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婉冰 徐敬文
廣州市惠愛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150)
隨著生活壓力及工作壓力的不斷加大,精神病的發(fā)病率也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的趨勢。精神病的治療周期長,疾病復發(fā)率高,患者精神活動退縮并且日常生活能力下降,這給患者及家屬帶來巨大負擔[1]。針對精神病的治療及干預,藥物治療是基礎,為提高治療效果,還需要對患者進行功能訓練。引導式功能訓練上一種科學的訓練模式,主要是指將一些復雜且難以完成的動作模式拆解為細小步驟,訓練的時候以適當目的作為媒介,提供意識指令性誘導,通過復雜的引導者與功能障礙者之間的整體互動,誘發(fā)功能障礙者本身神經,形成組織及協(xié)調,促進功能的康復[2-5]。本次研究中,探討了對精神病患者實施引導式功能訓練的方法及效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70例精神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病例入選時間:2018年9月-2019年4月。納入標準:(1)所有的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關于精神病的相關診斷標準[6]。(2)患者經藥物治療后病情穩(wěn)定并且具備基本的訓練功能。(3)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軀體疾病的患者。(2)依從性差及出現(xiàn)明顯藥物不良反應的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進行分組,分組標準如下:觀察組35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48歲,平均(29.2±1.8)歲。對照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齡23~50歲,平均(30.1±1.6)歲。從年齡及性別等一般資料上來看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采取對癥用藥治療,予以常規(guī)護理,如心理護理、用藥指導、基本運動訓練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患者實施引導式功能訓練,具體如下:(1)認知訓練。包括數(shù)字與圖形認知訓練,其中數(shù)字認知訓練方法為:采取口頭數(shù)數(shù)、點數(shù)及說出總數(shù)等方式訓練計數(shù)能力;掌握100以內數(shù)的概念及數(shù)推理能力;在掌握100以內數(shù)組成基礎上完成加減法。圖形認知訓練患者對幾何圖形的概括及抽象能力、辨別及區(qū)分日常生活中的物體及掌握抽象概念。(2)觀察力訓練。觀察力為個體在一組信息中發(fā)現(xiàn)關鍵信息的能力,訓練方式可給予患者提供一組無順序的照片,配文字說明,讓患者觀察一段時間并教導患者對照片進行正確的排序。(3)記憶力訓練。記憶為人腦對過去經驗的保持與在現(xiàn),記憶策略分為復述、排序及聯(lián)想等[7]。訓練方法上,可對患者感興趣的事物進行對話式提問,如給予患者提供一組名字記憶并正確復述;記住材料的放置地點;給予患者提供一組圖片,讓患者記住圖片并用一段話講述出一個故事等。(4)模仿能力訓練。模仿力為學習的根本,在具體針對患者的訓練上,可以指導患者模仿家居生活片段,如和家人一同包餃子、一同玩游戲。此外還可引導患者模仿記憶既往的美好時光[8]。(5)注意力訓練??蔀榛颊咛峁┪?、色彩鮮艷的材料,比如油畫,讓患者注視圖畫,觀察一段時間后讓患者講述圖畫中所用顏色的種類。提供給作者一些打亂的拼圖,并提供給患者原畫,讓患者對著原畫進行拼圖。(6)懷舊療法。可通過帶領患者到過去的美好時光,刺激并且喚起患者原有記憶,幫助患者平復心情,讓患者帶著這樣的房間以減少老年癡呆患者安定藥使用量。(7)體能訓練。護理人員要根據(jù)換則會的年齡及身體狀況,為患者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肢體功能鍛煉方式,由責任護士負責實施鍛煉方案;囑咐患者實施科學的功能鍛煉,主要鍛煉活動為自主吃飯、整理床鋪、穿衣及上下樓梯訓練等;指導患者每日進行廣播操鍛煉、踢毽子及慢跑等,訓練頻率控制為2次/周,總計訓練8次。
1.3觀察指標 (1)對患者持續(xù)訓練4周,護理前后均采用陰性癥狀評定量表(SANS)評價,內容包括情感平淡或遲鈍(35分)、言語障礙(25分)、意志缺乏(20分)、社交缺乏(25分)及注意障礙(15分)。(2)護理前與護理后采取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PI)評價,內容包括日常生活能力、社會技能、動作和交往3個方面,各方面總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社會功能越佳。
2.1SANS評分 護理前兩組SANS各項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各方面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兩組患者SANS評分比較分)
2.2社會功能 觀察組社會功能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護理后兩組SANS評分比較
表3 兩組患者社會功能評分比較分)
3.1兩組SANA評分比較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經過相關的護理后,觀察組各方面癥狀評分降低幅度明顯較對照組顯著,該結果提示引導式功能訓練對精神病患者的康復價值顯著。精神病為發(fā)病率高及復發(fā)率高的疾病,患者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興奮、妄想、幻覺等癥狀,近年來隨著人們工作和生活壓力的增加,使得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率顯著提高,不僅對自身造成損傷,并且也會對家人及社會造成影響。針對這一疾病,臨床中除了給予患者用藥治療外,還需加強對患者各項功能的訓練,以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疾病癥狀,幫助患者在出院后更好的適應家庭生活及社會環(huán)境[9]。針對精神病患者的功能訓練,推廣引導式功能訓練,該訓練方式主要是針對精神病患者的功能特點,在特定人員引導下,開展一系列刺激思維、認知、注意力與記憶力等活動,調動精神病患者自主運動潛能,促進患者認知及社會功能的改善,進而促進患者盡快康復[10]。
3.2兩組社會功能比較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護理后各項社會功能評分情況上,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該結果提示予以精神病患者進行引導式功能訓練的價值顯著。主要是在對精神病患者實施引導式訓練的時候,為了幫助患者掌握,常將一些復雜及難以完成基本動作的內容分解為細小步驟,借助工作人員循序漸進的引導使治療效果及社會功能提高[11-12]。
綜上所述,針對精神病患者,臨床中在給予患者實施對癥用藥的時候,實施引導式功能訓練,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精神病癥狀,提高患者社會功能,幫助患者出院后盡快適應社會環(huán)境,因此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