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
反思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課堂,我們發(fā)現(xiàn)課堂的主動權、話語權仍然在教師。學生不是學習的主體,而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是被牽著鼻子走的傀儡。本文圍繞《湖心亭看雪》這一真實案例,著重闡述語文課堂應把解讀文本的權利、說話的權利大膽還給學生,真正實現(xiàn)學生自主。
【課堂一隅】
師:通過預習,大家覺得張岱的這篇描寫冬季西湖的文章美嗎?找出你認為最美的地方,讓我們一同分享。
(學生邊閱讀,邊思考交流)
…………
師:同學們的發(fā)言都很精彩,雖然角度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美”,文章語言美,景物美,情感美。
生:老師,我可以說我不喜歡的地方嗎?
(打斷老師的話,有點不自然)
師:可以呀,說說看。
生:剛才有些同學喜歡文章開頭幾句,說它簡潔。我看“擁毳衣爐火”一句就屬于多余。不用寫“擁毳衣”,我們也知道大雪十日后的作者一定是穿著厚厚的棉衣去西湖賞景游玩的,要不然就太不正常了。
(眾人笑)
師:很好,敢于大膽質疑。大家說他說的有道理嗎?
(有的贊成,有的反對)
生:文章確實很美。但我也有不喜歡的地方,文中“一童子燒酒爐正沸”存在知識性的錯誤。我在一本書上看過,說“酒煮沸后就不能喝了”。
(全場嘩然)
生:對,我也看過這方面的介紹,但這名同學說得不夠準確,酒煮沸了不是不能喝,而是由于酒精的沸點低,一加熱就揮發(fā)了,剩下的就沒有酒味了。因此下文中說作者喝了三大杯也沒事。
(全場鼓掌)
生:我不同意他們的觀點。誰愿意把醇香的酒加熱成沒有了一點酒味的水呢?太不符合常理了。我覺得是他們在文章理解上出了問題:不是酒沸騰,而是用來溫酒的水沸騰。所以文中的那一句應斷句為: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生:我和他們想的不一樣。剛才爭論的焦點是白酒煮沸了能不能喝的問題,其實大家忽略了以酒來招待作者的是南京金陵人。江南人喝的多是米酒。我爸在杭州開車,我聽他說過,米酒煮沸了才香。它不像白酒那樣烈。所以,作者雖然不勝酒力,但也能“強飲三大白”。
(全場驚訝,掌聲經久不息)
(所有的聽課老師都頻頻點頭,同學也為他的精彩發(fā)言而叫好,我的一顆懸著的心也落了下來,因為備課時根本沒考慮這些問題,擔心很難收場??删驮谶@時,一名男生又站了起來)
生:剛才某某的這一說法很容易把問題解釋得合情合理,但我覺得冬天喝白酒才夠味,似乎更能體現(xiàn)朋友的盛情。
生:我反對。文中不是說了嗎,他是金陵人。作為主人,用家鄉(xiāng)特產——米酒來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不是更能體現(xiàn)他們的盛情嗎?
(辯論仍在繼續(xù))
【教后感悟】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我已教過許多遍,把它當文言文教,當美文教,但對文中“酒”的問題還從來沒關注過、思考過。學生在這堂課生成的個性化解讀給了我更多的思考與啟示。
由于學生自身知識、閱歷、性格、情感、意志等差異,從而形成文本解讀的多種多樣。教師決不應該用強制的方式向學生灌輸什么,這樣既不遵循規(guī)律,也不尊重學生,會扼殺學生的個性與潛能。
本節(jié)課上,學生對“酒”問題的討論,也許不科學,僅是他們稚嫩思想的表達,僅是他們的瞬間思維火花,但是意義非凡。因為這樣的思維過程最終促成學生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師必須為孩子潛能的發(fā)展提供寬松的時間和空間,把課堂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之間多進行思維的交流與碰撞,真正實現(xiàn)學生自主。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實際上,廣大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僅僅將自主學習作為口號,并未真正做到從學生的學出發(fā),關注學生個體。教師僅僅為完成教學任務著眼于知識的傳授,只讓學生回答出其預設的答案,實際上學生的配合只是一種形式,學生只是教師驅使下的傀儡,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沒有得到真正體現(xiàn)。沒有了知識的生成、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流,也就談不上潛能的挖掘。久而久之,老師精疲力竭,學生也會倦怠,收效甚微。
文本閱讀因學生的個性差異而有別。在平時的語文課堂上,教師應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采用放任型教學模式,放膽教學。面對孩子,我們的口頭禪應是“你最喜歡的句子是什么”“你的體會是什么”“你的最大收獲是什么”之類。開放的問題一拋出,學生便積極思考,熱烈討論,踴躍回答。只要學生敢想,敢說,總能贏來同學們的掌聲、老師的認可。也正是因為采用這種教學策略,學生勁頭足了,膽子大了,老師輕松了,師生快樂了。課堂上,教師僅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只是把一群無知的孩子帶進一片知識的海灘,至于孩子們撿拾什么樣的貝殼,老師不要過多干涉,也許是大的、小的、規(guī)則的、象形的、完整的、殘缺的、五彩的、純色的……只要孩子們喜歡,老師作為引領者,都要站在欣賞者的角度:沒有我不喜歡的貝殼。這樣才不會扼殺孩子的積極性,才能鼓勵孩子以極大的熱情樂此不疲地去撿。只要他們行動,只要他們用心,只要他們盡力,作為引領者就好辦了。
當然,為了減少盲目性,少走彎路,注重實效,教師不可對學生的行為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放”與“收”都有個度的問題,既要放得開,又能收得起。執(zhí)教《湖心亭看雪》時,讓同學們找出課文中你認為最美的地方,學生小到標點字詞,大到篇章結構,都可以談感受,說體驗,這便是“放”;討論也好,辯論也罷,不能沒有盡頭,老師用一句“同學們的發(fā)言都很精彩,雖然角度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點,那就是一個美,文章語言美,景物美,情感美”這便是收。當學生就文中“酒”的問題爭論不休時,老師讓他們思想飛揚,暢所欲言,這便是“放”;最后說“同學們,你們的發(fā)現(xiàn)真讓人興奮,也讓人感受到了冬日西湖別樣的美。彌散的蒸氣,銷魂的酒香,還有知音的情誼,讓我們也陶醉其中了吧。至于文章里到底是白酒還是米酒,都不重要了,正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一句總結性的話“收”住了學生的爭辯。
開放的課堂,有些似乎真的游離了教學目標,“放”得遠了些,但學生情緒高漲,爭論激烈,他們的思維在飛。這種語言的交流、智慧的思辨、心靈的碰撞,才是“真語文”,才是語文之“真”。
作者簡介: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第二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