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相成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2017年版)明確指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睔v史解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如自然學科一般明確,在現(xiàn)實教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歷史解釋混亂、矛盾、莫衷一是的狀況,這些都成為歷史教學繼續(xù)發(fā)展的瓶頸。但歷史學科追求客觀真實的屬性、時代的需要又不斷地促使我們?nèi)ネ晟聘鞣N歷史解釋,理性、客觀地認識歷史與現(xiàn)實。通過對《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分析、學習以及實踐,我認為進行歷史解釋必須明確認識以下幾個方面:
1.地位: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科素養(yǎng)中對歷史思維和表達能力的要求。通觀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歷史解釋是對其他素養(yǎng)的綜合運用,有難度,更有挑戰(zhàn)性,弄清明晰歷史解釋是落實課程目標、培養(yǎng)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
2.概念:《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jù),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睔v史研究的一般是過去的事,它們都已經(jīng)消逝,我們不能憑空猜想,只能通過史料間接認知。歷史解釋首先需要對史料進行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確定哪些是史實,都包含了哪些歷史信息。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形成準確的歷史解釋。我們也要明確,不是所有的歷史思維和表達活動都是歷史解釋,歷史解釋不僅要有一定的依據(jù),還要有一定的合理性。
3.目的:明晰歷史解釋不僅僅是為了改善教學,提高成績,更重要的目的還在于探尋,以接近歷史真實,實現(xiàn)教學育人的目標,培養(yǎng)學生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為國家和社會服務,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教學目標的設定決定了歷史解釋的廣度與深度。
4.形式:《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解讀得非常明確:“人們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釋過去,通過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辯證、客觀地理解歷史事物,不僅要將其描述出來,還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我們從中歸納概括,歷史解釋主要有三種形式:
(1)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
這是歷史解釋的一種重要形式。其實無論選擇什么樣的史料,怎樣整理和辨析史料,都是人們理性分析、進行歷史解釋的結果。
例如2013年高考新課標文綜Ⅱ卷第24題:司馬遷在整理史料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歷史文獻關于黃帝事跡的記載莫衷一是甚至荒誕離譜。司馬遷并沒有因此否定黃帝的真實性,而是進行實地考察,把各地傳說與歷史文獻相結合,選擇證據(jù)較為充分且相對符合實際的事跡記載下來。司馬遷選擇史料,實事求是,對史料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實際上就是歷史解釋的過程。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屬于史料實證方面的素養(yǎng)要求,我們把它也作為歷史解釋的一種形式,這不是矛盾嗎?到底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屬于哪方面素養(yǎng)要求呢?
其實我們在研究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各種素養(yǎng)要求之間幾乎都存在著交叉,界限都不是很明確,這是我們在落實核心素養(yǎng)教學時面臨的困惑。仔細研究,這個問題也不用過于糾結,萬事萬物都是普遍關聯(lián)的,都存在交叉的領域,這是必然的。我們只要清楚歷史解釋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明確歷史解釋的側(cè)重點,交叉領域綜合考慮即可。
(2)歷史描述(敘述):
描述即形象地敘述或描寫敘述。敘述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jīng)過、結果6個要素。敘述與時間關系最為密切,相對比較淺顯,主要交代事情的大致經(jīng)過。所有歷史敘述在本質(zhì)上都屬于歷史解釋,即便是對基本事實的陳述也包含了陳述者的主觀認識。
(3)揭示歷史事物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
個人理解認為揭示歷史事物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應該包括對歷史事物本質(zhì)、規(guī)律、特點、原因、影響、評價、啟示等方面科學深入的分析思考,與歷史敘述相比,對歷史事物的認識更有廣度與深度。
關于歷史解釋的表現(xiàn)形式,我們通過一道高考題加深理解。
2017年海南高考歷史19題:1960年,石油生產(chǎn)國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國家建立石油輸出國組織,反映了發(fā)展中國家反對舊的世界經(jīng)濟秩序的要求。構成這段文字的是( D)
A.史觀點和歷史解釋? ? ? ? B.歷史觀點和歷史結論
C.歷史結論和歷史解釋? ? ? D.歷史敘述和歷史解釋
題干中的幾個國家“建立石油輸出國組織”,僅僅是對這一歷史事件的客觀敘述,不包含作者觀點的闡述及結論性的總結,因此屬于歷史敘述。題干后半句則是作者對于該事件本質(zhì)的認識,屬于作者的歷史觀點。結合歷史解釋概念的分析,歷史觀點、歷史結論、歷史敘述都屬于歷史解釋。所以本題最佳選項是D選項。但D選項把歷史敘述和歷史解釋并列,也有所不妥,只能說在四個選項中,D選項是相對恰當?shù)摹?/p>
5.要求:根據(jù)《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應該能夠做到以下幾點:
(1)區(qū)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知道對同一歷史事物會有不同解釋,并能對各種歷史解釋加以辨析和價值判斷。史實是客觀的,歷史解釋則帶有主觀性。史料不全是史實,史料有真有假,也包含了作者的一些主觀認識。
我們一般把教材內(nèi)容當做史實,其實教材也是歷史解釋,只能說相對接近于歷史真實。所以我們對于歷史教材也要有一定的批判質(zhì)疑精神,不能盲從盲信。針對教材內(nèi)容的補充、拓展以及質(zhì)疑,在歷史試題特別是高考題中經(jīng)常體現(xiàn)。
例如,關于唐朝的藩鎮(zhèn)制度,歷史教材只是提到它是一種地方割據(jù),對唐朝的統(tǒng)治造成了很大威脅,是唐朝滅亡以及五代十國局面出現(xiàn)的重要原因。教材內(nèi)容會讓我們形成藩鎮(zhèn)設置就是歷史錯誤、一無是處的認識。然而2018年高考新課標文綜Ⅰ卷第25題卻提出了不同的認識,有學者經(jīng)過對唐朝藩鎮(zhèn)問題研究后發(fā)現(xiàn):唐朝的藩鎮(zhèn)包括河朔型、中原型、邊疆型、東南型等諸多類型。除了河朔型藩鎮(zhèn),其他類型藩鎮(zhèn)大體服從中央,在防范河朔型藩鎮(zhèn)反叛、鎮(zhèn)守疆土、財政稅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唐王朝的統(tǒng)治。
再如,關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明確強調(diào)它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查閱相關史料,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種說法過于絕對?!顿Y治通鑒·唐紀》記載:“(三省)每議政之際,是非蜂起,上不能決也?!比》謩e擁有決策、審議、執(zhí)行權力,相互牽制,無休止的爭論也使得政令的出臺困難重重,嚴重影響到政府的行政效率。
鑒于三省六部體制弊端重重,唐太宗設置政事堂,令中書、門下兩省合署辦公,集體議政,通過機構合并、抬高相權的措施提高辦事效率。后來政事堂改稱中書門下。由于相權的擴大對皇權造成了威脅,唐朝統(tǒng)治者又逐漸選用一些資歷較低的官員參與朝政,他們沒有宰相的名號,卻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名義行宰相權,原來三省的長官逐漸喪失了宰相的實際權力。
歷史教材只提到了之后的宋朝最高行政機構是中書門下,最高行政長官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宋朝出現(xiàn)了官、職、差遣嚴重分離的狀況。宋朝這些政治制度到底因何而來,教材沒有提及,但我們卻可以通過對唐朝三省六部制作用的質(zhì)疑,層層深入,逐漸認識到唐宋制度之間的緊密關聯(lián),很多疑惑自然迎刃而解。
辨析和價值判斷的過程其實就是歷史解釋的過程。既然是歷史解釋,根據(jù)《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應該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應該以史料為依據(jù),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將認識對象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滲透家國情懷。
(2)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xiàn)象,有理有據(jù)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有據(jù)指的是要以史實為依據(jù)??陀^、有理則指以史料為依據(jù),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將認識對象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滲透家國情懷。
(3)能夠認識歷史解釋的重要性,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對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作出解釋。歷史解釋在歷史教育中特別重要,它不僅關乎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更事關每名學生的人生以及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
關于歷史解釋最深刻且慘痛的事例,莫過于二戰(zhàn)時法西斯國家借助學校歷史教育鼓動侵略擴張所導致的戰(zhàn)爭災難。現(xiàn)今,我國和周邊許多國家還存在著一定的領土糾紛。領土問題的解決既需要強大的國家實力,也需要正確的歷史解釋引導我們對祖國每一寸國土的熱愛,讓我們有理有據(jù)地認識現(xiàn)實問題,并探索公正合理的解決辦法。
所以,我們必須重視歷史解釋,理性、客觀地分析歷史及現(xiàn)實問題。歷史解釋不能淺嘗輒止,要有不斷鉆研的探究精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傳承歷史精神,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4)能夠客觀評判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歷史與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系,要結合一定的歷史背景來分析現(xiàn)實問題,將歷史解釋的態(tài)度、能力和方法應用到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方面,學以致用,實現(xiàn)歷史學科的社會價值。
6.影響歷史解釋的因素與指導思想:
歷史解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主要受階級立場、時代背景、指導思想、個人閱歷、史料的掌握情況等因素影響。我們進行歷史解釋時,必須站在社會主義的立場,堅持唯物史觀的指導。
雖然歷史解釋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但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該以史料為依據(jù),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將認識對象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滲透家國情懷,理性、客觀地解釋歷史與現(xiàn)實。
新課程改革形勢下,歷史解釋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沒有歷史解釋的歷史學習,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沒有理性、客觀的歷史解釋又是極度危險的。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歷史解釋核心素養(yǎng)與歷史教育教學的有機結合。
■ 編輯/王? ?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