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迪
摘要:有效教學、高效課堂一直是近幾年課堂教學所追求的目標。為了改進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增強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從思想和課堂教學入手,切實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通過運用有效提問、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加強小組合作、關注課堂生成等方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潛移默化中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科學課堂;有效性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質為宗旨的課程,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探究既是科學的學習目標,又是科學的學習形式,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v觀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現狀,教學過程常流于形式,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發(fā)揮。如何進一步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根據班級實際狀況,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運用有效提問策略,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
提問是引發(fā)學生產生心智活動并作回答反應的信號刺激,是促進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最有效的師生溝通手段,是教學成功的基礎之一。
在注重科學知識傳授的傳統(tǒng)教學中,大部分提問是對學生的考問,是對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檢驗。而現代教學的觀點認為,提問不僅是對學生的檢查和診斷,更應該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支持行為。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向學生提示重點、強化各教學活動間的邏輯關系、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教師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首先要準確,即問題要用詞準確,語言清楚,要使用與學生語言能力相當的詞,切忌給學生的思維設置不必要的障礙。
如《擺》一課中,教師直接提問“影響擺的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學生通常無法理解“因素”這個詞的意思。所以提出問題要具體,即問題的指向性要明確。又如,在《溶解》一課中,學生將鹽、沙等物體放入水中攪拌,教師常提問“你們發(fā)現了什么?”此問題的指向性并不明確,學生常常會答非所問。因此,此處的問題的提出應盡可能明確,如“仔細觀察,食鹽、沙等物體的顆粒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這樣學生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核心問題上,這將大大節(jié)省教學時間。
二、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要讓學生學得好,學得生動有趣,作為教師,就必須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讓學生對課堂感興趣。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好動、好奇的思維特點,設置游戲、魔術性情境,把新知識寓于其中,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求知欲望,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tài),在游戲中得到知識,發(fā)展能力,提高學習興趣。經過一猜一問,引起了學生的注意與探究意識,使學生從失敗中獲得經驗教訓,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而且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變色花》一課教學時,我首先出示一朵白色的紙花,并告訴學生們,老師最近學會了一個小魔術,同學們想不想看呢?然后用噴壺往紙花和紙葉上噴“水”,當學生感到很驚奇時,問學生:你有什么發(fā)現?能提出什么問題?歸納學生中的問題--“花為什么變色了?”進一步引導同學猜想,如做花瓣和葉子的紙上是否做了“手腳”,噴壺里的“水”是否有問題,花瓣上可能涂了什么東西,葉子上可能噴了什么藥水,噴壺里的“水”可能是什么藥品等等,這里可以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產生多種猜測。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花的顏色變了,白花變成了紅花綠葉。很自然的在頭腦中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花為什么會變色呢?這里通過魔術表演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愿望。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最好的學習動力。
又如,在《研究磁鐵》一課,我用磁鐵創(chuàng)造一種魔術的氛圍,隔空移動小物體:利用磁鐵異極相吸原理,老師可任意使用“魔法”移動藏有磁鐵的小物體。這樣以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想象,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讓學生輕松愉快地開始一節(jié)課的思考,為科學課堂開一個好頭。而且在游戲和魔術中,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加強小組合作學習,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于與他人合作,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為后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基礎。”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實現優(yōu)勢互補,從而促進知識的建構。且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小組自主合作過程中逐漸成長,從而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和教學環(huán)境條件等,選擇有價值的內容、有利的時機和適當的次數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例如在五年級下冊《搭支架》一課中,我向學生提供親歷科學探究的機會,學生在搭支架的過程中,引起他們對不同形狀的物體的堅固程度的思考,激發(fā)學生探究與物體形狀有關問題的探究欲望。學生在搭支架的過程中,小組協(xié)調,合理分工,動手、動腦,想方法把自己組的支架搭好,完成不同形狀的堅固程度的實驗。學生們在搭支架時那份認真,那份仔細,使我真切的體會到親歷科學給學生帶來的無比魅力,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也在這樣的過程中得以提升。
四、關注課堂生成,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預設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充分的預設是教學成功的保證。充分的預設,并不表示教師對教學的全控制,也并不表示教師對學生活動和思維的干預。教師只有思想上真正顧及了學生多方面的成長,才能發(fā)現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由教師靈活地調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計劃的教學流程,使課堂處在動態(tài)和不斷生成的過程中,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依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兒童的心理特征,采用實驗教學法、體驗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等教學方法與手段,從學生喜歡的課堂教學方法和活動入手,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不僅關注知識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讓我們真正走進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作是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fā)現提供空間和機會,實現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質量的互動,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江瑾琦.小學科學課堂探究有效性指導策略改進.浙江教學研究.2009(6)
[3]沈明忠.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現狀的幾點思考.科學教學.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