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君回來
越劇經(jīng)典《孔雀東南飛》。
以今日戲曲人積極創(chuàng)新的思路,大概是看不上《孔雀東南飛》這種老舊套路的,他們喜歡更加所謂“深刻”的東西——黃梅戲在改編《孔雀東南飛》的時候,探索重點就放在“婆婆之苛責劉蘭芝,是源于她內(nèi)心的情欲壓抑,多年守寡的偽變態(tài),不然為什么呢?”。這種探索,且不說它“不必要”,戲曲不需要處處講“生活邏輯”,演《梁祝》不用跟觀眾解釋為什么“梁兄不知道英臺是女郎”一樣,也且不說戲曲舞臺“夾在兒子媳婦間的寡母情欲”的呈現(xiàn)難度,如何保持戲曲舞臺的“干凈感”?就連這個接近于“弗洛伊德”式的人物內(nèi)心探索,也未必就比范瑞娟傅全香老師主演的越劇《孔雀東南飛》來得 “高明”。
《孔雀東南飛》真的只是一個老套的“惡婆婆欺負媳婦”的故事嗎?編劇南薇在焦仲卿母親這個角色身上可謂煞費苦心,她不是口頭自我說明“我是個什么樣的人”,但她的行為可以讓觀眾一目了然?,F(xiàn)在的新編戲剛好相反,主角天天嘴上說“我是怎么樣的人”,但細節(jié)上根本看不出人物個性。
試舉一例,南薇為焦母專門設計了一句口頭禪——“我有什么不知的?”當一個人總是把“這世界上還能有我不知道的事?”這句話掛在嘴邊,那這個人一定極其淺薄粗鄙無知,油鹽不進,非常在意自己的“權(quán)威性”,一種粗鄙的大家長專橫作風呼之欲出。焦母對鄰居河東大娘的態(tài)度,當著鄰居面教訓自己的兒媳婦。家丑不外揚,她這種“展示權(quán)威”的方法搞得鄰居都尷尬壞了,只能急匆匆地告辭而去。一個人對外人都到了這個程度,就可以想象對自己的兒媳婦是什么樣的霸道了。引入河東大娘的戲份,來完善焦母的性格,是編劇南薇的大手筆。
而蘭芝的性格是怎樣的呢?剛好是焦母的反面,“高貴有教養(yǎng)”——受盡逼迫被趕走的時候,還跟小姑吩咐,要照顧母親和哥哥。這種氣度和胸襟,是焦母萬不能及的。所以編劇設計了蘭芝離開焦家的時候換上了新娘裝扮,蘭芝顏狀猶如昔,儀態(tài)榮華世所稀,骨子里的驕傲。這個處理也深得俞振飛先生的稱道。
盡管蘭芝本分大氣,但她也絕不是軟骨頭被人拿捏,不懂反抗,犧牲人格,服從“權(quán)威”的。焦母說劉蘭芝不好,都是直指你這不好那不好,而劉蘭芝心里怒火騰騰,她也不曾直指婆婆這里不對那里不對,而是采取的“反諷態(tài)度”:“我既無知,禮也荒,有辱焦家舊門墻,如今蘭芝離府往,實是焦家洪福廣?!奔偃鐒⑻m芝毫無骨氣,任勞任怨,或者劉蘭芝直接跟焦母對罵耍潑,也許焦母的心理感受都會比較舒服一點,比較能容納她。在專橫粗鄙的權(quán)威者眼里,她習慣他人軟弱,被自己玩弄于股掌間,也習慣跟同樣粗鄙的人分出勝負。反而劉蘭芝這種“不卑不亢,自有風度”的人,才是她眼里的那根刺,格外看不慣,因為她根本不在她的控制體系里。
劇中的另兩個人,焦仲卿和妹妹從小就習慣了母親的粗鄙權(quán)威,性格都不成熟,于是兄妹都很喜歡劉蘭芝,這正是人類對于“高貴”“通情達理”“成熟”的需求,但是這又明顯地被焦母捕捉到了,焦母感覺到了自己的“權(quán)威地位”受到了威脅,更加痛恨劉蘭芝,這是粗鄙與教養(yǎng)的沖突。這個“沖突”并不比新改編版本的“焦母情愛壓抑”觀點低級淺薄,更符合中國傳統(tǒng)背景中的“封建大家長制”的文化,更能讓中國的觀眾體會到。
事實上,作品所謂的“深刻”,跟生活的日常,跟大眾化的人情,并不是背道而馳的。為了深刻而深刻,往往不深刻。這,正是當代戲曲人急需扭轉(zhuǎn)的創(chuàng)作觀念。
近日,“璀璨海上溫情城廂——余慧文龔建華攝影作品展”在中華藝術(shù)宮舉辦。本次展覽以“都市溢彩、創(chuàng)新未來、街區(qū)漫步”三大板塊、“活力市區(qū)、幸福樂園、世博記憶、揚帆起航、融合發(fā)展、歷史印記、弄堂剪影、世間百態(tài)、城市音符、時代節(jié)奏”十個單元來呈現(xiàn)。透過余慧文、龔建華兩位攝影家富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攝影作品展,引領(lǐng)觀眾一同感悟我們身處時代的偉大,同時曉以世人,我們每個人不僅是時代進步的見證者,時代進步的記錄者,更是這個進步時代的參與者和創(chuàng)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