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揚廣
摘要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注重人的個性的發(fā)展、情感的和諧、內(nèi)心的體驗。”語文教育通過語文歷練過程,全面、綜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語文素質(zhì),使受教育具有理解與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素養(yǎng)、言語行為素質(zhì)、文學審美素質(zhì)。那么,語文教學中如何讓語言方字鮮活起來,讓學生在感悟中習得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呢?本文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讓語言文字鮮活起來作了闡述。
關鍵詞:語文教學;激活文字
前言
語文教學,首先是語言文字教學,教學生學會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掌握學習和工作的這門基礎工具,具有讀、寫、聽、說的能力。而在教學過程中,要發(fā)散發(fā)學生智力,培養(yǎng)社會主義道德情操,進行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于語文教學的過程之中。語文是以語言的學習掌握為主要任務的,因此語文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以語言為主要學習對象,讓學生感悟語言、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否則,就會使語文課缺失語文味。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既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又是語文學科促進兒童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在新課程實施中,語文課堂教學應一改過去理性分析的方式,多運用感性的實踐方式,使語言文字立起來、活起來、鮮起來。
一、朗讀訓練,激活語言文字
語文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間對話的過程,也是言語意識蘇醒、成長、激揚的過程,教師要注重通過推動對話形式促進堂皇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對對話的基本途徑是朗讀,通過朗讀讓語言文字鮮活起來。讓文本意象豐富起來,讓語言感受悟深刻起來,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情感受體驗變得充盈,語言技能得以發(fā)展。而課堂教學為了達到既定的諸多目標,盡管教師想方設法試圖改觀“要我學”為“我要學”的局面,還是難以真正調(diào)動起每個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了壓力和負擔,孩子們才會真正體驗到自己是語言文字的主人:語言文字作為一種工具,可以通過駕馭它們而享受閱讀的樂趣。惟有這樣,孩子們的求知欲才能夠被激發(fā)出來。其次,盡管孩子們在課外閱讀中常常可能會不求甚解,盡管他們在每一次課外閱讀之前,可能缺乏高調(diào)的功利目的----學會什么或者了解什么等等如詩歌《瀑布》的最后一節(jié):“好偉大啊,一座珍珠的屏!時時來一陣風,反它吹得如煙、如霧、如塵。”教學時教師可先用輕緩、贊美的語氣范讀,讓學生初步感受風中瀑布縹緲、纖細的美姿,體會瀑布的壯麗、奇異,增強熱愛大自然,接著讓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然后讓學生通過討論、比較的形式,體會文中頓號與逗號處不同的朗讀方法,學會處理朗讀的聲調(diào)、節(jié)奏等技巧,最后在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思考“煙、霧、塵這三個比喻一樣嗎?輕柔飄逸,彌漫如霧:白茫茫一片,朦朦朧朧如塵:紛紛揚揚的落下這些有什么區(qū)別?它們各是什么樣的?同時進一步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展開合理想象,感受瀑布在風中像煙一樣沸沸騰騰的“勢”,像霧一樣迷迷漫漫的“態(tài)”,像塵一樣星星點點的“形”。如此反復,層層深入,學生自然就能讀出語言文字的內(nèi)蘊,詩歌語言文字也會在學生的朗讀中變得鮮活起來,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使學生感受瀑布雄偉壯麗的畫面,獲得美的熏陶。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文字
(一)問題情境,發(fā)展思維
問題情境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一種當學生接觸到的學習內(nèi)容與原有認知水平不和諧、不平衡時,對疑難問題急需解決的心理狀態(tài).巧設問題情境能啟迪學生的思維,但是,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必須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廣度,使提問真正成為學生思維的源頭活水。如《亡羊補牢》一課的寓意教學,如果教完課之后提出:“你們喜歡養(yǎng)羊的人嗎?”這一具有廣闊思維空間的問題,學生的思維會在激烈的辯論中得到發(fā)展,語言能力得以增強,課文難點就容易突破,這要比單一的提問“你懂得了一個什么道理?”所收到的教學效果要好得多。
(二)語言情境,引導體會
課文中原始的語言材料是學生學習語文最重要、最原始的語言情境。學生在課文語言環(huán)境中誦讀體會,感悟語言文字能力的強弱是其語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表現(xiàn)。因此,我十分注重引導學生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感悟語言文字,體會文中具有可感性的內(nèi)容。如在教學《古井》一課中的句子“古井像一位溫情的母親……”在理解”溫情”一詞的含義時,我讓學生自讀體會第二自然段中鄉(xiāng)親們亨用井水的情景。“每天從晨光熹微到暮色降臨,取水的人絡繹不絕地從我家門前走過,桶兒叮叮當當,扁擔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樂的鄉(xiāng)間小曲。門前的路面濕漉漉的,老是像剛下過一場春雨似的”及在最后自然段中“它不僅為鄉(xiāng)親們提供生命的泉水,還陶冶著鄉(xiāng)親們的品格,使他們懂得應該怎樣做人。”在這地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古井多么像一位溫情的母親的情感,領悟“溫情”一詞的具體含義。如果在教學謹言該句時直接問學生“溫情”是什么意思,對語言文字的訓練就缺乏過程,流于形式,而“溫情”一詞也無法在學生的頭腦中變得鮮活起來。
(三)媒體情境,促進認知
情境教學具有“形真”、“情切”、“意遠”、“理寓其中”的特點,能使學生感到“易”、“趣”、“活”,“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促進課文理解的深刻性,保證語言訓練的效益性”,從而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效果的目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形象,創(chuàng)設典型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jié)合起來。創(chuàng)設情境有多種方法,其中運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景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如在教學《葡萄溝》一課中播入一則與課文內(nèi)容相匹配的聲像媒體,展示新疆維吾爾老鄉(xiāng),新奇獨特的制作葡萄干的工藝,學生就會對課文有個深刻的印象,語言文字的訓練也會變得形象生動起來。
總之,語文教學的關鍵在于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和文本進行對話,這就要求教師用各種辦法激活學生的思維,通過朗讀、創(chuàng)設情境等教學形式,調(diào)動學生的感受知,聯(lián)想、情感去品味語言文字的意義、意味和意趣,讓語言文字在語文教學法過程中變得鮮活起來,實現(xiàn)教學法目標。
參考文獻
[1] ?周秀芳.語文教學如何讓語言文字鮮活起來[J].廣西教育,2010,000(034):P.
[2] ?黃君.怎樣使語言文字鮮活起來[J].考試周刊,2010,000(027):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