副詞(見例13),表示說話者對命題信息的信心與堅持。所以,法庭互動中“我覺得”相當于英語中的“I think”,而“我認為”則相當于英語中的“I insist”。
(12)被:我當時覺得新的不能帶,老的這個象牙工藝品應該是可以的。
(13)審:被告人,有沒有新的意見?已經(jīng)說過的就不要再重復了啊。
被:嗯,我自始至終認為這個案件,有一個人,那就是我們公司后邊兒聘請的總經(jīng)理嚴崇光在操縱這件事,想把我置于死地,他和何少華的兒子,他們制造了偽造文件……
“我覺得”的使用也體現(xiàn)立場的交互主體性,但與“我認為”強化雙方的對抗性不同,“我覺得”弱化與對方的對抗,突出說話者對對方立場和面子的考慮,更加體現(xiàn)話語的協(xié)商性和動態(tài)順應性。請看:
(14)辯:我請⊥請你直接回答。就是講你說沒見過這些原始的這個會計報表也好,原始的那個生產(chǎn)報表也好,都沒見過,是不是說你鑒定的⊥獲得的資料不齊全。
公:審判長,辯護人這種方式帶有誘導性。請制止。
審:請辯護人注意發(fā)問方式。
辯:我覺得,審判長,我覺得她有必要回答,對這個鑒定結(jié)果影響很大。
公:因為剛才鑒定人說了她只對送檢的材料負責?!?/p>
辯:行了,我這個到辯護階段我再發(fā)表意見。好吧。謝謝。
此例中,辯護人使用“我覺得”引導“她(鑒定人)有必要回答(我的問題)”,根據(jù)辯護人的下一話輪“到辯護階段我再發(fā)表意見”可以確定他對自己的觀點具有較高的確信度,并不是因為對信息具有不確定的認識而使用“我覺得”,在整個法庭審判過程中這也是該辯護人使用的為數(shù)不多的“我覺得”,在其他話輪中他均使用“我認為”來表達自己的認識立場。這里使用“我覺得”是因為考慮到審判長與公訴人,以及鑒定人的面子問題,特別是審判長的面子。辯護人的當前話輪是一個建議言語行為,建議言語行為本身具有一定的強加性,容易威脅到互動參與其他方的面子而遭到反對,[18]而辯護人是在遭到公訴人反對和審判長提醒之后,提出建議言語行為,如果此處使用“我認為”,則會因為“我認為”的高確信度與對抗性,將嚴重威脅到審判長及其他人的面子,所以此處辯護人順應交際需要,使用低確信度的“我覺得”來委婉表達自己的認識立場,既發(fā)表了己方的意見,又照顧了其他方的面子,不失為有效的話語策略。
前面小節(jié)談到,“我覺得”是一個確信度低的認識立場標記,往往跟確信度較低的副詞搭配使用,但也出現(xiàn)與確信度高的副詞“確實”“真的”“更加”等共現(xiàn)的情形。請看:
(15)辯:尊敬的審判長、審判員和公訴人,經(jīng)過這七天的庭審,我確實覺得在這個庭審當中最辛苦的應該算審判長,其次應該是旁聽席上的有關(guān)領(lǐng)導,那么我作為法律共同體當中的一個晚輩,確實認為我應該配合法庭盡快地完成庭審工作,但是我想為了謝XX的合法權(quán)益,我還是非常希望并且保證用最簡單的方式說清楚我想為謝XX說的最后幾句話。
此例中,辯護人話輪中“我確實覺得在這個庭審當中最辛苦的應該算審判長”可以理解為對審判長工作的認可與恭維,辯護人使用“我覺得”來提出自己的這種認識,在“我覺得”之間使用了高確信度副詞“確實”。[19]雖然恭維言語行為不是一種典型的面子威脅言語行為,但是在法庭審判的語境中,它容易引起其他參與者,特別是公訴人的反感,而“我覺得”的使用能夠弱化該話語的恭維程度,讓聽話者感覺此認識只是說話者的一種主觀感受,同時辯護人又使用“確實”加強了這種認識的確信度,策略性地得到自己說話的機會,在后續(xù)話輪中審判長只是提醒辯護人“抓緊”,而沒有打斷他較長的話輪。
在這兩個例子中,“我覺得”體現(xiàn)了對其他參與者面子的關(guān)注,都是一種動態(tài)順應性策略行為,說話者利用“我覺得”自身的“低確信度”這一特點以降低對其他參與者的面子威脅,順應法庭互動中的交際需要與權(quán)力關(guān)系。
法庭互動中,“我認為”與“我覺得”都是高頻使用的認識立場標記,前者的使用頻率遠遠高于后者,這與法庭話語這種特殊的語體有關(guān),更是二者之間功能分工的結(jié)果。二者的使用不僅是說話者對于命題信息評價的主觀表達,也體現(xiàn)了一種認識立場表達的交互主觀性?!拔艺J為”所表達的說話者對命題信息的確信度高于“我覺得”。前者主要體現(xiàn)說話者對于所表達命題高于對方的確信與權(quán)威,由此表達對對方觀點和認識立場的不一致,是一種相離立場,強化與對方的對抗關(guān)系?!拔矣X得”的策略性使用則體現(xiàn)了說話者對于語境的順應與操縱,說話者即使對所表達命題具有較大確信度,也利用“我覺得”自身的“低確信度”的特點來降低對其他參與者的面子威脅,從而緩和言語行為語力,以實現(xiàn)自己的話語目的。
二者在法庭互動中的角色分布差異顯著,不僅反映了說話者的語言能力與策略選擇,也反映了庭審互動中的權(quán)勢關(guān)系,而這種認識立場的選擇與表達又進一步強化了不平等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使得庭審互動的對抗性不足,審控辯三方無法形成平衡三角關(guān)系。本文分析對于庭審實踐具有一定的啟示:辯方,尤其是被告人,應該嚴格區(qū)分“我認為”與“我覺得”的差異,多使用“我認為”來增強認識立場的確信度,強化與控方的對抗性,而公訴方應該限制證人證言的使用,提高證人出庭率,從而提高證言的確信度,提高司法的效率與公正。
(責任編輯 蘇 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