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作為德國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赫爾曼·黑塞的作品之一,《悉達多》自1922年于德國出版后,便掀起了一股東方文化的熱潮。整書講述了婆羅門子弟悉達多在離開家鄉(xiāng)后歷經(jīng)磨難,追尋自我、尋求本心的故事。書中“河流”這一事物多次伴隨主人公人生轉(zhuǎn)折點出現(xiàn),承載著世俗與輪回的象征意義。本文旨在帶領(lǐng)讀者一同結(jié)合人物、小說情節(jié)與宗教文化淺析“河流”在小說中體現(xiàn)的象征意義。
關(guān)鍵詞:《悉達多》;河流;象征意義;宗教文化
《悉達多》作為赫爾曼·黑塞的一部中篇小說,其蘊含的復(fù)雜的心理學(xué)含義、濃厚的宗教文化以及深沉的哲學(xué)寓意為學(xué)者們所欣賞和深入研究。迄今,其研究主要涉及到兩方面:一方面立足于榮格心理學(xué)。而更為廣泛的研究落在文本中的宗教與哲學(xué)寓意上。[1]在黑塞的作品中,基督教、印度宗教和中國道家思想等,共同形成黑塞宗教思想的三大來源。[2]河流作為重要的文學(xué)象征,在文學(xué)作品和宗教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并且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在印度教的觀點里,恒河即為圣河,恒河這一事物有著洗凈罪孽與引渡死者的象征意義?!恶R太福音》中,耶穌擁有無罪之身,但依舊在約旦河中接受洗禮,此處,于河流中洗禮具有滌蕩原罪的象征意義?!断み_多》中“河流”這一事物同樣展現(xiàn)出了豐富的象征意義。
象征是人類文化的一種信息傳遞方式,它通過采取類比聯(lián)想的思維方式,以某些客觀存在或想象中的外在事物以及其他可感知到的東西,來反映特定社會人們的觀念意識、心理狀態(tài)、抽象概念和各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3]即小說中事物的象征意義不是浮于事物表面的,而是蘊含于事物之中。對事物象征意義的解讀需要聯(lián)系小說中人物、情節(jié)等因素一同分析,從而挖掘其背后的含義。
1.河流即世俗
“世俗””一詞在《當(dāng)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中的解釋之一為:指人世間(對“宗教”而言)。在佛教觀點中,“世俗”這一概念常與“方外”即僧道或佛教修行之地相對?!氨擞畏街庹咭??!保ā肚f子·大宗師》)游歷初,悉達多本為一名苦修的沙門,他曾對世俗持輕蔑的態(tài)度,認為“一切欲望、幸福和優(yōu)美皆為虛幻。”(P13)喬文達也確信“悉達多不會成為卑劣的婆羅門,腐敗的祭祀,貪婪施咒的商販,虛榮空洞的辯術(shù)士?!保≒2)如同《金剛經(jīng)》中的須陀洹和阿羅漢,沙門奉行的是“喪我”,而這與悉達多所追求的自我以及至高的“梵”所背離。棄沙門、尋佛陀后,悉達多與好友喬文達二者的選擇截然不同。喬文達選擇留在舍衛(wèi)城成為佛陀喬達摩座下的一名僧侶,終生追隨佛陀。而悉達多同佛陀交談中指出其佛法紕漏后,不顧好友勸留,毅然追隨內(nèi)心,去往世俗尋找真我與心中的“阿特曼”(Atman)。
1.1河流象征著世俗的起點
悉達多成為沙門進行苦修,尋求喬達摩想要聆聽佛法,這一切都是為了認清自我,與神對話,將自身意志與神性結(jié)合,達到作為一名婆羅門子弟最高的追求。而在連佛陀法義都無法留住他時,他思后覺醒發(fā)出“其他教義我都不再修習(xí)。我不在苦修。我要拜自己為師?!保≒37)的感嘆。這如同王陽明于龍山悟道,雖然欣喜但卻充滿了孤獨。進入大城前的河流是通往世俗的起點,河上的船夫是悉達多進入世俗的引渡者,他的世俗磨練由此開始。在小說原文中,船夫名為Vasudeva,此名古譯為“婆藪天”。在印度教神話中Vasudeva被認為是毗濕奴的第八化身黑天的父親。黑天是印度最受喜愛的神祇,其父婆藪天是他來到人世間的重要媒介。[4]Vasudeva作為引渡者,引領(lǐng)毗濕奴化身降臨凡世。書中,名為Vasudeva的船夫同樣為一名引渡者,一名為悉達多在河上架起了一個通往世俗通道的智者。沉淪于世俗逐漸在大城中丟失自我后,悉達多幡然醒悟來到當(dāng)年的那條河旁,被自己內(nèi)心中的“唵”喚起本心。在印度教觀點中,三相神之一創(chuàng)世神梵天所持《吠陀經(jīng)》為世界運轉(zhuǎn)的原則,“唵”就產(chǎn)生于其中。在古印度傳統(tǒng)中,從唵這個音中可以體會宇宙的根本阿特曼(Atman),世界就是從這個音中變化出來。[5]“阿特曼”這個詞語可以譯為“自我”和“我”,是印度哲學(xué)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指人本身的永恒核心,是人一切活動的基礎(chǔ)。[6]悉達多的覺醒未在大城中,未在掙扎的睡夢中,而是在同樣的一條河邊,在注視著河水時被印度教觀點中至高無上的“唵”所喚醒。入城時,悉達多渡過河流是為了追隨本心進入世俗,但卻漸漸失去自我。而后又來到河畔,在河畔覺醒。悉達多踏入世俗的步伐是從這里開始,同樣也是從這里結(jié)束,河流接納他,同樣也為他開啟了一扇通往世俗的門。這些恰恰印證了悉達多逃往河邊所想的那樣“這條河是我當(dāng)年步入俗世的起點?!保≒91)
1.2河流象征著世俗的生活
在見到名妓迦摩羅后,悉達多意識到自己一身襤褸的裝扮十分不妥。為了贏取她的歡心,他首先必需重塑外在。于是“他讓那位伙計為他刮了胡須,剪了頭發(fā)并敷了上好的頭油。之后,他去河里沐浴。”(P49)河中沐浴的他,目的單純,只為洗去身體污垢,“河水沐浴,就是依靠這種接觸,不僅洗滌了肉體上的污垢,而且還洗滌了他思想上的癡愚?!保ā渡值淖诮汤铩罚┨└隊査枋龅暮又秀逶〕錆M對神性的向往,而悉達多只為洗滌肉體污穢,精神上多了一絲迎接世俗生活的急切心理。他向迦摩羅(Kamala)學(xué)習(xí)性愛技巧,向富商迦摩施瓦彌(Kamaswami)學(xué)習(xí)經(jīng)商。梵語中Kamala,這個詞有著“渴愛的”意思,映射愛欲,而Kamaswami,此名是由梵語kāma(欲)和svāmin(主人、家主)組成的復(fù)合詞,意為“欲望之主”。[4]悉達多想要通過追求性與金錢讓自己頓悟。但,“為了脫離苦難,人必須斷絕所有的欲望?!保ā杜衽钠邆€秘密》)佛教三法?。褐T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此也與悉達多的做法相差甚遠。富有后,他把花園建于河畔,在花園中過著奢靡的生活,也時常在此深思,體察自己的死意與恐懼。河流透過花園窺視著他奢靡的世俗生活,同樣也傾聽著他的迷茫與痛苦。從入城時貧窮且于河中沐浴,到后來變得富有,把花園建在河畔,河流這一事物與悉達多的世俗生活緊密相連。
2.河流即輪回
“輪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中的釋義之一為:循環(huán)。印度教、婆羅門教與佛教的觀點中,“輪回”一詞又指在生物死后在“六道”,即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中生死輪回的過程?!霸跓o限的時間里,有無限的世界相繼消長。前因后果,因果相續(xù)。因前有因,永永不能知其始;果后有果,漫漫不能測其終。”[7]世間萬物無一不聯(lián)系在一起,因果相連,業(yè)力催動,永不間斷。朱熹也曾將河流流逝同世事輪回運轉(zhuǎn)相類比“天地之化,往者過,來者續(xù),無一息之停,乃道體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見者,莫如川流?!笔朗陋q如河流,新舊交替永不停歇。河畔悉達多與喬文達的兩次相遇,名妓的逝去,佛陀的圓寂這些事物間的因果聯(lián)系與生死的循環(huán)都在小說中借河流這一事物體現(xiàn)了出來。
2.1河流象征著世事的往復(fù)
悉達多通過河流進入大城開啟世俗生活,而后在河邊醒悟,在河邊頓悟真我。河流接納了他去往世俗磨練的因,又承載著他幡然醒悟的果。船夫的妻子死于河畔小屋中,而名妓作為悉達多的愛人同樣也死在了河畔小屋中船夫亡妻的那張床上。如同船夫說到的那樣“迦摩羅死在我過世妻子的床上,我們也該在焚化我妻子的山丘上為迦摩羅架起柴堆。”(P103)在名妓逝去后,兒子的反叛精神讓悉達多無法管教,最終兒子在咒罵他后逃離了他的庇護。悉達多前去追尋時,在跨過河后,他在河流倒影中看到了他父親的臉。此時兒子逃離他的懷抱和當(dāng)年他毅然離開自己的父親一樣,都沒有任何的留戀。在最后一次喬文達與悉達多重逢時,佛陀即將圓寂,智者船夫也已“走進竹林”迎來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悉達多也成為了一名真正的圣人。喬達摩·悉達多本為一人,即佛教創(chuàng)始者,但在黑塞筆下他被拆分成了兩個獨立的個體,成為了一體兩面。一面是尋求自我路上的一名求道者,一面是到達彼岸的覺悟者。悉達多還在迷茫時,佛陀卻早已頓悟,而佛陀將要圓寂時悉達多卻成為了一名真正的圣人。二者一體兩面,其經(jīng)歷的相互轉(zhuǎn)換,實為輪回。
2.2河流象征著生命的輪回
“這也是我跟河水學(xué)到的:一切都會重來!”(P46)第一次渡河,船夫?qū)οみ_多如是說?!八匆姾铀恍副剂?,卻總在此處。永遠是這條河流,卻時刻更新?!保≒92)河流上人來來往往,船夫渡了悉達多,船夫走了,悉達多繼續(xù)渡他人。名妓來了逝去了,但卻帶來了孩子,孩子來了卻又跨過河流逃向了俗世。佛陀即將圓寂,而悉達多也最終在河畔覺醒,到達了尋求“阿特曼”的彼岸。古希臘赫拉克利特說過“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焙恿饕恍南蚯?,時刻變化,近乎無情,河畔逝去的生命同河流一樣奔流向前。但“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保ā兜赖陆?jīng)·第八章》),河流同樣是仁慈的,不同別物相爭,真實地反映著所有,倒映在水面的事物永不會被歪曲??此茪埧?,卻又心懷仁慈。最終,悉達多在與喬文達最后一次相逢時在河畔展示了他所習(xí)得的河流真理。
“他看見許多旁人的臉,長長一隊。他看見一條奔騰的面孔之河。成百上千張臉生成、寂滅,又同時存在、展現(xiàn)……他看見諸神,克利須那神,阿格尼神——他看見千萬人和他們的臉以萬千方式交織一處。他們互助,相愛,相恨。他們寂滅,重生。”(P130-131)
悉達多說“一塊石頭。一段時間后,它或許成為土,生出植物,變成動物,變成人?!保≒126)河流教會了他生命的本質(zhì):生命奔騰向前生生不息,生命的外在表現(xiàn)并不代表生命的本質(zhì),它從不會逝去,并將如同河流一般永遠向前奔騰。如同印度教的觀點中毗濕奴的眾多塵世化身一般:第一化身神魚麻磋,第六化身《羅摩衍耶》中的羅摩,第九化身佛陀喬達摩等。[8]神明亦可成為異獸與凡人,凡人的生命亦可由其他的形式輪回出現(xiàn)。世間所有事物都是輪回的結(jié)果,不同生命的表象內(nèi)其實蘊含同樣的本質(zhì)。悉達多會逝去,喬文達也會逝去,但他們同樣也會存在于世間。河流教給悉達多的輪回,悉達多同樣展現(xiàn)給了喬文達。
3.結(jié)語
有人說《悉達多》本就是一個文化大熔爐,我們可以從中讀到自己想要的,有時是宗教文化,有時是人生箴言。而作為小說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之一的事物,對“河流”的分析以及其象征意義的解讀,讓我們不僅洞悉了悉達多一生的坎坷,更讓我們體會到了書中河流所承載的宗教文化與深沉的哲思。
參考文獻
[1]赫爾曼·黑塞.悉達多[M].姜乙,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以下引文只在引文后注明頁碼.
[2]張瓊.赫爾曼·黑塞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蘊涵的東方文化[J].時代文學(xué)(下半月),2011(06):180-181.
[3]瞿明安.論象征的基本特征[J].民族研究,2007(05):56-65+108-109.
[4]常蕾.行至印度中途的《悉達多》[J].外國文學(xué)動態(tài)研究,2016(06):40-47.
[5]張文江.黑塞《悉達多》講記[J].上海文化,2010(02):99-104.
[6]馬劍.尋求“自我”之路——論赫爾曼·黑塞的《悉達多》[J].外國文學(xué)評論,2000(04):101-110.
[7]方立天.《佛教哲學(xu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頁.
[8]參看《薄伽梵往世書》,徐達斯譯,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7年。該書主要記載了毗濕奴十次化身拯救世界的故事.
(作者介紹:楊才鑫,川北醫(yī)學(xué)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語用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