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芳
摘 要:現代教育理念下,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不僅要夯實學生的語文知識,同時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讓學生具備自主、靈活的語文思維能力,將知識完美的與自己的思想相融合,從而達到教育改革的目標。
關鍵詞:高中語文;語文思維;培養(yǎng)
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生為本,因材施教,貫徹新時期的教育理念。在教學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更好地幫助學生全面而有序的提升自我、發(fā)展自我。
一、教師要重視語文思維的培養(yǎng)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教學理念的更新,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的重要性,從學生實際以及課程標準的要求出發(fā),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形象思維以及抽象思維。例如:在教學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時,筆者首先從學生想象思維的培養(yǎng)角度入手明確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案。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為激發(fā)學生思維,可從已學習過的陶淵明作品如《桃花源記》《飲酒》等切入,并為學生設置問題:“提到東晉詩人陶淵明時,同學們能想到哪些名句?”“詩人在《桃花源記》中向人們描述了怎樣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政治理想?”之后引出《歸園田居》,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歸隱田園之后的愉悅心情,體會詩人身上的超凡品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詩歌,對詩歌內容進行初步感知,掌握標準的字音和朗讀節(jié)奏。對于本詩,可采用“二二一”的節(jié)奏朗讀“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使用“二一二”的節(jié)奏朗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等詩句。詩中作者使用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等意象展現鄉(xiāng)村生活的日常景象,此時教師可激發(fā)學生用想象思維找出詩中其他反映這種田園風光的意象。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找出了“狗吠”“雞鳴”等意象。為讓學生深入體會詩人棄官歸隱的原因,教師可啟發(fā)學生使用簡練的語言描繪田園美景,同時為啟發(fā)學生的語文思維,可為學生設置問題:“詩人從何而歸?”“在詩中作者使用哪種修辭方法和詞匯形容官場?”學生通過思考得出答案:“詩人從官場回歸到田園生活當中?!薄白髡咴谠娭惺褂昧吮扔鞯男揶o方法,并用塵網、樊籠等詞匯形容了官場?!痹诮處煹囊龑?,學生逐步把握住了學習重點。最后,為豐富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可由教師進行總結:作者不追求名利而追求自由,不愿與官場中人同流合污,追求田園生活,這展現了作者“返璞歸真”的思想境界。
二、透過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培養(yǎng)語文思維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將教學內容與生活相聯系,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大有裨益。在教學中,教師可聯系實際生活,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生活化語文資源,使學生深入觀察和體驗生活,感悟學習語文的現實意義,從而提升語文學習的趣味性,深化對文章內容的感知。例如:講解魯迅的《祝?!窌r,筆者引導學生對下列問題展開討論:“如果文章中的祥林嫂沒有失去丈夫,她的人生會有所不同嗎?”“如果祥林嫂沒有失去兒子,她能否繼續(xù)幸福地生活?”“如果柳媽沒有向她講述各種‘道理,能否挽回結局?”在學生討論之前,教師可聯系實際生活進行引導:“在現代社會,年輕的婦女痛失兒子之后,生活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之后能否繼續(xù)平靜地生活?”通過這樣的對比,可讓學生明白,外因不是導致祥林嫂悲劇的關鍵,在相同的遭遇下,祥林嫂處于封建社會,其悲劇是那個時代的必然產物。在教學環(huán)節(jié)融入生活化的案例,豐富教學內容,可促使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逐步提升。
三、創(chuàng)造課堂教學環(huán)境
語文思維的培養(yǎng)離不開課堂環(huán)境的熏陶,通過創(chuàng)造閱讀環(huán)境,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可促使學生和作者進行情感交流,并逐漸達成語文思維培養(yǎng)目標。例如:在講解李清照的《聲聲慢》時,由于作品是李清照晚年所作,詞中蘊含著悲愁和凄苦之感,而高中生在人生經歷方面缺乏經驗,難以體會作者在詞作中傳達的“憂愁”,執(zhí)教時,筆者可使用“朗讀串聯”教學法,先向學生介紹詞人的經歷,指導其在閱讀過程把握“憂愁”這一主線,并提出朗讀要求,突出詞人的“音容笑貌”“情深似海”“境由心生”等感覺,豐富課堂教學環(huán)境。在學生反復閱讀后,筆者通過思維引導,配合課堂朗讀氛圍,使學生進入詞人內心,領悟其在家國淪喪、丈夫離世后過著怎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體會“怎一個愁字了得”中傳達的愁意。
四、改進課堂教學技巧
啟發(fā)式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的有效途徑之一。應用此教學方法時,教師應深入研讀教材,找出啟發(fā)思維的關鍵點,結合學生特點,分解教學任務,借助不同的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式引導。例如:講解《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這類散文時,可從文章情感出發(fā)設置問題,促使學生理解文章內涵。在講解議論文時,需結合文章要求,設置可以辯論的問題,促使學生深入討論,教師從旁引導,深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感知。
五、結束語
總之,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是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方面,教育者要結合教學現狀,重視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在教學中突出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千方百計為學生創(chuàng)造教學環(huán)境,優(yōu)化授課技巧,深化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為其語文思維的形成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胡和氣. 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思維能力培養(yǎng)策略[J]. 當代教研論叢,2018(11):46.
[2]曾艷梅. 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 華夏教師,2018(26):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