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竹 曾芳芳
【摘? 要】伴隨著我國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時間銀行“互助+志愿”養(yǎng)老模式成為積極應對老齡化創(chuàng)新之舉。本文借助CIPP模型對時間銀行“互助+志愿”養(yǎng)老模式從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和成果評價共四個維度構建起時間銀行“互助+志愿”養(yǎng)老模式評價體系,并為時間銀行未來進一步發(fā)展提出對策建議,希望未來其能更好的發(fā)揮作用。
【關鍵詞】時間銀行;互助養(yǎng)老;評價體系
引言
自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我國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這帶來老年服務需求日益增長,而與此對應的是我國養(yǎng)老服務供需矛盾日益凸顯。為應對挑戰(zhàn),各地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適合于本土的養(yǎng)老模式,其中“時間銀行”因其有償回報的現代志愿精神和獨特的運作模式受到多地的青睞。該模式發(fā)源于美國,隨后被廣泛應用于社區(qū)實踐,“互助+志愿”模式對解決養(yǎng)老服務難題具有重要意義。
1.研究綜述
1.1時間銀行的現狀研究
季婷等通過對南京市中老年人的調查,指出居民對時間銀行的認知度不高,時間銀行在不同組織中發(fā)展不平衡的結論。任佳妮等通過對嘉興民北社區(qū)時間銀行的調查,概括出當地時間銀行受歡迎程度提高、參與人數日益增加、社會效益顯著的發(fā)展狀況。
1.2時間銀行的問題研究
陳際華認為時間銀行通過勞動成果的延期支付來實現兌換,存在信任度和認同感不高、時間幣缺乏統一標準、運行過程風險高和時間幣的轉讓、繼承及通存通兌難的問題。趙定東等以蘭溪市蘭江街道為例,調查發(fā)現時間銀行存在有效運作難、內生性社會組織力量不足、積分只存不取和跨地區(qū)通存通兌尚未實現等運作困境。
2.評價體系指標構建
2.1理論選取
早在1967年,美國學者斯塔弗爾比姆提出CIPP模型,即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和成果評價。本文援引該模型構建起時間銀行“互助+志愿”模式的評價體系:一是背景評價,通過觀察時間銀行發(fā)展的實際需要,探究“互助+志愿”模式下的支持系統要素;二是投入評價,評價建立和發(fā)展時間銀行養(yǎng)老模式中投入的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三是過程評價,依靠評價時間銀行運作過程,重點在于時間銀行運作要求的貫徹與落實情況;四是成果評價,評價時間銀行運行取得成效,強調時間銀行帶來的直接、間接成果及相關主體對該模式的滿意度。
2.2體系構建
綜合前期調研,本文遵循評價指標的全面性、科學性、代表性及客觀性原則,基于CIPP模型構建起一套由四個維度、兩級指標組成的時間銀行“互助+志愿”養(yǎng)老模式評價體系,不同維度下存在不同的量化指標,詳細見表1。
3.政策建議
從各地時間銀行運行狀況發(fā)現,我國時間銀行的發(fā)展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關注與解決。為推動時間銀行進一步發(fā)展,本文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1)利用現代多媒體,多渠道增強公眾對時間銀行的了解。(2)充分考慮勞動強度與服務類型,建立時間幣標準化的計量與兌換方式。(3)提高互助志愿平臺信息化程度。(4)提高時間銀行政策的統籌層次,由市一級政府制定相關政策與標準,對時間銀行的發(fā)展予以支持與引導。
參考文獻
[1]季婷,陸萌萌,丁亞媛.南京市時間銀行發(fā)展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全科護理,2020,18(03):347-350.
[2]任佳妮,李銅山.“時間銀行”發(fā)展現狀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yè),2013,25(02):31-33.
[3]陳際華.“時間銀行”互助養(yǎng)老模式發(fā)展難點及應對策略——基于積極老齡化的理論視角[J].江蘇社會科學,2020(01):68-74.
[4]趙定東,黃炤羿.社區(qū)營造中的時間銀行:優(yōu)勢、困境與改進策略——以蘭溪市蘭江街道為例[J].社會工作與管理,2020,20(02):71-8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