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經(jīng)典名方中枸杞及地骨皮的本草考證△

      2020-10-28 03:07:30趙佳琛金艷閆亞美秦墾錢丹張衛(wèi)彭華勝李兵蔡秋杰陳周全楊洪軍張華敏詹志來
      中國現(xiàn)代中藥 2020年8期
      關(guān)鍵詞:甘州性味枸杞子

      趙佳琛,金艷,閆亞美,秦墾,錢丹,張衛(wèi),彭華勝,李兵,蔡秋杰,陳周全,楊洪軍,張華敏,詹志來*

      1.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 中藥資源中心,北京 100700;2.寧夏農(nóng)林科學(xué)院 枸杞工程技術(shù)研究所,寧夏 銀川 750002,3.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 醫(yī)學(xué)實驗中心,北京 100700;4.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 中藥研究所,北京 100700;5.安徽中醫(yī)藥大學(xué),安徽 合肥 230012;6.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 中醫(yī)藥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7.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 中醫(yī)藥發(fā)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8.華潤三九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29;9.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北京 100700

      枸杞為藥食同源的常用中藥材,具有巨大的藥用和經(jīng)濟價值。其果實枸杞子可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用于治療虛勞精虧、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痿遺精、內(nèi)熱消渴、血虛萎黃、目昏不明等癥。枸杞根皮名為地骨皮,可涼血除蒸、清肺降火,用于治療陰虛潮熱、骨蒸盜汗、肺熱咳嗽、咯血、衄血、內(nèi)熱消渴等癥。枸杞嫩葉名為枸杞葉,做羹食或泡茶飲等可補腎益精、清熱明目、延緩衰老等。

      枸杞的應(yīng)用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在兩千多年前的《詩經(jīng)·小雅》中多次出現(xiàn)的“言采其杞”即為采食枸杞的記載。地骨皮入藥記載可追溯至戰(zhàn)國時期《五十二病方》:“取杞本(枸杞根——地骨皮)長尺,大如指,削,舂木臼中,煮以酒□”(□表示出土文獻該部分文字已無法辨識,下同)?!墩f文解字》曰:“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薄氨尽卑葱∽中?,從“木”,下面的一橫指明樹根之所在,本義為“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莖干”。杞本則為枸杞之根,“削”或為削皮,或為削斷,與現(xiàn)代“地骨皮”的用法已十分接近。

      2018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會同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的《古代經(jīng)典名方目錄(第一批)》(以下簡稱《目錄》)中,包含枸杞的藥方有2首,分別為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中的“暖肝煎”及清代錢敏捷《醫(yī)方絜度》中的“一貫煎”;包含地骨皮的藥方有5首,“瀉白散”出自宋代錢乙《小兒藥證直訣》,“清心蓮子飲”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清骨散”出自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清經(jīng)散”及“兩地湯”出自清代傅山《傅青主女科》。開發(fā)含有枸杞和地骨皮藥材的經(jīng)典名方前需厘清其基原、產(chǎn)地、采收加工、炮制等關(guān)鍵信息的歷史演變情況,為開發(fā)取樣及物質(zhì)基準的研究提供依據(jù)。現(xiàn)代文獻對枸杞及地骨皮藥材的化學(xué)成分及藥理研究較多,而本草考證類的研究相對較少。有學(xué)者考證認為,藥用枸杞子主流基原從枸杞LyciumchinenseMill.逐漸演變?yōu)閷幭蔫坭絃.barbarumL.[1-2]。張秀云等[3]僅推斷古代枸杞基原不僅寧夏枸杞L.barbarum一種,未作進一步詳細考證。李玉麗等[4]考證古代地骨皮入藥的原植物基原為枸杞L.chinense與寧夏枸杞L.barbarum。已有考證類文獻多為對枸杞原植物、產(chǎn)地與性味的考證,缺乏藥用部位、采收加工、炮制等不同歷史時期的藥用情況,且對變遷過程研究不完善,仍有必要對其進一步系統(tǒng)梳理。故本研究從開發(fā)經(jīng)典名方的角度出發(fā),對經(jīng)典名方中包含的枸杞子及地骨皮2味藥材從名稱、基原、道地性、采收加工炮制、藥用部位幾方面進行系統(tǒng)的本草考證,為包含這2味藥材的經(jīng)典名方開發(fā)提供依據(jù),為后續(xù)取樣、工藝等研究奠定基礎(chǔ)。

      1 名稱考證

      “枸”“杞”二字早在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經(jīng)》中即有記載,《小雅·南山有臺》:“南山有杞,北山有李……南山有枸,北山有楰?!笨梢姶颂帯拌健迸c“枸”為2種不同的植物。現(xiàn)代《詩經(jīng)譯注》中對“枸”的注解為枳枸,而對“杞”的注解為“一說枸杞,一說杞柳”[5]。《詩經(jīng)》通篇僅《南山有臺》有“枸”相關(guān)的一處記載,而“杞”則提及多次,且并非單指今茄科植物“枸杞”。《鄭風(fēng)·將仲子》:“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有學(xué)者認為,此處“杞”為楊柳科的杞柳SalixintegraThunb.[6]。《小雅·杕杜》:“陟彼北山,言采其杞?!薄缎⊙拧ふ柯丁罚骸罢空柯端梗诒髓郊?。”《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钡忍幍摹拌健眲t指可食用的茄科植物枸杞。

      關(guān)于“枸”字的名實含義,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枸,木也,可為醬。出蜀。從木句聲。”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枸,木也??蔀獒u。出蜀。史漢皆云枸醬……按小雅:南山有枸。毛曰:枸,枳枸也。枳枸卽禮記之椇。許于枸下不言枳枸。椇字亦不錄?!薄翱蔀獒u”符合蕓香科植物的果實可腌制果醬的特點?!墩f文解字》記載:“枳,木,似橘”,則“枸”為枸橘之屬的植物?!拌邸庇滞ā般^”,為曲木,即彎曲盤錯的樹根。《荀子·性惡》:“故枸木必將待櫽括烝矯然后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后利?!睏顐娮⒃唬骸拌?,讀為鉤,曲也。”如“枸櫞”“枸骨”“枸橘”等植物,皆為生有短刺的小喬木或灌木。

      《說文解字》:“杞,枸杞也。從木己聲?!薄墩f文解字注》:“杞,枸杞也。按釋木,毛傳皆云。杞,枸檵。禮記鄭注亦云。芑,枸檵也。郭注爾雅云。今枸杞也。是則枸檵為古名。枸杞雖見本草經(jīng),而為今名。許檵篆下當云。枸檵杞也?!薄墩f文解字》:“檵,枸杞也。從木,繼省聲。一曰監(jiān)木也。”《說文解字注》:“枸杞也。四牡,四月傳皆曰:杞,枸檵也。他杞字無傳。讀詩者有三杞之說焉。從木,繼省聲……一曰堅木也。堅各本作監(jiān)。誤。今正。此別一義。謂堅木偁檵。堅檵雙聲。如薊與筋也?!薄皺嫛睘橄笮巫郑缤瑯淠旧蠏鞚M果實,與枸杞果實成熟時形態(tài)相近?!稜栄拧吩疲骸拌?,枸檵”,郭璞注曰:“今枸杞也”,則“杞”即為枸杞。

      有一種解釋認為“枸杞”之名的來源是由于其根似狗而取諧音?!稜栄拧吩疲骸捌涓萌绻沸危笥徐`異。杞,即杞柳之杞。多刺,又名枸棘?!泵鞔顣r珍[7]1417所著的《本草綱目》中引用了《續(xù)仙傳》對枸杞根的記載:“朱孺子見溪側(cè)二花犬,逐入于枸杞叢下。掘之得根,形如二犬。烹而食之,忽覺身輕。周密《浩然齋日抄》云:宋徽宗時,順州筑城,得枸杞于土中,其形如獒狀,馳獻闕下,乃仙家所謂千歲枸杞,其形如犬者?!比欢顣r珍不同意該觀點:“枸、杞二樹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莖如杞之條,故兼名之。道書言:千載枸杞,其形如犬,故得枸名,未審然否?”認為枸杞生刺的特征如枸,而莖條形如杞柳,故名之。后《本草原始》等諸多本草沿用此說[8]303。

      明代《本草乘雅半偈》又引用了前人一種解釋:“叅曰:枸從茍,誠也,省作句。觀斷絕寸莖,根須俱髡,以入土中,旬日即發(fā),枝干分劈鏤刻,亦不之死,仁機扇動,一誠之致也。命名之義,或取諸此?!盵9]該書認為枸杞之名或源于其頑強的生命力。

      枸杞別名繁多,《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一名杞根,一名地骨,一名枸忌,一名地輔?!盵10]58《名醫(yī)別錄》:“一名羊乳,一名卻暑,一名仙人杖,一名西王母杖。”[11]44《廣雅》云:“地筋,枸杞。”《抱樸子》:“象紫,一名托盧是也,或名仙人杖或云西王母杖,或名天門精,或名卻老,或名地骨,或名枸杞也?!盵12]293《日華子》:“地仙苗即枸杞?!盵12]293《本草圖經(jīng)》:“葉如石榴葉而軟薄堪食,俗呼為甜菜?!盵13]356究其釋名,從形態(tài)看,或因其根似犬,或因其根彎曲而取“枸”彎曲之意,或因其生刺的特征似枸枳之類而莖條似杞,則有枸杞、杞根、枸忌、枸檵等名。其根在土中,故有地骨、地筋、地輔等名。其葉味甘,故有甜菜、甜菜頭等名。枸杞子實、葉有補精益氣之功,《植物名實圖考》記載:“嫩葉作蔬,根實入服食家用,故有仙人杖之名?!盵14]其根可退骨蒸暑熱,故有“卻暑”之名。

      地骨皮藥用歷史亦十分悠久,但最初并非獨立藥材,而以“地骨”之別名記載于枸杞條下。早在戰(zhàn)國時期《五十二病方》中即有:“取杞本長尺,大如指,削,舂木臼中,煮以酒□?!辫奖炯礊殍坭街c地骨皮用法接近,前言部分已說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等本草著作中在枸杞條下載有“地骨”之別名[10]58,及至宋代《寶慶本草折衷》第一次提出“新分地骨皮:冬采根,去心,陰干,味苦,甘,寒,無毒。主腎家風(fēng)”[15]784;元代《湯液本草》則單列出地骨皮一條,《本草品匯精要》對其作出解釋:“按《湯液本草》,王海藏以地骨皮立條,概可見矣。考其名以地為陰,骨為里,皮為表,所以去骨蒸肌熱之要藥也?!盵16]382書中認為其“地骨”之名來源于除骨蒸內(nèi)熱的功效。又有以形態(tài)命名者:如《本草原始》:“其根最長,故曰地骨,俗呼地骨皮。”[8]303清代張志聰在《侶山堂類辯》中對枸杞、地骨皮之名從諧音、五行相配結(jié)合天干地支的陰陽屬性加以注釋:“總名枸杞,無地骨皮、枸杞子之分。蓋枸字諧狗,杞字諧己,狗屬戌,而戌主右腎,腎主骨;而己屬陰土,故有地骨之名。”[15]799

      2 基原考證

      枸杞雖入藥歷史悠久,但早期的本草著作中均未對其原植物形態(tài)作出詳細描述。魏晉時期《名醫(yī)別錄》記載其產(chǎn)地及生境為“常山平澤及諸丘陵阪岸”,“常山”為今河北石家莊一帶。查閱《中國植物志》,我國枸杞屬植物有7種3變種,在該地主要分布有枸杞L.chinense及其變種北方枸杞L.chinensevar.potaniniiPojark.[17](見表1)。

      表1 《中國植物志》記載我國枸杞屬植物形態(tài)及產(chǎn)區(qū)

      南北朝陶弘景[18]228在其著作《本草經(jīng)集注》中記載枸杞“今出堂邑”,即今南京市北部。查閱《中國植物志》,枸杞屬植物多分布于我國北部或西南地區(qū),自然分布至長江流域僅枸杞L.chinense一種,故推斷陶弘景所言枸杞的基原即為此種。

      唐代《千金翼方》已有枸杞種植的記載及產(chǎn)地與品質(zhì)描述:“畦中種子如種菜法……取甘州者為真,葉厚大者是。有刺葉小者是白棘。不堪服食,慎之?!盵19]219并提出了枸杞與一種名為“白棘”的偽品的區(qū)別。又記載“凡枸杞生西南郡谷中及甘州者,其子味過于蒲桃,今蘭州西去,鄴城、靈州、九原并多,根莖尤大”?!案手荨睘榻窀拭C省張掖市,“蘭州”即今甘肅省蘭州市,“靈州”今屬寧夏吳忠,“九原”為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九原一帶。這些地區(qū)已涵蓋當今寧夏枸杞L.barbarum產(chǎn)區(qū),推測唐代已有寧夏枸杞L.barbarum的人工栽培。“鄴城”為今河北臨漳縣西、河南安陽市北郊一帶,此地非寧夏枸杞L.barbarum自然分布區(qū),可能為枸杞L.chinense。

      產(chǎn)地向西北地區(qū)遷移是藥材性味選擇的結(jié)果,或提示此時枸杞主流基原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對照《中國植物志》,則這一地區(qū)分布有寧夏枸杞L.barbarum、枸杞L.chinense及其變種北方枸杞L.chinensevar.Potaninii、新疆枸杞L.dasystemumPojark.、黑果枸杞L.ruthenicumMurr.、截萼枸杞L.truncatumY. C. Wang多種,其“葉厚大”“其子味過于蒲桃”“根莖尤大”的特點與寧夏枸杞L.barbarum最為接近,寧夏枸杞L.barbarum栽培品根莖粗壯,葉略帶肉質(zhì),長可達12 cm,果實味甜。而枸杞L.chinense葉為紙質(zhì),栽培品葉稍厚且大也與“葉厚大”相近,但《中國植物志》中記載其果實“甜而后味帶微苦”與“味甘甚于葡萄”的描述有差別。實地考察該地區(qū)也有枸杞L.chinense資源的普遍分布,故不排除該種可能。

      北宋《本草圖經(jīng)》對枸杞原植物形態(tài)進行了詳細的描述:“生常山平澤及丘陵阪岸,今處處有之。春生苗,葉如石榴,葉而軟薄,堪食,俗呼為甜菜。其莖干高三、五尺,作叢。六月、七月生小紅紫花;隨便結(jié)紅實,形微長如棗核。其根名地骨?!纻髋钊R縣南丘村多枸杞。高者一、二丈,其根蟠結(jié)甚固……潤州州寺大井旁生枸杞,亦歲久?!盵13]356我國分布的7種枸杞屬Lycium植物中,根據(jù)其葉如石榴葉而軟薄、生小紅紫花,結(jié)紅實如棗核等文字描述結(jié)合附圖(見圖1A)莖有刺,葉互生或叢生,葉卵狀披針形,花萼3~4裂等特征,與今枸杞屬枸杞L.chinense相接近?!侗静輬D經(jīng)》又記載蓬萊縣所產(chǎn)的枸杞“高一二丈”者,“蓬萊”今屬山東,該地目前幾乎無枸杞屬植物分布?!吨袊参镏尽肥蛰d的枸杞屬植物中,寧夏枸杞L.barbarum、枸杞L.chinense等經(jīng)栽培都可長為較高大的灌木或小喬木,從《本草圖經(jīng)》所記載的分布地區(qū)來看,“處處有之”則廣布種枸杞L.chinense的可能性最大。

      《本草圖經(jīng)》中又記載了多種枸杞混淆品:“今人相傳謂枸杞與枸棘二種相類,其實形長而枝無刺者,真枸杞也;圓而有刺者,枸棘也。枸棘不堪入藥?!睍姓J為枸杞不生刺而果實長,枸棘莖生刺而果實圓,后者不堪入藥。但《本草圖經(jīng)》提出的“真枸杞”無刺并無確鑿依據(jù),現(xiàn)代《中國植物志》中記載的枸杞屬植物絕大部分都生有棘刺。寇宗奭在其著作《本草衍義》中提出反對觀點:“后人徒勞分別,又為之枸棘,茲強生名耳。凡杞,未有無棘者,雖大至有成架,然亦有棘。但此物小則多刺,大則少刺,還如酸棗及棘,其實皆一也。”

      《本草圖經(jīng)》又記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下品有1種溲疏者亦與枸杞混淆:“子似枸杞,冬月熟,色赤。味甘、苦。蘇恭云:形似空疏,木高丈許,白皮。其子,七月、八月熟,似枸杞子,味甘而兩兩相并?!薄吨袊参镏尽肥蛰d的溲疏屬Deutzia植物為落葉灌木,但《本草圖經(jīng)》對其描述簡短,無法確定其物種?!侗静輬D經(jīng)》就“仙人杖”這一枸杞別名敘述了因同物異名造成的藥材基原混亂的現(xiàn)象:“又按:枸杞一名仙人杖,而陳藏器《拾遺》別有兩種仙人杖,一種是枯死竹竿之色黑者,一種是菜類,并此為三物而同一名也?!薄侗静輬D經(jīng)》又引述了陳子昂《觀荊玉篇》的詩序記載一種“白棘”為仙人杖的混淆品?!肚Ы鹨矸健分幸嗵峒鞍准瑸殍坭絺纹罚骸坝写倘~小者是白棘。不堪服食,慎之?!盵19]219可見古代即存在枸杞的多種混淆品,但因其形態(tài)描述簡單,無法準確界定這些混淆品的基原。

      沈括[15]783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對陜西一種枸杞的描述:“陜西枸杞,長一、二丈,其圍數(shù)寸,無刺,根皮如厚樸,甘美異于諸處?!肚Ы鹨怼吩疲焊手菡邽檎妗H~厚大者,是大體出河西諸郡。其次江池間埂上者,實圓如櫻桃,全少核,暴干如餅,極膏潤有味?!彼未兾靼ń耜兾骱透拭C兩省大部分、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南部、山西省運城地區(qū)及河南省三門峽市轄地。河西泛指黃河以西之地,漢、唐時多指甘肅、青海兩省黃河以西的地區(qū)。該地區(qū)分布有寧夏枸杞L.barbarum、枸杞L.chinense、新疆枸杞L.dasystemum、黑果枸杞L. ruthenicum、截萼枸杞L.truncatum多種,前文已考證《千金翼方》所載枸杞為L.barbarum或枸杞L.chinense的可能性較大?!吨袊参镏尽酚涊d截萼枸杞L.truncatum“高1~1.5米;分枝圓柱狀,灰白色或灰黃色,少棘刺”,與“無刺”的特征最為接近,但不符合葉厚大、味甘美等特征,且分布較少。

      明代《救荒本草》《本草品匯精要》等本草中對枸杞的植物形態(tài)描述多引自《本草圖經(jīng)》及《夢溪筆談》,《本草品匯精要》完全延續(xù)了《本草圖經(jīng)》及《夢溪筆談》的內(nèi)容,而《救荒本草》則在《本草圖經(jīng)》原文“其莖干高三五尺”后附加了“上有小刺”,否認了《本草圖經(jīng)》中枸杞無刺的觀點。

      《本草品匯精要》所附藥圖(見圖1B)均可見其葉互生或簇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花萼裂片較多,果實紅色等特征與枸杞L.chinense相近[20]?!毒然谋静荨匪剿巿D(見圖1C)中枸杞植物形態(tài)亦與枸杞L.chinense相近?!侗静菥V目》所附藥圖(見圖1D)簡略,莖無刺,葉對生,難以推測其物種;但李時珍提及枸杞“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圓如櫻桃,暴干緊小少核,干亦紅潤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異于他處者。”味甘美的特征與寧夏枸杞L.barbarum較為接近?!侗静菰肌匪借坭綀D(見圖1E)與《救荒本草》附圖相似,亦為枸杞L.chinense。清代《植物名實圖考》所附圖(見圖1F)可見其莖直立,有刺,枝條細弱,弓狀彎曲或俯垂,葉互生或簇生,葉卵圓形或狹披針形?;ㄔ陂L枝上單生或雙生于葉腋,在短枝上則同葉簇生;花冠5深裂,裂片卵形,平展或稍向外反曲,與今枸杞L.chinense特征接近。

      陳存仁[21]在《中國藥學(xué)大辭典》中記載枸杞子時未給出拉丁名稱,僅記載:“基本:系屬茄科枸杞之子實”,其形態(tài)描述基本引用《本草圖經(jīng)》。《中國藥物標本圖影》[22]所附標本圖(見圖1G)可見卵狀葉互生,花生于葉腋,亦與枸杞L.chinense特征相近,其枸杞標注為“甘枸杞”。

      注:A.《本草圖經(jīng)》;B.《本草品匯精要》;C.《救荒本草》;D.《本草綱目》;E.《本草原始》;F.《植物名實圖考》;G.《中國藥物標本圖影》。圖1 不同歷史時期本草典籍所附枸杞圖

      《全國中草藥匯編》記載枸杞子:“來源為茄科枸杞屬植物寧夏枸杞LyciumbarbarumL.或枸杞LyciumchinenseMill果實?!盵23]601地骨皮“來源為茄科枸杞屬植物枸杞LyciumchinenseMill的根皮?!庇钟涊d寧夏枸杞又名西枸杞,枸杞又名津枸杞[23]345。

      1963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中記載枸杞子為茄科枸杞屬植物寧夏枸杞L.barbarum或枸杞L.chinense的干燥成熟果實。栽培或野生,主產(chǎn)于寧夏、甘肅、河北等地。地骨皮為茄科植物枸杞L.chinense的干燥根皮,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多有生產(chǎn)。自1977年版起,歷版《中國藥典》均僅記載了寧夏枸杞L.barbarum為枸杞子藥材的法定正品來源,而地骨皮的來源則變?yōu)閷幭蔫坭絃.barbarum或枸杞L.chinense的干燥根皮。1989年《中國道地藥材》記載對枸杞子及地骨皮的原植物基原為“茄科(Solanaceae)植物寧夏枸杞LyciumbarbarumL.”[24]。

      綜上所述,歷代本草文獻記載枸杞藥材基原以枸杞L.chinense和寧夏枸杞L.barbarum為主流,唐代以來便已人工栽培,自唐代起逐步推崇西北甘肅、寧夏等地所產(chǎn)寧夏枸杞L.barbarum,且主流產(chǎn)區(qū)自清代起從甘州遷移至中寧?!吨袊参镏尽分杏涊d兩者的區(qū)別為寧夏枸杞“果實甜,無苦味”,而枸杞“果實甜而后味帶微苦”,兩者功效相同,口味選擇或為其主流基原的變化的原因之一,主產(chǎn)區(qū)由甘州向?qū)幭牡倪w移或為另一主要因素,將在后文中詳細闡釋。地骨皮為枸杞根皮,在古代文獻中常載于枸杞條下。戰(zhàn)國時期《五十二病方》記載的“杞本”的入藥用法即已接近地骨皮;東漢《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則以“地骨”為枸杞之別名;南北朝《雷公炮炙論》中收載了枸杞根的炮制方法,至宋代《寶慶本草折衷》首次“新分地骨皮”。地骨皮至今主要來源于野生采集,因此其主流基原歷代均以枸杞L.chinense根皮為主。

      3 藥用部位及性味變遷

      3.1 唐代之前性味苦寒

      西漢時期《淮南枕中記》記載了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正月上寅采根,二月上卯治服之;三月上辰采莖,四月上巳治服之;五月上午采葉,六月上未治服之;七月上申采花,八月上酉治服之;九月上戌采子,十月上亥治服之;十一月上子采根,十二月上丑治服之。又有并花、實、根、莖、葉作煎,及單笮子汁煎膏服之,其功并等?!盵15]356枸杞根、莖、葉、花、子實均可入藥。

      東漢《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枸杞列為上品:“味苦,寒。主五內(nèi)邪氣,熱中消渴,周痹,久服堅筋骨,輕身耐老。一名杞根,一名地骨,一名枸忌,一名地輔。”[10]58其未明確藥用部位,從別名及功效看更偏于以根入藥。

      魏晉《名醫(yī)別錄》:“根大寒,子微寒,無毒。主治風(fēng)濕,下胸脅氣,客熱頭痛,補內(nèi)傷大勞噓吸,堅筋骨,強陰,利大小腸。久服耐寒暑……冬采根,春夏采葉,秋采莖、實,陰干?!盵11]44書中提及其根、葉、莖、實均可入藥,并對根、子的性味做出區(qū)分,但不同部位的功效仍未分明。

      南北朝《本草經(jīng)集注》:“其葉可作羹,味小苦。世諺云:去家千里,勿食籮摩、枸杞。此言其補益精氣,強盛陰道也……枸杞根、實,為服食家用,其說乃甚美,仙人之杖,遠自有旨乎也?!盵18]228書中增加了葉的性味記載,其味小苦且可作羹食,其根、實則作為藥物以養(yǎng)生。

      《雷公炮炙論》中有“枸杞根”一條,并明確藥用部位為其皮部,且記載葉、子實、根均可食用:“凡使根,掘得后,使東流水浸,以物刷上土了,然后待干,破去心,用熟甘草湯浸一宿,然后焙干用……春食葉,夏食子,秋冬食根并子也?!盵25]6

      綜上可見,唐代之前的本草文獻對枸杞各部分的性味功效區(qū)分并不明晰,東漢時期《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其味苦,寒是對整體而言;魏晉時期《名醫(yī)別錄》對枸杞根和枸杞子的性味做出區(qū)分:“根大寒,子微寒”,功效上仍未作明確的區(qū)分。

      3.2 唐代枸杞子性味轉(zhuǎn)為甘平

      唐代《藥性論》中對枸杞各部位的性味功效作出區(qū)分:“枸杞,臣,子、葉同說,味甘,平。能補益精,諸不足,易顏色,變白,明目,安神,令人長壽。葉和羊肉作羹,益人,甚除風(fēng),明目。若渴,可煮作飲,代茶飲之。白色無刺者良。與奶酪相惡。發(fā)熱諸毒,煩悶,可單煮汁解之。能消熱面毒。又,根皮細剉,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腎家風(fēng),良?!盵12]293《名醫(yī)別錄》記載枸杞“子微寒”,而《藥性論》中枸杞子的性味則轉(zhuǎn)為“甘、平”,且提出枸杞葉與枸杞子性味相同,兩者同有補益、安神等功效?!端幮哉摗访鞔_了根用的是皮部。其“白色無刺者”則不知所指為何部位,或為灰白色的枝條。然而南宋《寶慶本草折衷》將這一形容歸在枸杞葉下:“其葉如石榴葉而軟薄,以白色無刺者良?!庇株惓小吨貜V補注神農(nóng)本草并圖經(jīng)》:“又有根去上浮麄皮一重,近白者一重,色微紫,極薄,陰干,治金瘡有神驗?!盵15]784“麄”同“粗”,則白色可能指去掉粗皮后的根的顏色。

      《食療本草》中枸杞各部位的功效多引自《藥性論》,但只言枸杞性寒,未區(qū)別不同部位的功效。較《藥性論》又增加了根“主去骨熱,消渴”,葉“能去眼中風(fēng)癢赤膜,擣葉汁點之良”的功效[12]294。其后《圣惠方》《兵部手集》等方書多引用枸杞子浸酒,枸杞葉榨汁滴眼,枸杞根皮細剉末和面拌熟吞食等記載。

      孫思邈[19]219《千金翼方》亦提及枸杞“其子味過于蒲桃”,說明唐代已開始推崇味甜者?!肚Ы鸱健疯坭饺~項下記載:“味苦,平,濇,無毒。補虛羸,益精髓。諺云:去家千里勿食蘿摩、枸杞。此則言強陽道,資陰氣速疾也?!盵26]430提出枸杞葉味苦,性平,且有補益之功。《千金方》中還記載了枸杞子及根的功效用法:“治肝虛或當風(fēng)眼淚等新病方:枸杞子取肥者二升搗破,內(nèi)絹袋置罐中,以酒一斗浸訖,密封勿泄氣,三七日,每旦飲之,任性勿醉?!盵26]196又方:“治虛勞客熱。用枸杞根末調(diào)服,有固疾人不得喫?!?/p>

      可見唐代的本草方書中已對枸杞各部分的功效做出區(qū)分,且對枸杞子的性味出現(xiàn)甘、平的新認識。這種性味上新的認識可能與唐代入藥枸杞基原逐漸轉(zhuǎn)變?yōu)槲鞅钡貐^(qū)所產(chǎn)的寧夏枸杞L.barbarum有關(guān),在前文基原部分已有闡述。寧夏枸杞L.barbarum果實膏潤甘甜,為唐代醫(yī)家所推崇,故出現(xiàn)了枸杞子性味“甘、平”的記載。

      3.3 宋元時期性味認識出現(xiàn)分歧

      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枸杞陜西極邊生者高丈余……根皮如厚樸,甘美異于他處者……實圓如櫻桃,全少核,暴干如餅,極膏潤有味?!鄙蚶ㄌ峒捌涓ぁ⒐麑?,且味甘美膏潤。

      寇宗奭[27]《本草衍義》首次別出“枸杞”作為梗皮部位的藥材名,并將其與枸杞子、根的藥性做出區(qū)別:“枸杞當用梗皮,地骨當用根皮,枸杞子當用其紅實,是一物有三用。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亦三等?!薄肮!奔粗参锏闹蚯o,“梗皮”即與現(xiàn)代用語“莖(枝)皮”相契合。

      南宋陳衍[15]784《寶慶本草折衷》首次記載地骨皮為1味獨立藥材,并對枸杞的各部位分別從別名、性味、功效等方面都做出詳細描述,認為“枸杞”為梗皮部位入藥的名稱:“枸杞,臣。一名枸杞梗皮……秋采莖皮,陰干。味苦,寒,無毒。主五內(nèi)邪氣,熱中消渴,周痹風(fēng)濕,下胸脇氣,客熱頭痛,補內(nèi)傷勞噓吸。堅筋骨,強陰,利大小腸?!倍暗毓瞧ぁ睘楦げ课蝗胨幍拿Q:“新分地骨皮,今從寇氏,綴以皮字。一名枸杞根皮。一名杞根,一名地輔。所出與枸杞同。冬采根,去心,陰干。味苦、甘,寒,無毒。主腎家風(fēng)?!辫坭阶?、葉則另立一條:“新分枸杞子(葉附)。今從寇氏等,綴以子字。一名枸杞紅實,一名羊乳。所出亦與枸杞同。秋采實,日干。附:葉,一名甜菜。春夏采。味甘,平,微寒,無毒。補益精諸不足,易顏變白,明目安神。同前分?!标愌苷J同寇宗奭提出的將枸杞一物分為三用:“寇氏論枸杞當用梗皮,地骨當用根皮,枸杞子當用其紅實,是一物而有三用。故《千金方》已三其用矣。然性味亦殊,茲各分條品,非強異也?!钡鋵Ω鞑课恍晕兜恼J識與寇宗奭不同。

      元代王好古[28]《湯液本草》單列出地骨皮一條,記載其性味功效:“氣寒,味苦,陰也。大寒,無毒……《象》云:解骨蒸、肌熱,主風(fēng)濕痹,消渴。堅筋骨。去骨,用根皮?!缎摹吩疲喝ゼ峒肮侵兄疅??!墩洹吩疲簺鲅獩龉?。”后元明時期諸多本草著作如《本草發(fā)揮》《滇南本草》《本草集要》中對地骨皮性味功效的記載均基本為“氣寒,味苦。解骨蒸肌熱,主消渴,風(fēng)濕痺,堅筋骨?!?/p>

      元代及明代早期本草中對枸杞各部位性味的認識大多延續(xù)《本草衍義》,如吳瑞[15]785《日用本草》:“枸杞秋宜采葉,冬宜采莖、實。枸杞當用梗皮,地骨當用根皮。枸杞子當用紅實者。味苦,性寒,無毒。”王綸《本草集要》:“枸杞味苦,氣寒。根大寒,子微寒。無毒?!彪搿渡褶r(nóng)本經(jīng)會通》:“枸杞臣也。冬采根,名地骨,用皮去骨。春夏采葉,秋采莖葉,陰干。白色,無刺者良。味苦,氣寒。根,大寒。子,微寒。無毒。”

      綜上可見,宋代對枸杞各部位的性味認識出現(xiàn)分歧,《本草衍義》記載“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而《寶慶本草折衷》記載地骨皮“味苦、甘,寒”,枸杞子及葉“味甘,平,微寒”。

      3.4 清末確定枸杞子甘平、地骨皮甘淡寒

      明清時期本草醫(yī)書中記載枸杞的藥用部位縮小至地骨皮和枸杞子2種,對其功效認識也基達成一致并延續(xù),枸杞子主補腎,生精養(yǎng)血、明目安神;地骨皮主無定之風(fēng)邪,有汗之骨蒸、滋陰涼血,但對于兩者的性味仍存在爭論。

      明代《本草品匯精要》枸杞條下記載其性味:“【味】苦。實:甘?!拘浴亢崳何⒑?。【氣】氣薄味厚陰也?!局鳌繌婈?,益精?!倍暗毓瞧ぁ睏l下記載:“【味】苦?!拘浴看蠛?,泄?!練狻繗獗∥逗瘢幰?。【主】無定之風(fēng)邪,有汗之骨蒸。”[16]382可見此時枸杞子的性味已由之前的“苦,微寒”轉(zhuǎn)為“甘,微寒”?!毒然谋静荨酚涊d了2種枸杞的性味,一種為“味微苦性寒,根大寒,子微寒無毒”,延續(xù)《名醫(yī)別錄》中對枸杞根及子性味的記載。又記載“一云味甘平,白色無刺者良”,則延續(xù)《藥性論》中對枸杞子葉性味的記載。性味上的區(qū)分和偏好或為枸杞藥用基原發(fā)生改變的提示。其后一段時間內(nèi)的本草醫(yī)書中對地骨皮的性味已達成統(tǒng)一,認為其味苦,性寒。但對枸杞子的性味仍有不同意見,如《醫(yī)學(xué)統(tǒng)旨》:“枸杞子氣微寒,味苦”,而《藥性粗評》中則記載枸杞子“性微寒,味甘”。

      隨著歷史發(fā)展,又有古代醫(yī)藥家提出枸杞子苦、甘2味并存。《本草約言》:“味苦、甘,氣寒”;陳嘉謨[29]234《本草蒙筌》:“枸杞子味甘、苦,氣微寒。無毒”;《本草發(fā)明》:“枸杞子上品,君。氣微寒,味甘、苦?!?/p>

      至《本草綱目》李時珍[7]1416對前人爭論未定枸杞各部位、性味、功效作出詳盡的辨析:“今考本經(jīng)止云枸杞,不指是根、莖、葉、子。別錄乃增根大寒、子微寒字,似以枸杞為苗;而甄氏藥性論乃云枸杞甘平,子、葉皆同,似以枸杞為根;寇氏衍義又以枸杞為梗皮,皆是臆說。按陶弘景言枸杞根實為服食家用。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根、莖、葉、花、實俱采用。則本經(jīng)所列氣味主治,蓋通根、苗、花、實而言,初無分別也。后世以枸杞子為滋補藥,地骨皮為退熱藥,始歧而二之。竊謂枸杞苗葉味苦甘而氣涼,根味甘淡氣寒,子味甘氣平。氣味既殊,則功用當別。此后人發(fā)前人未到之處者也。”李時珍認為,《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并未區(qū)分枸杞不同部位的性效主治,其所載的性味功效是指枸杞整體而言,“通指枸杞根、苗、花、實并用之功也”,及至后世才以滋補和退熱的不同功效將枸杞子和地骨皮分為2種藥材,而枸杞苗、葉、根、實各部位氣味功效確有不同,故后人才區(qū)分出不同的功效。李時珍以枸杞子為滋補藥,故而性味為甘、平。

      李時珍后的本草文獻對枸杞的性味仍未達到統(tǒng)一。明代醫(yī)家對地骨皮的性味又出現(xiàn)新的認識,如《本草約言》《藥性會元》等中出現(xiàn)“性平”的記載,李中梓《醫(yī)宗必讀·本草征要下》出現(xiàn)“味甘”的記載。李時珍后諸本草對枸杞子的性味也由苦轉(zhuǎn)為甘,由寒轉(zhuǎn)為平或微溫(見表2)。

      表2 不同歷史時期本草典籍所載枸杞子及地骨皮性味

      清代本草文獻對地骨皮的性味已基本認同為“甘、寒”,關(guān)于枸杞子性味的功效仍未統(tǒng)一。陸以湉[15]811《冷廬醫(yī)話》:“枸杞子,諸家本草有謂其甘平者,有謂其苦寒者,有謂其微寒者,有謂其甘微溫者,均未嘗抉發(fā)其理。惟張石頑《本經(jīng)逢原》謂味甘色赤,性溫?zé)o疑,緣《本經(jīng)》根子合論無分,以致后人或言子性微寒,根性大寒,蓋有惑于一本無寒熱兩殊之理……安有味甘色赤形質(zhì)滋腴之物性寒之理?其辨別獨精勝于諸家。余壯歲服藥,每用枸杞子必齒痛,中年后服之甚安。又嘗驗之肝病有火者,服枸杞子往往增劇,謂非性溫之征耶?”他認為,味甘、色赤、形質(zhì)滋腴必然是溫補之性,且認為有肝火者服用枸杞子后病情加重,更佐證了這一觀點。而黃宮繡[30]《本草求真》中則認為枸杞子味甘而性寒,不可用以治療虛寒陽虛:“今人因見色赤妄謂枸杞補陽。其失遠矣!豈有甘潤氣寒之品而尚可言補陽耶?若以色赤為補陽,則紅花紫草其色更赤,何以不言補陽而曰活血……試以虛寒服此,不惟陽不能補,且更見有滑脫泄瀉之弊矣??刹簧鳉e?”陳士鐸[15]803《本草新編》則認為服用枸杞子后陽虛證不見好轉(zhuǎn),是因為枸杞子性平,補陽之力微弱的緣故:“然則吾子服枸杞而陽不興者,乃陽衰之極也。枸杞力微,安得有效乎。”但總體來看,大多數(shù)醫(yī)家已認可枸杞子甘平滋補的屬性。

      綜上可見,枸杞入藥各部位的性味的變遷經(jīng)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各醫(yī)家對枸杞性味認知的差別及轉(zhuǎn)變與基原的變遷及混用有關(guān)。早期所用基原主流多為枸杞L.chinense,略帶苦味,故東漢時期《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其味苦,寒是對整體而言;魏晉時期《名醫(yī)別錄》對枸杞根和枸杞子的性味做出區(qū)分:“根大寒,子微寒”;唐代醫(yī)家推崇西北地區(qū)所產(chǎn)味道甘厚的寧夏枸杞L.barbarum,故對枸杞子及葉的性味認識轉(zhuǎn)為甘、平;宋代對各部位的性味認識出現(xiàn)分歧,《本草衍義》記載“其皮寒,根大寒,子微寒”,而《寶慶本草折衷》記載地骨皮“味苦、甘,寒”,枸杞子及葉“味甘,平,微寒”;明清時期入藥部位則縮小至根皮與果實,枸杞子的性味經(jīng)歷了甘寒、甘微寒、苦甘并存氣微寒多個階段,最終多數(shù)認可其味甘性平,并延續(xù)至今。歷代醫(yī)家對枸杞子的性味認知復(fù)雜且有差異,或因略帶苦味的枸杞L.chinense與味甘的寧夏枸杞L.barbarum一直并用所致,故南北朝至宋代文獻中一直有“子微寒”的記載。而最終多數(shù)認可其性味甘、平,也說明枸杞子的主流基原已偏向味甘的寧夏枸杞L.barbarum。地骨皮的性味認識經(jīng)歷了“苦寒、甘平、苦平”多個階段后最終多數(shù)認可其味甘淡而寒。

      4 產(chǎn)地及品質(zhì)變遷

      4.1 產(chǎn)地變遷

      前文對枸杞基原的考證時已多次提到枸杞道地性的遷移。魏晉時期,本草文獻記載枸杞的產(chǎn)地為常山、堂邑,即今河北、南京地區(qū),并記載其味苦性寒;唐代起則記載“甘州者為真”,“甘州”今屬甘肅,其產(chǎn)區(qū)已轉(zhuǎn)移至西北地區(qū),且性味也轉(zhuǎn)為甘平;《中國植物志》中記載寧夏枸杞L.barbarum“果實甜,無苦味”,而枸杞L.chinense“果實甜而后味帶微苦”,則提示枸杞基原的主流品種已發(fā)生變化。

      唐代《千金翼方》記載枸杞:“取甘州者為真,葉厚大者是……凡枸杞生西南郡谷中及甘州者,其子味過于蒲桃,今蘭州西去,鄴城、靈州、九原并多,根莖尤大?!盵19]219“甘州”為今甘肅省張掖市,“鄴城”為今河北臨漳縣西(鄴北城、鄴南城遺址等)、河南安陽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帶,“靈州”今屬寧夏吳忠市境內(nèi),“九原”為今包頭市九原區(qū)。《千金翼方》首次提出了甘州為枸杞道地產(chǎn)區(qū)。

      宋代《夢溪筆談》提及1種陜西枸杞質(zhì)量佳,根皮如厚樸,甘美異于他處者。當時陜西亦包含今甘肅、青海、寧夏一帶?!秹粝P談》引用了《千金翼》對枸杞的記載,也認可甘州為枸杞道地產(chǎn)區(qū)。而后明清本草多記載枸杞處處有之,以甘州為道地。

      明代《本草品匯精要》中記載枸杞及地骨皮藥材的產(chǎn)地為:“〔圖經(jīng)曰〕生常山平澤及丘陵阪岸,今處處有之。〔道地〕實:陜西甘州茂州。”[16]382“茂州”治所在汶山(今茂汶),轄境相當今四川北川、汶川及茂汶羌族自治縣等地。除《本草圖經(jīng)》《本草品匯精要》外其他本草鮮有提及。

      《藥性要略大全》:“處處有之,惟甘、泉州出者良?!泵髑鍟r期,福建省設(shè)泉州府,今泉州為福建省東南沿海地級市?!侗静菁s言》:“甘泉州出者妙。至于土產(chǎn),止于利大小腸,明目清心,除煩熱而已?!盵15]792明清本草文獻多記載枸杞獨以甘州所產(chǎn)者絕佳,泉州僅有幾處記載。清代《本經(jīng)逢原》在地骨皮條下記載“泉州者良”?!侗静萸笤吩诘毓瞧l下記載:“生西土甘州、泉州,其功如此。他產(chǎn)則大寒,瀉熱而已?!盵15]810

      明代《本草蒙筌》:“近道田側(cè)俱有,甘肅州(并屬陜西)者獨佳?!盵29]234明確陜甘一帶的枸杞品質(zhì)較好。

      《本草綱目》綜合整理了《名醫(yī)別錄》《千金翼方》《夢溪筆談》等前代文獻對枸杞產(chǎn)地的記載,更加詳細地描述了枸杞藥材的道地品質(zhì):“古者枸杞、地骨取常山者為上,其他丘陵阪岸者皆可用。后世惟取陜西者良,而又以甘州者為絕品。今陜之蘭州、靈州、九原以西枸杞,并是大樹,其葉厚根粗。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圓如櫻桃,暴干緊小少核,干亦紅潤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異于他處者。沈存中筆談亦言:陜西極邊生者高丈余,大可作柱。葉長數(shù)寸,無刺。根皮如厚樸。則入藥大抵以河西者為上也。”[7]1416“蘭州”今屬甘肅,曾為陜西轄區(qū),“靈州”今屬寧夏吳忠市境內(nèi),“九原”為今包頭市九原區(qū)。“河西”指青海甘肅兩省黃河以西地區(qū),“甘州”為今甘肅省張掖市?!侗静菥V目》仍以甘州為道地,且記載陜甘寧以及內(nèi)蒙包頭所產(chǎn)的枸杞甘美質(zhì)潤,品質(zhì)優(yōu)良。李時珍后明代本草諸如《本草原始》《分部本草妙用》《仁壽堂藥鏡》《景岳全書》等均記載甘州為枸杞的優(yōu)質(zhì)產(chǎn)區(qū)。地方縣志如《萬歷甘鎮(zhèn)志》中亦記載:“今內(nèi)地藥稱甘杞,然唯鎮(zhèn)番者為佳?!盵31]鎮(zhèn)番衛(wèi)為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置,轄治今甘肅省民勤縣。

      清代眾多本草文獻中仍記載枸杞以甘州所產(chǎn)者為良,然而因生產(chǎn)消費體系、生產(chǎn)環(huán)境等變化,枸杞產(chǎn)地開始逐漸由甘肅向?qū)幭倪w移。枸杞產(chǎn)區(qū)轉(zhuǎn)移至寧夏在明代后期已見端倪,《物理小識》記載1種西寧枸杞:“西寧子少而味甘,他處子多。惠安堡枸杞遍野,秋熟最盛?!薄盎莅脖ぁ睘榻駥幭闹袑幙h。

      自清代乾隆年始,地方縣志中即出現(xiàn)寧夏成為枸杞主產(chǎn)區(qū)的記載?!吨行l(wèi)縣志》記載:“寧安一帶家種杞園,各省入藥甘枸杞皆寧產(chǎn)也。”[32]清代《甘肅新通志》:“枸杞,出惠寧堡者佳,甘州府次之。”

      清末民初時期,甘州作為枸杞道地產(chǎn)區(qū)逐漸沒落,而被寧夏取代。民國時期曹炳章[33]38注《增訂偽藥條辨》:“【土枸杞】枸杞子氣味甘寒,主堅筋骨,耐老除風(fēng),去虛勞,補精氣。以陜西甘州所產(chǎn)者為勝。近有一種粒小色淡,味不甚甘,皆本地所出之土枸杞,非甘州上品也。炳章按:枸杞子,陜西潼關(guān)長城邊出者,肉厚糯潤,紫紅色,顆粒粗長,味甘者為佳。寧夏產(chǎn)者,顆大色紅有蒂,略次。東北關(guān)外行之。甘肅鎮(zhèn)蕃長城邊出者,粒細紅圓活,味亦甘,此貨過霉天即發(fā)黑,甚難久藏,略次。他如閩、浙及各地產(chǎn)者,舊地皆曰土杞子,粒小,味甘淡兼苦,肉薄性微涼,不入補益藥,為最次?!薄陡拭C通志稿》:“枸杞,出中衛(wèi)寧安堡者佳,甘州府次之?!盵34]有學(xué)者從歷史地理方面研究其產(chǎn)地轉(zhuǎn)移的原因,清代河西走廊正處于第三次農(nóng)業(yè)開發(fā)高潮,人口增多,河流上游開發(fā)程度顯著,致使河流中下游地區(qū)的河湖萎縮,荒漠化程度加劇[35]。河西走廊多為依賴祁連山冰雪融水補給的短小內(nèi)流河,流量大且泥沙含量豐富的黃河卻幾乎貫穿整個寧夏的枸杞產(chǎn)區(qū)。甘州枸杞遭受荒漠化影響減產(chǎn)衰落的同時,寧夏中衛(wèi)枸杞園種植的枸杞則大量產(chǎn)出并外銷。在甘肅、寧夏尚未分省之前,大量的寧產(chǎn)枸杞以享譽已久的“甘枸杞”之名大量行銷至甘肅省以外的枸杞需求區(qū)并得到認同。而清代醫(yī)藥學(xué)家多不在甘肅、寧夏等地,而著作學(xué)術(shù)主體偏重于性味臨床功效而不細糾其產(chǎn)區(qū),致使枸杞道地產(chǎn)區(qū)由甘肅轉(zhuǎn)移為寧夏直到清末民初才為主流醫(yī)藥家所認可。

      近現(xiàn)代以來枸杞子引種地區(qū)較多,形成“西枸杞”和“津枸杞”2種主流道地藥材,津枸杞又名“血枸杞”。1959年《藥材資料匯編》記載其歷史產(chǎn)區(qū):“‘西枸杞’主產(chǎn)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寧(寧安堡)、中衛(wèi)、靈武一帶,稱寧夏枸杞?!蜩阶印a(chǎn)于河北大城、靖海、楊柳青、青縣等地,集散于天津,因其色紅如血,又稱‘血杞子’。新疆亦有產(chǎn),粒小如津杞子?!盵36]其商品規(guī)格為:“西枸杞以中寧所產(chǎn)為佳……為杞中雋品,中寧又分東西兩鄉(xiāng),東鄉(xiāng)貨肥大肉厚,西鄉(xiāng)貨粒長而瘦。余地所產(chǎn)品質(zhì)稍遜。津杞子,分血杞王、血杞二種,狀似葡萄干略小,外皮皺縮鮮紅……一般所見津杞,以色艷紅肉薄籽多,帶圓形者居多,其質(zhì)不及西枸杞?!?/p>

      《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記載地骨皮:“生于原野及山野陽坡;多為栽培。我國南北各省均有分布。”[23]345又在枸杞子項下記載:“寧夏枸杞(西枸杞):多生于潮濕、強日照、土層深厚的黃土溝岸及山坡。分布于山西、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區(qū)。野生和栽培均有。枸杞(津枸杞):描述詳見地骨皮項下。附注:市售品尚有一種‘甘枸杞’,主產(chǎn)于甘肅民勤,張掖,新疆奇臺等地。甘肅產(chǎn)者成‘甘州子’,為土庫曼枸杞LyciumturcomanicumTurcz.和西北枸杞LyciumpotaniniiPojank的果實;新疆產(chǎn)者稱‘古城子’,為毛蕊枸杞LyciumdasystemumPojank的果實。甘枸杞果實較小;長6~9 mm,表面暗紅色,無光澤,味甘而酸。”[23]601甘肅民勤、張掖為古代記載枸杞的道地產(chǎn)區(qū)?!吨袊参镏尽分杏涊d我國一些植物分類工作者常將新疆枸杞L.dasystemum鑒定為土庫曼枸杞L.turcomanicum,但兩者是否為同種有待進一步研究。而“西北枸杞”即為《中國植物志》中的北方枸杞L.chinensevar.potaninii。

      綜上可見,枸杞的產(chǎn)區(qū)歷史變遷為:漢魏時期產(chǎn)于常山、堂邑等中原地區(qū);而自唐代起提出甘州為枸杞的道地產(chǎn)區(qū);宋元明清主流本草均認可陜甘地區(qū)所產(chǎn)枸杞品質(zhì)優(yōu)良;至清代,由于口味、產(chǎn)量、經(jīng)濟等原因,枸杞的道地產(chǎn)區(qū)開始由甘肅向?qū)幭倪w移;直至清代中晚期,寧夏取代甘肅成為枸杞最優(yōu)產(chǎn)區(qū)為醫(yī)家所認可。近代以來,由于引種地區(qū)較多,而自然條件不同導(dǎo)致產(chǎn)品質(zhì)量有差別,枸杞商品分為西枸杞(寧夏枸杞L.barbarumL.)和津枸杞(枸杞L.chinense及北方枸杞L.chinensevar.potaninii)2種。西枸杞主產(chǎn)自寧夏、甘肅、內(nèi)蒙古、新疆等地,津枸杞主產(chǎn)于山西、河北等地,集散于天津。現(xiàn)代枸杞藥材主產(chǎn)于寧夏、青海、甘肅、新疆以及少量產(chǎn)于河北等地。

      4.2 枸杞子與地骨皮歷代品質(zhì)評價

      枸杞子的品質(zhì)評價幾度發(fā)生變化,唐代《千金翼方》記載甘州所產(chǎn)的枸杞為真,該種枸杞“實圓如櫻桃。全少核,暴干如餅,極膏潤有味”[19]219。明代《本草蒙筌》提出:“紫熟味甜,粗小膏潤者有力;赤黯味淡,顆大枯燥者無能。今市家多以蜜拌欺人,不可不細認爾?!盵29]234后世本草著作或受其影響,多認為枸杞以個小,肉緊實,紅潤者為佳?!侗静菥V目》:“其子圓如櫻桃,暴干緊小,少核,干亦紅潤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異于他處者?!盵7]1416《仁壽堂藥鏡》:“產(chǎn)甘州,色紅潤、圓小,核少,甘美者良?!薄端幤坊x》:“甘州枸杞,體潤圓小,核少色紫,味甘者佳。如體枯粒大,色赤黯味淡者,不堪用?!盵15]798清代《醫(yī)林纂要探源》:“以甘州產(chǎn)為最,粒不大而味多甘?!惫糯t(yī)家及本草學(xué)家多認為枸杞子以個小緊實者為佳,而清末王士雄《歸硯錄》提出否認觀點:“服食家以細小紫色者為甘枸杞,非也。余所見真者,大而赤,少子,即如川貝母,大如龍眼、川附子,八枚重一斤,人多不識?!盵15]811王士雄提出甘枸杞并非細小紫色,而是個大而赤紅。

      《增訂偽藥條辨》:“以陜西甘州所產(chǎn)者為勝。近有一種粒小色淡,味不甚甘,皆本地所出只之土枸杞,非甘州之上品也。炳章按:枸杞子,以陜西潼關(guān)長城邊出者肉厚糯潤,紫紅色,顆粒粗長,味甘者為佳。寧夏產(chǎn)者,顆大色紅有蒂,略次。東北關(guān)外行之。甘肅鎮(zhèn)番長城邊出者,粒細紅圓活,味亦甘,此貨過霉天即發(fā)黑,甚難久藏,略次。他如閩、浙及各地產(chǎn)者,舊地皆曰土枸杞,粒小,味甘淡兼苦,肉薄性微涼,不入補益藥,為最次?!盵33]38認為顆粒粗長、質(zhì)厚潤者為佳,而粒小則品質(zhì)較次。

      《藥材資料匯編》記載的2種枸杞主流產(chǎn)品,西枸杞以肉厚、色紅、粒大、籽少為佳,津枸杞以肉厚粒大,色紅籽少為良,肉薄粒小、籽多色黑為次。1963年版《中國藥典》“枸杞子:以粒大、肉厚、種子少、色紅、質(zhì)柔軟者為佳,粒小、肉薄、種子多、色灰紅者質(zhì)次?!盵37]196《中華本草》:“以粒大、色紅、肉厚、質(zhì)柔潤、籽少、味甜者為佳?!盵38]268可見近現(xiàn)代以來,本草及藥材標準等文獻中枸杞均推崇粒大、肉厚。質(zhì)柔潤者,而摒棄了明代以來所推崇的緊小者。

      在市場經(jīng)濟、口味、療效等因素的影響下,以大為美成為當前枸杞品種選育的主流導(dǎo)向。查閱文獻可知,現(xiàn)代已從提高產(chǎn)量、增強抗逆性等角度出發(fā),培育出寧夏枸杞的一系列新品種[39-47],如偏重于鮮食的寧杞5號、寧杞6號,偏于制干用的寧杞7號,偏于葉用的寧杞9號等。目前,市場以寧杞1號及7號為主流,前者為寧夏農(nóng)林科學(xué)院1973年從中寧原農(nóng)家品種大麻葉的豐產(chǎn)茨園中采用單株選優(yōu)方法選育,后經(jīng)無性擴繁形成的無性系。1973—1987年,以大麻葉等優(yōu)系為對照,進行寧夏、內(nèi)蒙、新疆等地進行區(qū)域試驗和生產(chǎn)試栽。相關(guān)試驗于1987年通過成果鑒定,在寧夏、內(nèi)蒙、新疆、青海等省區(qū)廣為引種,是我國枸杞的主栽品種,其鮮果橙紅色,果表光亮,平均單果質(zhì)量0.586 g,最大單果質(zhì)量1.42 g。寧杞7號為專家從寧夏枸杞生產(chǎn)園中選育出的無性系新品種,在多年多點的品種對比試驗與區(qū)域試驗中表現(xiàn)出生長快、自交親和水平高、抗逆性強、豐產(chǎn)、穩(wěn)產(chǎn)、果粒大、等級率高等特點。該品種單果質(zhì)量0.72 g,較寧杞1號的0.56 g增加近30%。干果等級率、多糖含量、甜菜堿含量、胡蘿卜素含量等均比寧杞1號有顯著增加。這2個品種移栽至其他地區(qū)后品質(zhì)也存在較大差異,寧夏與甘肅靖遠、內(nèi)蒙等地域接近的區(qū)域性狀相近;青海所產(chǎn)者肉較厚,含單糖量高;甘肅瓜州與新疆精河所產(chǎn)者粒型圓,單糖含量較多,味甜;河北所產(chǎn)者基原為中華枸杞L.chinense,味苦,籽多,肉薄。不斷往大方向發(fā)展是否會影響臨床療效尚無研究,需關(guān)注其對品質(zhì)的影響。

      地骨皮的品質(zhì)評價則較枸杞子少。南北朝《雷公炮炙論》:“其根若似物命名者上?!盵25]6宋代《夢溪筆談》記載陜西枸杞:“根皮如厚樸,甘美異于他處者?!泵鞔毒霸廊珪罚骸澳险呖辔遁p,微有甘辛,北者大苦性劣,入藥惟南者為佳?!薄对鲇唫嗡帡l辨》:“近今市肆所售‘硬地骨’,不知何種草根偽充。聞是風(fēng)藥,其性燥烈,大相反,若誤服之,則貽害多矣。炳章按:地骨皮,非陜枸杞根之皮,乃長江土枸杞之根皮。三月出新。江南古城亳州、蘇州、江北出者,皮薄性糯,色黃黑,氣微香,片大無骨者,為最佳。湖北出者,皮粗厚而大,性硬質(zhì)松,色黃兼有白斑,梗多為攻。鄭君所云硬骨皮,即此是也?!盵33]38近現(xiàn)代以來,本草文獻中對地骨皮的質(zhì)量評價均以塊大、肉厚、無木心者為佳。1963年版《中國藥典》:“以塊大肉厚、無木心與雜質(zhì)者為佳?!盵37]98《中華本草》:“以筒粗,肉厚,整齊,無木心及碎片者為佳。”[38]274《金世元中藥材傳統(tǒng)鑒別經(jīng)驗》:“以塊大、肉厚、無木心者為佳”[48](見表3)。

      表3 不同歷史時期本草典籍所載枸杞產(chǎn)地及品質(zhì)評價

      續(xù)表3

      5 采收加工炮制考證

      自《名醫(yī)別錄》記載“冬采根,春夏采葉,秋采莖、實”后,歷代本草均認可并延續(xù)這一采收時間。其干燥方式有陰干和曝干2種。

      南北朝《雷公炮炙論》記載:“凡使根,掘得后,使東流水浸,以物刷上土了,然后待干,破去心,用熟甘草湯浸一宿,然后焙干用?!盵25]6地骨皮的這一炮制加工方式被歷代本草典籍所引用。唐代《藥性論》《食療本草》中均提及枸杞葉可做羹食用,煮汁消熱,搗汁滴眼等,根皮則細銼后拌面吞食。同為唐代,孫思邈《千金方》中記載了枸杞子“酒浸”“煮六沸”“熟研”等炮制方法,酒浸搗的炮制方法為后世本草典籍延續(xù)并廣泛應(yīng)用。

      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中記載了枸杞子、地骨皮以及枸杞葉的多種炮制方法[53-55]。枸杞子有“擇”“揀凈”“去莖蒂”“去蒂”等凈制加工方法以及“為末”“湯洗”“炒”“炒黃”“焙”“細銼炒令微黃”“九炊九曝”“炮裂去皮臍”等炮制工藝。枸杞葉多為研汁;地骨皮則取枸杞根皮,有“剉碎”“搗羅為末”“銼炒”“炒黃”等。

      明代枸杞在延續(xù)酒浸搗的炮制工藝上增加了甘草制、菊花制、人乳制等方法?!度市g(shù)便覽》中記載:“枸杞子甘州紅小者佳。去萼,酒浸,用同菊花拌,焙,去菊花?!盵56]人乳制則出自《先醒齋醫(yī)學(xué)廣筆記》:“去枯者及蒂,人乳潤過,烘干?!薄毒霸廊珪分杏涊d了地骨皮“童便浸曬”的加工方式。

      清代則又增加了酒蒸、制炭,童便拌蒸等炮制工藝。如《本草害利》:“九月采子,酒潤一夜,搗爛入藥?;蛴锰?。”[57]《得配本草》:“甘草湯浸,或好酒浸蒸??譁?zé)?,童便拌蒸。”[58]《本草從新》提出“童便咸寒,能降火滋陰,潤肺清癖”[59],則可制枸杞之溫。地骨皮的炮制方式也更加多樣,《本草述鉤元》:“恐其太寒,以酒蒸用。根多不能得河西者,必以醇酒浸,近火處頓干。”《本草求原》:“土產(chǎn)地骨皮,宜酒浸,焙干三次,不可令熟,方可入清補之劑。”

      可見歷代本草文獻記載的枸杞子炮制工藝有凈制、炒或焙、加輔料制三大類。地黃、菊花、菟絲子等具有滋腎補肝、益精明目功效的藥材常與枸杞配伍使用,酒制則貫穿枸杞子整個炮制歷史發(fā)展過程。近現(xiàn)代以來,酒制枸杞的炮制方法逐漸不再廣泛應(yīng)用,推測可能有如下原因:枸杞子肉質(zhì)厚潤含水分較多,且表面有蠟質(zhì)層阻止水分蒸發(fā),干燥過程中易發(fā)生霉變,酒浸可延長其保存時間。經(jīng)課題組實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多以堿液處理枸杞表面蠟質(zhì)層,使干燥速度極大加快,則無需再以酒制防腐;酒性溫以制寒性,而從古至今枸杞子的性味認識從苦寒逐漸變?yōu)楦势?,則酒制的必要性降低;從現(xiàn)代生產(chǎn)條件、經(jīng)濟成本等因素考慮,酒制大規(guī)模生產(chǎn)較為困難?!吨袊幍洹分杏涊d枸杞子的炮制方式僅凈制一種。

      現(xiàn)代研究表明,堿液處理除去枸杞表面蠟質(zhì)層可加快其干燥速度,改善枸杞色澤及復(fù)水率,使多糖、黃酮、類胡蘿卜素含量增加[60];但當堿液濃度過大時,會破壞枸杞子表層,致使營養(yǎng)物質(zhì)流出。且化學(xué)物質(zhì)殘留會影響色澤外觀,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影響功效成分等。故研究衡量其利弊的同時應(yīng)開發(fā)新的干燥技術(shù)。

      地骨皮為枸杞根皮,其炮制方式有細銼、銼炒、剉碎后煎等,而《雷公炮炙論》提出的甘草浸后焙干為歷代醫(yī)家所認可,或因甘草性溫可制其過寒。宋代方書中出現(xiàn)地骨皮炒制的記載,但在后世文獻較少見。明清時期又增加了童便制、酒浸等炮制方法。目前部分地區(qū)保留著炒地骨皮的加工,其操作為將鍋燒熱,加入麥麩至冒煙時,倒入地骨皮片,拌炒至表面微黃色,取出,篩取麥麩,放涼取用[61]?!吨腥A本草》中記載里2種地骨皮炮制品:“1.地骨皮:現(xiàn)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及殘留木心,洗凈,略潤,切段,曬干,篩去灰屑。2.炒地骨皮:現(xiàn)行,先將鍋燒熱,加入麥麩至冒煙時,倒入地骨皮片,拌炒至表面微黃色,取出,篩去麥麩,放涼。”[38]275李玉麗等[4]認為麩炒后入藥用可緩和其寒性,但高溫能使其部分有效成分破壞或分解,影響藥效,故現(xiàn)在地骨皮麩炒使用較少。2015年版《中國藥典》中規(guī)定枸杞子:“夏、秋二季果實呈紅色時采收,熱風(fēng)烘干,除去果梗,或晾至皮皺后,曬干,除去果?!?;地骨皮:“春初或秋后采挖根部,洗凈,剝?nèi)「?,曬干。【炮制】除去雜質(zhì)及殘余木心,洗凈,曬干或低溫干燥?!盵62]歷代采收加工炮制方式見表4。

      表4 不同歷史時期本草典籍所載枸杞采收加工與炮制方法

      續(xù)表4

      6 小結(jié)

      本研究從原植物形態(tài)、性味及道地性變遷方面綜合考證了枸杞藥材基原的歷史變遷過程,并對其炮制加工方式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枸杞最初記載產(chǎn)于常山、堂邑等地,從產(chǎn)地分布看最大的可能性味廣布種枸杞L.chinense,其性味為苦寒;唐代《千金翼方》首次提出“甘州”為枸杞道地產(chǎn)區(qū),其產(chǎn)區(qū)為今甘肅、寧夏一帶,且葉厚大味甘的特征與寧夏枸杞L.barbarum最為接近;宋代《本草圖經(jīng)》中對枸杞原植物的文字描述及附圖特征與枸杞L.chinense最為接近,明清時期主流本草中對枸杞的原植物形態(tài)描述多引自《本草圖經(jīng)》,但歷代本草典籍所載的枸杞道地產(chǎn)區(qū)“甘州”一帶今亦有寧夏枸杞L.barbarum的分布。藥用部位縮小至枸杞子與地骨皮,性味認識則經(jīng)歷了復(fù)雜的過程,最終枸杞子性味認識趨于甘平,地骨皮則為甘淡、寒。清代醫(yī)家仍延續(xù)前代本草醫(yī)書中對枸杞產(chǎn)區(qū)的記載,然地方志記載枸杞的道地已從甘州轉(zhuǎn)移至寧夏,至清末民初方為醫(yī)家所認可。歷代本草典籍均記載枸杞冬采根,春夏采葉,秋采實,曬干或陰干。枸杞子以酒浸搗為主流炮制工藝,而歷代多認可地骨皮以《雷公炮炙論》中所載的甘草湯浸泡后焙干的炮制方式,宋代出現(xiàn)炒制,明清時期增加童便制、酒浸或酒蒸后焙干等炮制方法,近現(xiàn)代來各地炮制規(guī)范中收載的大多是生地骨皮?!吨袊幍洹分袑烧叩呐谥品椒ň鶠閮糁?。

      經(jīng)典名方目錄中包含枸杞的2首藥方“暖肝煎”“一貫煎”為明清時期藥方,原方記載為“枸杞”;包含地骨皮的5首名方“瀉白散”“清心蓮子飲”為宋代藥方,“清骨散”為明代藥方,“清經(jīng)散”“兩地湯”清代藥方,除“瀉白散”中記載地骨皮“洗去土,焙”外,其余原方記載為“地骨皮”,未標明其炮制方式。前文考證已知宋明清時期本草文獻記載枸杞的主流基原為寧夏枸杞L.barbarum和枸杞L.chinense,但清代以來逐漸以產(chǎn)于寧夏的枸杞為最佳,且明確推崇味甜者,寧夏枸杞L.barbarum味甘,而枸杞L.chinense味甘而回苦,1977年及之后版本的《中國藥典》中不再收載,故涉及經(jīng)典名方中枸杞子的藥材當選用寧夏枸杞L.barbarum,然近年來的品種更替,使得其品質(zhì)與古代所用呈現(xiàn)差異,應(yīng)重視品種變化對品質(zhì)的影響;地骨皮至今主要來源于野生采集,其歷代主流基原均為枸杞L.chinense,藥用部位為其根皮,因此經(jīng)典名方中涉及地骨皮的藥材可選擇L.chinense,然需注意其資源蘊藏問題。

      枸杞的加工方式遵循《中國藥典》規(guī)定,夏、秋兩季果實呈紅色時采收,熱風(fēng)烘干,除去果梗,或晾至皮皺后,曬干,除去果梗。對于當前食用堿處理便于干燥也應(yīng)開展深入的研究。建議經(jīng)典名方中地骨皮的采收加工方式亦遵循《中國藥典》,春初或秋后采挖根部,洗凈,剝?nèi)「?,曬干。除去雜質(zhì)及殘余木心,洗凈,曬干或低溫干燥。

      猜你喜歡
      甘州性味枸杞子
      舒定坤
      El descubrimiento de las hierbas terapéuticas La historia de Shennong,el “Soberano de la Agricultura”
      嚼服枸杞子緩解口干
      方劑藥性量化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
      八聲甘州
      影劇新作(2018年1期)2018-05-26 09:00:51
      亮劍吧,甘州少年
      經(jīng)方中芍藥的運用
      詩詞解讀四層次——以《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為例
      語文知識(2015年7期)2015-02-28 22:01:37
      枸杞子的簡易鑒別法
      保健與生活(2014年1期)2014-04-29 11:31:23
      盜汗病治療藥物性味歸經(jīng)頻數(shù)分析
      澄江县| 文安县| 新竹县| 昌宁县| 泰州市| 营山县| 承德市| 轮台县| 彭州市| 鄂尔多斯市| 遂昌县| 扶余县| 阿拉善右旗| 明溪县| 叙永县| 靖宇县| 寿阳县| 旅游| 安塞县| 岑巩县| 石渠县| 北碚区| 宜春市| 周口市| 庆阳市| 镇赉县| 岳池县| 镇安县| 宜都市| 调兵山市| 三亚市| 巴彦淖尔市| 丽江市| 深水埗区| 昆山市| 上犹县| 泰宁县| 罗江县| 南雄市| 桦甸市| 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