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芳
【摘 要】目的:探討抗凝血殺毒劑中毒的臨床特征和治療效果。方法:以2017年4月到2019年12月接收的40例抗凝血殺毒劑中毒住院患者為研究數(shù)據(jù),記錄臨床治療指標。結果:兩組入院前后指標對比,PTS指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凝血酶原和PT_INR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微生物K1用量對比,出院時用量較比入院前顯著減少,組間對比具有差異性(p<0.05)。出院后患者進行電話隨訪,20例能夠確定停藥時間。有8例患者確定停藥時復查病情,均顯著好轉(zhuǎn)。結論:對無法確定原因?qū)е碌哪蜓例l出血,鼻出血等患者,首先考慮抗凝血殺毒劑可能性。維生素K1作為抗凝血殺毒劑中毒的特效拮抗劑,維生素K1用量和用藥時間,凝血酶原時間有正相關趨勢。
【關鍵詞】抗凝血殺毒劑;維生素K1;出血;凝血功能阻礙
【中圖分類號】R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1--01
在導致驚厥的殺鼠劑禁用后,抗凝血殺鼠劑在農(nóng)業(yè)以及生活中被不斷應用,因此抗凝血殺毒劑中毒事件不斷增多[1]??鼓獨⒍緞┲卸净颊卟“Y隱匿,因此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凝血功能阻礙以及出血,因此導致誤診和漏診情況發(fā)生。對抗凝血殺鼠劑患者來說[2],當前并有統(tǒng)一確定的治療方式。
1 資料、方法
1.1 基本數(shù)據(jù)
以回顧性形式分析記錄2017年4月到2019年12月接收的40例抗凝血殺毒劑中毒住院患者數(shù)據(jù)。40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齡區(qū)間14-80歲,平均年齡(39.25±0.2)歲,中毒時間在0.12-356日,平均中毒時間(11.9±0.1)日,住院時間為1-50日,平均住院時間為(11.89±0.2)日。
診斷依據(jù):①明確或者疑似毒物接觸情況;②臨床存在多位置出血特征;③凝血功能障礙,PT以及PT_INR顯著延長;④血液,尿液,嘔吐物測定到抗凝血殺鼠劑成分。其中符合1-3條判定為擬診。如果符合第四條則可以確診。
1.2 方法
對研究的所有患者年齡,性別,中毒時間,中毒因素,住院天數(shù)等進行分析記錄。
入院后進行血細胞分析測定,凝血功能測定,予以維生素K1注射液保持凝血功能處于常規(guī)狀態(tài),血紅蛋白<6g/L患者輸注懸浮紅細胞,濃度較高的患者在凝血功能正常后,進行血液灌流,而后予以補液促排處理,補充維生素,保護肝腎功能處于正常狀態(tài),應用乙酰半胱氨酸提升凝血酶原活動度,維生素C調(diào)節(jié)血管以及毛細血管的通透程度。對于凝血功能異常和出血顯著的患者輸注冰凍血漿治療。出院后叮囑7日復查凝血指標。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軟件記錄研究數(shù)據(jù),兩組凝血酶原、PTS以及PT_INR指標、微生物K1用量對比用(均數(shù)±標準差)形式處理,行t檢驗,組間對比p<0.05判定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凝血酶原、PTS以及PT_INR指標對比
兩組入院前后指標對比,PTS指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凝血酶原和PT_INR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微生物K1用量對比
兩組微生物K1用量對比,出院時用量較比入院前顯著減少,組間對比具有差異性(p<0.05)。
2.3 隨訪記錄
出院后患者進行電話隨訪,20例能夠確定停藥時間。有8例患者確定停藥時復查,均顯著改善。
3 討論
抗凝血殺毒劑主要是通過肝臟對維生素K的應用進行干擾,阻礙凝血因子同時影響凝血酶原合成,造成凝血時間延長[3]。另外所代謝的產(chǎn)物阻礙毛細血管,造成出血反應形成[4]。但是抗凝血殺鼠劑無法阻礙已經(jīng)活化的凝血因子產(chǎn)生效果,因此只有體內(nèi)的維生素K依賴凝血因子后,造成凝血功能障礙,出血發(fā)生。
維生素K1作為抗凝血殺鼠劑中毒的拮抗劑,重度中毒患者需要長時間應用維生素K1來保持凝血功能[5]。通過對抗凝血殺毒劑中毒的臨床特征分析,其主要為血尿,牙齦出血以及鼻子出血。因此患者出現(xiàn)上述問題,應考慮為中毒可能,降低誤診率[6],同時所以為了進一步提升生命安全,降低誤診情況,建議提升醫(yī)療人員的專業(yè)性。
抗凝血殺鼠劑中毒發(fā)病具有隱匿性,服用毒藥后潛伏期在3-5日,因此治療的主要關鍵為保持早期凝血功能正常狀態(tài);盡快清除體內(nèi)毒物;測定凝血功能。本文研究中,兩組入院前后指標對比,PTS指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凝血酶原和PT_INR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微生物K1用量對比,出院時用量較比入院前顯著減少,說明合理治療的積極性。
以上結果證實,因本次研究樣本和例數(shù)較少,因此通過多中心以及擴大樣本分析,更有利于臨床的研究和治療執(zhí)行。
參考文獻
金皎,顏永燕,黃璟,等.缺乏中毒病史的抗凝血殺鼠劑中毒的臨床特點及處理[J].中國小兒急救醫(yī)學,2017,24(10):742-745.
張程程,彭曉波,林國東,等.抗凝血殺鼠劑溴敵隆二次中毒的實驗研究[J].臨床急診雜志,2018,19(6):394-399.
李素丹,巴云鵬.以鼻出血為首發(fā)癥狀的兒童溴鼠靈中毒八例[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8,53(11):853-854.
董建光,邱澤武,崔昌星,等.抗凝血殺鼠劑中毒的診療現(xiàn)狀[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17,29(5):114-116.
董建光,張鵬,魯曉霞,等.抗凝血殺鼠劑中毒27例誤診誤治剖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7,30(6):33-35.
董建光,龍劍海,張鵬,等.抗凝血殺鼠劑中毒71例臨床分析[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7,37(7):593-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