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彩麗
在推動民族聲樂藝術發(fā)展的過程中,許多藝術家積極借鑒西洋的唱法,掌握恰當可行的訓練手段,在繼承我國民族傳統(tǒng)戲曲藝術的形式之上不斷豐富創(chuàng)作內容和手段,具體表現在表演形式以及聲腔藝術上。我國戲曲的風格非常獨特,同時備受關注和好評,聲樂界越來越關注民族聲樂與戲曲演唱之間的融合。
傳統(tǒng)的戲曲演唱十分關注基本功的訓練,其中吐字咬字的清晰和準確最為重要。吐字吐的是韻母,咬字咬的是聲母,通過對不同發(fā)聲部位的分析,可以了解具體的口腔變化形態(tài)。因此,對于民族聲樂來說,在借鑒戲曲演唱技法時,也需要注重吐字咬字的分析,研究口腔變化的具體形態(tài),了解傳統(tǒng)戲曲理論的重點以及核心,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字音準確以及清晰。如果聲母的發(fā)送部位以及著力點出現偏差,那么就會出現吐字模糊,同時無法保證民族聲樂作品的有效呈現。結合理論分析可以發(fā)現,民族傳統(tǒng)戲曲十分注重漢字的簡單歸納和研究,在民族聲樂創(chuàng)新時,對演唱咬字吐字過程的分析最為重要,因此需要注重對戲曲中五音四呼的有效借鑒,保障語言的純正性以及完美性,充分體現獨具特色的韻味以及效果。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到得心應手,保障民族聲樂的質量以及藝術效果。
氣息控制是民族聲樂和戲曲演唱中的重難點。傳統(tǒng)的戲曲十分注重演唱氣息的控制。戲劇中的氣息控制主要以丹田運氣為核心,其中丹田主要分為下丹田、中丹田和上丹田,這里的丹田主要以下丹田為主。演唱者需要注重歌唱發(fā)聲氣息的支點分析,在發(fā)聲的過程之中需要收緊小腹,同時還應該緩緩地輸出氣流,這種發(fā)出聲音的形式能夠更好的體現整個演唱作品的魅力以及價值,同時能夠保障聲音的結實有力。
對于民族聲樂創(chuàng)作來說,在實際分析時也要以氣息的控制為核心,關注吸氣和呼氣的鍛煉要求,真正做到兩者的協(xié)調平衡。另外日常的訓練非常關鍵,演唱者個人需要注重氣息的和諧控制。民族聲樂作品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復雜,同時與戲曲演唱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氣息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民族聲樂的教學必須要以氣息的控制為重點,積極借鑒戲曲演唱過程中氣息控制的方法,在簡單分析的基礎上,根據民族聲樂的獨特價值進行有效的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有的放矢,充分體現民族聲樂的藝術魅力以及價值。需要注意的是,氣息的控制離不開反復的練習,只有提高自身的嗓音素質,保障歌唱方式和技巧的分析及研究,才能夠提升個人的身體健康水平并且保障業(yè)務長進。氣息的訓練對訓練者個人的要求較高,但是這一訓練板塊能夠實現音色明亮和音域寬廣,因此在民族聲樂訓練時必須要著眼于這一核心條件,積極完成氣息控制以及訓練工作。
戲曲的發(fā)展歷程比較悠久,同時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舞臺藝術表演方法體系,其中四功五法最為關鍵。四功主要包括表演、練白、歌唱以及武打,五法則包括規(guī)格方法、身段、眼神、手勢、表演以及臺步。對于聲樂舞臺表演藝術來說,也需要積極借鑒這種表演手法,關注表演與演唱之間的完美融合,了解戲曲演唱的具體技巧,積極實現聲樂作品的有效創(chuàng)作。聲樂演唱與戲曲演唱都是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瑰寶,要想積極繼承和傳承弘揚我國的聲樂藝術,藝術表演家必須要注重戲曲演唱方式以及表演技巧的分析以及借鑒,了解戲曲發(fā)展的歷程以及創(chuàng)新,學習創(chuàng)作手法及表現手法,不斷豐富民族聲樂的表現形式,保障民族聲樂實現穩(wěn)定、繁榮發(fā)展。民族聲樂創(chuàng)作者個人需要注重不同創(chuàng)造性元素的有效融入以及分析,在借鑒的基礎之上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以獨特魅力實現有效的改革,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自身的穩(wěn)定發(fā)展,充分彰顯自身的魅力。
民族聲樂與戲曲演唱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同時兩者之間也有許多的內在邏輯聯系,在弘揚以及傳承民族聲樂的過程之中,對戲曲演唱和表演的借鑒必不可少,創(chuàng)作者以及藝術家需要注重不同影響要素的分析以及研究,以氣息的訓練為核心,注重吐字咬字的清晰性以及明確性,深入分析不同的表演手法以及技巧,以此來實現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