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交思想中的團結觀是鄧小平外交思想的有機構成部分。鄧小平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來分析時代特征和國際大勢,提出“和平與發(fā)展是時代主題”的重要論斷,堅持以團結促合作、促發(fā)展。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是鄧小平外交思想中的團結觀的邏輯起點,軍隊和國防現(xiàn)代化是其前提條件,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是其實踐指向,維護世界和平是其目標追求。鄧小平外交思想中的團結觀以其科學的戰(zhàn)略構想、豐富的思想內容、人民性的價值引領和合理的實踐要求,指引著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一道,為實現(xiàn)世界團結和人類發(fā)展不懈奮斗。
[關鍵詞]鄧小平;外交思想;團結;和平與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20)05-0034-10
[作者]李仁君,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研究員,四川成都 610072
20世紀70年代末,面對國內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鄧小平深刻分析和把握時代特征和國際大勢,做出了“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世界主題的科學論斷。鄧小平認為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是發(fā)展的前提條件,促進世界穩(wěn)定、和平與團結對于中國和世界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在鄧小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實踐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事業(yè)新局面。當今世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不斷有新的表現(xiàn)。面對嚴峻挑戰(zhàn),世界人民必須團結起來,共同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為世界發(fā)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貢獻。深入研究鄧小平外交思想中的團結觀,對于加強世界人民團結、促進共同發(fā)展依然有著重要的實踐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一、鄧小平外交思想中團結觀產生的時代背景
(一)國內背景
1978年12月1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鄧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把“團結”一詞作為報告的標題,這既是對黨的路線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目標設定,也是當時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共同意愿和心聲的充分反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實現(xiàn)了黨在思想、政治、組織路線上的撥亂反正,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傳統(tǒng),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使“團結”成為黨和人民的廣泛共識。鄧小平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來看待團結穩(wěn)定與社會發(fā)展問題,認為我們黨要實現(xiàn)工作重心的轉移、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必須丟掉“關門主義”、堅持走改革開放之路,而團結和穩(wěn)定的國內國際環(huán)境是改革開放的先決條件和重要前提,離開了這一點,經濟建設和發(fā)展無從談起。1977年9月,鄧小平會見英籍華人作家韓素音時就指出:“中國人是聰明的,再加上不搞關門主義,不搞閉關自守,把世界上最先進的科研成果作為我們的起點,洋為中用,吸收外國好的東西,先學會它們,再在這個基礎上創(chuàng)新,那末,我們就是有希望的?!雹俑母?、發(fā)展和穩(wěn)定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穩(wěn)定包括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內部團結和外部和平是經濟發(fā)展缺一不可的“雙穩(wěn)定因素”。因此,實現(xiàn)“外交為經濟服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顯得十分重要。我國要處理好“經濟”與“外交”兩者之間的關系,搞好中國人民同世界人民之間的團結,為我國經濟建設營造良好環(huán)境,最大限度地獲得國際支持,這是由我國客觀實際決定的。
(二)國際背景
20世紀前期,人類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留下了沉痛教訓,浩劫之后人們不斷反思,向往和平的內在訴求愈來愈強烈,團結共處成為全世界主流聲音。二戰(zhàn)結束后,核武器使得世界進入“恐怖平衡”時代,也使全球進入了相對安寧的發(fā)展階段。經歷了多年戰(zhàn)亂和斗爭,中國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時代,堅定地走和平發(fā)展之路。經過新中國成立后近30年的發(fā)展,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重要力量。20世紀90年代初期,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兩極格局終結,冷戰(zhàn)宣告結束,多極化世界格局成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傮w上看,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反對霸權”“圖穩(wěn)思和”的政治追求和政策取向越來越明顯,和平、穩(wěn)定、團結逐漸成為世界人民的廣泛共識。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國際社會分工細化以及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國在生產、貿易、資本等領域的資源配置國際化趨勢日益凸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競爭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競爭”的發(fā)展模式加深了世界各國的經濟聯(lián)系,以“交織性、依賴性、互補性”為特征的利益新格局逐漸取代了傳統(tǒng)自然經濟發(fā)展模式,使整個世界不得不在同一規(guī)則下重新配置資源、資本和技術等市場要素,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進一步強化。在深入分析社會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全球各種矛盾發(fā)展變化、世界人民的共同意愿、經濟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和外部邏輯的基礎上,鄧小平準確地把握了總體國際形勢的鮮明時代特征,作出“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的科學判斷,這成為其外交思想中團結觀形成的重要依據。
二、鄧小平外交思想中團結觀的基本內容
外交思想中的團結觀是鄧小平團結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鄧小平外交理論的有機構成部分。鄧小平外交思想中的團結觀內容十分豐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邏輯起點——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
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和永恒發(fā)展的,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鄧小平站在辯證唯物主義理論高度和世界視野看中國,認為:“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雹偈澜缙渌麌液椭袊彩窍嗷ヂ?lián)系、相互依賴、共同發(fā)展的關系,世界的發(fā)展也離不開中國。關于如何加強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聯(lián)系、如何融入到世界發(fā)展浪潮之中,鄧小平特別強調三點注意事項:一是不要盲目自大,二是不要妄自菲薄,三是不要胸襟狹窄。1978年10月,針對當時中國的發(fā)展現(xiàn)狀他客觀地指出:“中國在歷史上對世界有過貢獻,但是長期停滯,發(fā)展很慢?,F(xiàn)在是我們向世界先進國家學習的時候了。”“關起門來,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發(fā)達不起來的?!雹陔S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取得了顯著的成績。1988年1月,鄧小平會見挪威首相時指出:“我們發(fā)展自己不僅是為了改善本國人民的生活,同時也是對整個國際和平的貢獻,也就是中國對人類的貢獻?!雹墼谛聲r期的對外開放和國際交往中,鄧小平還強調新的領導集體“眼界要非常寬闊,胸襟要非常寬闊”④,既不自卑也不自大,擴大開放,廣交朋友。鄧小平從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出發(fā),認為中國與其他國家共處于世界整體之中,中國希望世界和平,中國珍視世界和平大好局面,中國人民愿和世界人民一道攜手團結、共同發(fā)展。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這一基本論斷,構成鄧小平外交思想中的團結觀的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的起點。
(二)前提條件——軍隊和國防現(xiàn)代化
“弱國無公義,弱國無外交”,國家綜合實力在外交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在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的新時期,軍隊和國防現(xiàn)代化在捍衛(wèi)國家利益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一個國家獲得基本生存權和發(fā)展權的前提保障。根據中國歷史經驗和教訓,鄧小平指出:“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對這一點我們比過去更清楚了?!雹傥覈擢毩⒆灾鞯暮推酵饨恢?,必須建立在能夠維護自身國防安全的基礎之上,這是新時期中國外交之根本。鄧小平特別重視軍隊和國防現(xiàn)代化建設,他講到:“四個現(xiàn)代化,其中就有一個國防現(xiàn)代化。如果不搞國防現(xiàn)代化,那豈不是只有三個現(xiàn)代化了?”②國防現(xiàn)代化是中國適應現(xiàn)代戰(zhàn)爭客觀規(guī)律的必然要求,是工業(yè)、農業(yè)和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新時期我國國防建設的總任務。他還大膽地預言:“到本世紀末我們肯定會超過翻兩番的目標,到那個時候我們經濟力量強了,就可以拿出比較多的錢來更新裝備?!雹?/p>
關于如何加強軍隊和國防現(xiàn)代化建設,鄧小平主要談了五個方面:一是“強經濟”,他認為國防與經濟相互聯(lián)系、密不可分,要重視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必須明確服從經濟建設,不然國防建設也是空的。二是“減數(shù)量”,鄧小平認為軍隊現(xiàn)代化要注重質量建設,精干、有力是軍隊建設的基本要求,“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把軍隊員額減下來”④。他指出:“現(xiàn)在提出‘消腫’,主要是要解決軍隊機構重疊、臃腫,以及由此帶來的各級指揮不靈等問題?!雹萑恰白ビ柧殹保瑧?zhàn)爭時期軍隊可以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和平時期軍隊要在訓練中學習戰(zhàn)爭。鄧小平強調:“在沒有戰(zhàn)爭的條件下,要把軍隊的教育訓練提高到戰(zhàn)略地位。”⑥四是“重科技”,如果不注重科學技術,那么“我們國家的安全就沒有可靠的保障”⑦,軍隊和國防現(xiàn)代化就成了一句空話。五是“建制度”,要使軍隊和國防現(xiàn)代化建設不斷發(fā)展和提升,制度保障是基礎、是根本,“要改革,歸根到底要解決軍隊的制度問題”⑧。
總之,鄧小平提出加強軍隊和國防現(xiàn)代化建設,強調在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安全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和其他國家建立平等的外交關系,是其外交思想中的團結觀的重要內容之一。
(三)實踐指向——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鄧小平堅持用全面的、辯證的思維和長遠的眼光分析和看待國際形勢。1990年3月,面對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制裁,他對中央負責同志談到:“對國際形勢還要繼續(xù)觀察,有些問題不是一下子看得清楚,總之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認為形勢惡化到多么嚴重的地步,不能把我們說成是處在多么不利的地位?!雹僮非蠛推?、穩(wěn)定、公正、合理是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的永恒主題,搞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不得人心。鄧小平站在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高度來分析國際局勢和確立外交政策,他指出:“我看要積極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雹诮H政治經濟新秩序既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也符合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愿望。從本質上講,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并不損害發(fā)達國家的根本利益,同時還能兼顧發(fā)展中國家和落后國家的發(fā)展需要。我國是“第三世界”的一員,“中國和所有第三世界國家的命運是共同的”③,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為我國外交政策理論和實踐指明了方向。“第三世界”對于我國來說,不僅是一種經濟、政治定位,也是一種價值、情感定位,這絕不是權宜之計,而是由實際國情決定的。因此,鄧小平強調:“中國現(xiàn)在屬于第三世界,將來發(fā)展富強起來,仍然屬于第三世界?!雹?/p>
關于建立經濟新秩序和政治新秩序的關系問題,鄧小平認為兩者同等重要。在會見斯里蘭卡總理普雷馬達薩時,他談到:“現(xiàn)在需要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也需要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雹莞鶕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兩者密不可分,因此“應該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解決南北問題,還應該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國際經濟新秩序相適應”⑥。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在本質上是一種公正、合理的新秩序,體現(xiàn)了世界人民和平、團結、發(fā)展的共同心聲,同時也是鄧小平外交思想中的團結觀實踐指向的時代標注。
(四)目標追求——維護世界和平
國家之間保持和平狀態(tài)是世界多數(shù)人的共同企盼,維護世界和平也是鄧小平外交思想中的團結觀的目標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行什么樣的對外政策,鄧小平作出了明確回答:“中國的對外政策是一貫的,有三句話,第一句話是反對霸權主義,第二句話是維護世界和平,第三句話是加強同第三世界的團結和合作,或者叫聯(lián)合和合作?!雹籴槍ι贁?shù)國家和少數(shù)人對中國作出的不切合實際的錯誤指責,鄧小平在1982年會見聯(lián)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時談到:“有人說中國好戰(zhàn),其實中國最希望和平。”“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是我們真實的政策,是我們對外政策的綱領?!雹谥袊瞬晃窇謶?zhàn)爭,也不希望發(fā)生戰(zhàn)爭,熱愛和平是中國人民的美好追求,中國真心誠意地愿和一切珍惜和平、擁護和平、維護和平的國家建立平等的外交關系。“真實的政策”道出了中國人民的心聲,就像馬克思說的那樣:“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雹坂囆∑街赋觯骸爸袊h和政府領導人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從不企圖也不會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④“我們提出維護世界和平不是在講空話,是基于我們自己的需要?!雹葜袊臍v史文化、基本國情和實際行為都充分印證了中國外交政策的團結訴求和和平愿望?!爸袊膶ν庹呤仟毩⒆灾鞯模钦嬲牟唤Y盟。”⑥這是中國基于自身發(fā)展的客觀需要,是鄧小平對世界發(fā)展趨勢科學判斷基礎上的正確主張。以團結求和平、以團結促發(fā)展,維護世界和平是鄧小平外交思想中的團結觀的目標追求。
三、鄧小平外交思想中團結觀的實踐要求
鄧小平外交思想中的團結觀不僅體現(xiàn)在思想層面上,在實踐層面上也有具體要求,表現(xiàn)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外政策的方方面面。從總體上來講,就是要做到堅持獨立自主根本原則、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國家利益最高準則和堅持維護世界人民大團結。
(一)堅持獨立自主根本原則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在實踐中,必須依靠自身的努力,注重自身的發(fā)展,因勢利導地發(fā)揮客觀條件的有利作用,這就是獨立自主的方法。獨立自主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活動中得出的寶貴經驗,也是中國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則。鄧小平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出發(fā),得出了“獨立自主才真正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⑦這一重要論斷,認為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在外交領域的重要表現(xiàn)就是要做到“獨立自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取得了一個資格:人們不敢輕視我們”①。經過不懈努力,中國不僅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而且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征程,鄧小平講到:“中國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來,就一定有能力永遠巋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雹?/p>
堅持獨立自主是鄧小平外交思想中的團結觀的實踐要求之一。存獨立求團結、靠實力促團結、以真誠倡團結,才能得到真正的團結。在堅持獨立自主、促進世界和平團結的方法論上,鄧小平也做了明確的論述。首先,要依靠自身力量搞外交,他明確指出:“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雹壑挥凶陨愍毩ⅰⅹ毩⑿惺?,才能避免附加條件式的外交。其次,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的經驗。天下沒有完全相同的事物,別人的經驗只可以借鑒,“拿來主義”政策就會“受之約束”“水土不服”,“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④,歷史教訓已經說明了這一點。第三,要堅持自己正確的主張。人云亦云、亦步亦趨必然會喪失獨立性。1989年6月,鄧小平對新一代領導集體強調:“中國是獨立自主的國家……只能是看著美國人的臉色行事,看著發(fā)達國家的臉色行事,或者看著蘇聯(lián)人的臉色行事,那還有什么獨立性啊!”⑤第四,要珍惜獨立自主的權力,中國的獨立自主來之不易,是經過中國無數(shù)志士仁人的奮斗和犧牲換來的寶貴財富,要倍加珍惜。鄧小平反復強調:“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雹薜谖?,要長期堅持獨立自主。堅持獨立自主不是新中國某一個歷史階段或某一個外交領域的事,而是需要長期地、全面地堅持,鄧小平指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雹咝聲r期中國堅持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最好證明就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二)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體現(xiàn)了中國外交思想的實踐要求和實踐原則,是中國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中國外交政策“五項原則”最先由周恩來提出,包括五個基本內容,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①,其中“和平共處”是最為核心的內容,集中體現(xiàn)了新中國外交政策的目標旨向和價值追求,因此以“和平共處”來概括和命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所以成為規(guī)范國際關系的重要準則,是因為它超越了局限于空間地理、意識形態(tài)、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制度等因素影響下的“狹隘思維”,以更加包容、開放、團結的寬廣胸襟和價值情懷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
鄧小平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積極倡導者和踐行者。20世紀末,兩極格局結束后的國際局勢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影響著世界的發(fā)展,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撲朔迷離。在國際交往中如何把握住正確的方向,鄧小平明確地指出:“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好的方式?!雹诤推焦蔡幬屙椩瓌t,既表現(xiàn)出了中國外交堅定的政治立場,在語言藝術上又具有觀點鮮明、通俗易懂的特征,這與霸權主義、搖擺主義和模糊主義外交觀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具有進步性和正義性,符合歷史發(fā)展的主流趨勢,鄧小平指出:“總結國際關系的實踐,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③同時,他還站在全世界外交的視角來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認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雖然是亞洲的產物,也適用于全世界?!薄拔屙椩瓌t能夠為不同制度的國家服務,能夠為發(fā)達程度不同的國家服務,能夠為左鄰右舍服務?!雹芸偠灾?,鄧小平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積極維護世界團結,不斷推動、改善和發(fā)展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關系,擴大了中國外交世界舞臺,結出了新時期中國外交的豐碩果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事業(yè)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堅持國家利益最高準則
強權和屈辱都不能維系真正的團結,真正的團結是以維護自身利益為前提的。鄧小平在對外政策上既堅持靈活性,也堅持原則性,其中一條重要原則就是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利益。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在對外關系中,必須把國家主權和安全置于國家的最高利益。鄧小平反復強調:“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對這一點我們比過去更清楚了?!雹菪轮袊鴮ν庹呒炔桓恪懊つ孔源蟆钡耐饨?,更不搞“屈辱外交”,絕不做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因此,“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lián)p害我國利益的苦果”①。新中國一切外交活動的目的就是要營造兩個團結環(huán)境,一是國內團結,二是世界團結,最終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鄧小平談到:“我們的對外政策,就本國來說,是要尋求一個和平的環(huán)境來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雹谕瑫r他也指出:“中國對外政策的目標是爭取世界和平。”③其實,就是著眼于“兩個團結”,著眼于中國和世界共同發(fā)展。
鄧小平在強調我國國家利益的同時,也真切地考慮到其他國家的利益,主張從世界全局的角度來推進外交政策的落實。他認為:“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zhàn)略利益出發(fā)”,“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④。每一個國家都有自身的利益,每一個國家的最高利益都應該得到尊重。鄧小平還主張在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實踐中,要沖破國家大小、歷史恩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狹隘觀念,要“著眼于自身長遠的戰(zhàn)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而不去計較歷史的恩怨,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差別,并且國家不分大小強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⑤。鄧小平以冷靜的判斷、包容的胸襟和大膽的實踐,在堅持國家利益準則和尊重別國利益的基礎上,促使了中國與美國的建交、與日本關系的改善,恢復了中國與蘇聯(lián)的關系,發(fā)展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第三世界國家友好關系,打開中國外交的新局面,為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爭取了有利的發(fā)展環(huán)境。
(四)堅持維護世界人民大團結
推進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促進世界團結,是鄧小平的一貫主張。南南合作是指發(fā)展中國家(欠發(fā)達國家)相互之間合作,南北對話是指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進行對話、謀求發(fā)展。鄧小平認為世界發(fā)展不平衡是阻礙人類團結、制約社會發(fā)展的關鍵性因素,“世界上的國家富的愈富,窮的愈窮,解決這個問題是國際舞臺上的一個重要課題”⑥。中國屬于發(fā)展中國家,在世界發(fā)展不平衡對發(fā)展中國家的重要影響方面體會最深。因此,鄧小平堅定地站在第三世界的立場思考全球發(fā)展問題,反復強調中國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發(fā)達國家與其他國家是一種共生關系,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南北問題不解決,第三世界負債那么多,日子怎么過??!如果發(fā)達國家不拿出錢來幫助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發(fā)達國家在第三世界的市場也就沒有了”①。加強與第三世界的合作,促進發(fā)展中國家和落后國家的發(fā)展,是鄧小平外交實踐的重要選擇,他講到:“單靠南北對話還不行,還要加強第三世界國家之間的合作,也就是南南合作。”②中國發(fā)展對世界也是一種貢獻,他在會見澳大利亞總理霍克時談到:“如果中國發(fā)展了,意味著爭取世界和平的力量壯大了,我們對和平的貢獻也就更多了。”③
《共產黨宣言》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lián)合起來!”④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向全世界發(fā)出的劃時代最強音,為人類解放注入了行動的強勁動力。我國天安門城樓上“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標語是維護世界和平的中國式時代表述,激勵著一代一代中國人為之而奮斗。鄧小平外交思想中的團結觀是從國際大局和世界全局的高度來看待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關系,是充滿著世界人民情感來觀察、判斷和解決中國外交實踐問題的。鄧小平指出:“應當把發(fā)展問題提到全人類的高度來認識,要從這個高度去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⑤“這不僅是符合中國人民的利益,也是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一件大事?!雹逓榱舜龠M世界人民團結,中國在外交實踐中需要做到基本的三點,一要擴大對外交流,二要吸收一切文明成果,三要克服風險,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為世界團結和人類發(fā)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迄至今日,和平與發(fā)展仍是世界的時代主題。鄧小平外交思想中的團結觀以其科學的戰(zhàn)略構想、豐富的思想內容、人民性的價值引領和合理的實踐要求,指引著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一道,為實現(xiàn)世界團結和人類發(fā)展不斷地貢獻智慧和力量。不管國際風云如何變幻,加強人類團結,共同應對人類生存和發(fā)展面臨的問題,這是一個普遍性的重大時代課題。鄧小平外交思想中的團結觀及其實踐對當今國際交往有著重要的啟發(fā)意義,值得我們進一步學習和研究。
(責任編輯 付國英)
①《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210頁。
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8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2頁。
③《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1222頁。
④《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9頁。
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8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8頁。
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8-129頁。
④《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738頁。
⑤《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84 285頁。
⑥《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0頁。
⑦《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6頁。
⑧《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756頁。
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4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3頁。
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6頁。
④《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6頁。
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1251頁。
⑥《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8頁。
①《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5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6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35頁。
④《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372頁。
⑤《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7頁。
⑥《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7頁。
⑦《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1頁。
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9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3頁。
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頁。
④《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頁。
⑤《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1頁。
⑥《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頁。
⑦《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頁。
①《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第293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6頁。
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6頁。
④《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1252頁。
⑤《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8頁。
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1頁。
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7頁。
④《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30頁。
⑤《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30頁。
⑥《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頁。
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6頁。
③《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1117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35頁。
⑤《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頁。
⑥《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