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泰元
看似基本的,卻往往復(fù)雜。其他的領(lǐng)域姑且不論,在我比較熟知的英語,這樣“似非而是”(paradox)的情況似乎屢見不鮮。
數(shù)字(number)可細(xì)分為基數(shù)(cardinal number)和序數(shù)(ordinal number)?;鶖?shù)表基本的數(shù)量,如一、二、三;序數(shù)表事物的順序,如第一、第二、第三。中文的數(shù)字系統(tǒng)相對單純,在基數(shù)前加個“第”就成了序數(shù)。
英文基數(shù)和序數(shù)的關(guān)系也不復(fù)雜。大原則是,在基數(shù)后加個-th(第……)就是對應(yīng)的序數(shù),如fourth(第四,four + -th)、tenth(第十,ten + -th)。然而,我們在英文碰到的第一個序數(shù),就不留情面地給這條規(guī)則打了臉。
英文的“第一”是first,不是one加-th的oneth。書上寫,老師說,這是個例外,是不規(guī)則變化。究竟是什么原因?書上沒有交代,老師也沒有說明。
first和one的拼寫天差地遠(yuǎn),沒有一個字母一樣,因為二者本來就沒有任何關(guān)聯(lián)。這樣的詞匯關(guān)系,有點像是語言學(xué)上的“異干互補(bǔ)”(suppletion),也就是說,用不相關(guān)的形式,來構(gòu)成一組完整的構(gòu)詞變化。
異干互補(bǔ)最經(jīng)典的例子之一,是英文動詞“去”的三態(tài)變化go、went、gone。過去分詞gone與原形動詞go的關(guān)系密切,是由go加上傳統(tǒng)的過去分詞后綴-ne而成(基本形式為-en,比如eaten“吃”、broken“破”,此拼法最為常見。這里gone的-ne為-en的變體。另有變體-n,比如born“生”)。然而其過去式went卻“一枝獨秀”,身處go和gone之間,竟宛如從天而降的異類。的確,因為went源自一個相“異”的詞“干”wend(行;走),而這個wend與go“互補(bǔ)”,構(gòu)成一組完整的動詞變化。
回到主題。first之所以與one如此不同,也是因為它另有來源,詞干相異。其實,first與before(以前)反而是近親。此話怎講?先長話短說:before的fore(前)是first的源頭,而first則是fore的最高級(superlative),本義為“最前”。古時用“最前”來表“第一”,這樣的做法流傳至今。
我們或許有所不知,before內(nèi)含兩個成分,be-(本義“在”)和fore(本義“前”)。be-是前綴,與現(xiàn)在的介副詞by有關(guān)。fore是核心的詞根,可單獨使用,亦可構(gòu)成更大的詞(如forearm“前臂”:fore“前”+ arm“臂”),也以拼法不同的for見諸其他字眼(如forward“向前”:for“前”+ -ward“方向后綴”)。
在古英語(Old English)時期,序數(shù)“第一”不由基數(shù)one通過構(gòu)詞手段獲得,反而是借由fore生成,以fore的最高級first(本義“最前”)來表達(dá)類似的概念。我們須知,在古英語時期,拼寫百家爭鳴,并無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這里的fore和first是現(xiàn)代英語(Modern English)的規(guī)范拼法,歷史上的異體字在此均省略不列,免增不必要的困擾。
之所以說first是fore的最高級,實因追根究底,first由兩個成分構(gòu)成:fir(“前”,fore的變體)和-st(“最”,最高級后綴)。核心的fore如前所述,此不贅言。詞尾的這個最高級后綴-st,還出現(xiàn)在best(最好)、most(最多)等少數(shù)字眼里,不過-est才是基本形式,現(xiàn)在最為常見,如fastest(最快)、nearest(最近)。
fore的最高級,不免讓人想到foremost(本義“最前的”,今義“最頂尖的;最重要的”)。這個foremost一般都習(xí)慣拆解為fore加-most(最高級后綴,另如northernmost“最北”、topmost“最高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追本溯源,foremost在古英語時本作formest(字面“最最前”),后來因為受到fore和most的影響,拼寫才因誤解而做了調(diào)整,積非成是成為今貌。
這個古英語的formest(最最前),可以說是個“雙重最高級”(double superlative)的結(jié)果?;睘楹?,formest是form(字面“最前”,古英語詞干)的最高級(formest < form + -est“最高級后綴”),而form本身已經(jīng)是fore的最高級了(form < for(e) + -m“古英語最高級后綴”)。至于雙重最高級的原因,當(dāng)代語言學(xué)認(rèn)為是“構(gòu)詞平整化”(morphological leveling):第一次的最高級歷時久遠(yuǎn),原本突出的構(gòu)詞特征已經(jīng)被“磨平”了,整個詞語喪失了最高級的色彩,因此為了清楚起見,必須再進(jìn)行一次構(gòu)詞行為,重新做個最高級的變化。
有趣的是,古英語form(最前)的雙重最高級formest(最最前)后來拼寫訛化,演變成當(dāng)今的foremost,而form的比較級former(以前的,< form + -er“比較級后綴”)卻延續(xù)至今??上У氖?,這個古英語的form(最前)并沒有現(xiàn)代英語的嫡系子孫,它的語義位置最后由first頂替。
英文用“最前”表“第一”,這條思路在拉丁文有個極為類似的發(fā)展。拉丁文的“一”是unus(詞根是un,與one同源),英文的unity“統(tǒng)一”由此而來。拉丁文的“第一”亦非由“一”派生而來,而是借用了本義為“最前”的primus(詞根是prim,與古英語的form同源),英文的primary“主要的”由此而來。un(讀如“問”)與one(讀如“萬”)同源,從拼寫和發(fā)音上可以感受到彼此的近似,而prim與form同源,則非得進(jìn)一步說明不可。
我刻意省略簡化,把大致的情況綜述如下。拉丁文的pre(變體pro)意為“前;在前;向前”,如prehistoric(史前的)、proclaim(宣布,字面“向前叫喊”)。按照歷史語言學(xué)的“格林定律”(Grimms law),拉丁文的p對應(yīng)到英文的f,加上語言發(fā)展歷程發(fā)生的“語音換位”(metathesis),所以pro(p變f)→fro(r、o換位)→for。至于prim與form兩個詞根的尾音m,則代表古英語和拉丁文共有的最高級后綴。是故,拉丁文“最前”的詞根prim(pri是pre的變體),也就相當(dāng)于古英語“最前”的詞根form。
英文里貌似簡單的“第一”,實則并不簡單。這樣的陳述好像自相矛盾,不過揭開例外的帽子加以深究,卻是再真實不過。
【本研究是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重大項目“新足本漢英詞典編纂研究”(批準(zhǔn)號16ZDA2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Jokes for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Q: On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what did the teacher say her three favorite words were?
A: June, July & August.
Q: What is a math teachers favorite dessert?
A: Pi
Q: Why were the teachers eyes crossed on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A: She couldnt control her pupils.
Q: Who is everyones best friend on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A: Their princi-PAL.
Q: What is white when its dirty and black when its clean?
A: A blackboard.
Q: Why did the math book look so sad when school started again?
A: Because it had so many problems..
Teacher: I see you missed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Student: Yes, but I didnt miss it that 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