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崗林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廣東 廣州 510990)
二語學習動機理論從提出到今天已經幾十年了,最早提出的是學者Gardner等人,他們早在1950年之后就提出“工具型動機”和“融合型動機”兩種動機類型。20世紀90年代以來,研究人員在原來的理論基礎上加入了某些主流動機心理學的理論,擴大了研究的方向,深化了研究的內容;研究的中心也有所改變,集中分析在具體的學習境況或氛圍中的學習動機。到現(xiàn)在為止,在業(yè)界已經形成了幾個著名的理論模型:Trembley和 Gardner動機擴展理論、D?rnyei外語動機學習三層次說。
迄今為止,最新的、最有代表性的理論視角是Zoltan D?rnyei的研究,他從自我系統(tǒng)角度入手來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理論。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以大量心理學研究作為其理論基礎,如心理學中的“可能自我”“自我導向”和“自我差異”理論。D?rnyei在融合Markus的“可能自我理論”和Higgins的“自我差異理論”,再加上“二語學習體驗”這一要素后,反復分析了那些影響動機系統(tǒng)的重要因素,研究了動機系統(tǒng)的組成成分,最后總結出三大維度:理想二語自我、應該二語自我、二語學習體驗[1-3],即動機三維度。“理想二語自我”是學習者“理想自我”在二語學習上的表現(xiàn)?!皯摱Z自我”代表個體認為自己該擁有的特質?!岸Z學習體驗”源于學習環(huán)境,與即時的學習環(huán)境和經驗相關?!皯摱Z自我”和“理想二語自我”在本質上具有目的性,而“二語學習體驗”則比較隨意。
外語學習者之所以會取得不同的學習結果,很大程度上與其二語動機有關,動機不一樣,學習者身上的效應也有很大的差別。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的諸多變量實際上構成了影響學習者學習動力的重要因素,根據(jù)其動機的差異能夠預估學習效果[4]。這是有著強有力的根據(jù)的,發(fā)達國家的研究機構早已經就此進行過實驗,結果顯示,學習動機可以顯著預測外語學習的結果。例如,在Gardner[5]主持的一項研究中,研究的對象是六十多名加拿大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研究者要求教師只對部分學生的學習情況定期進行評價。結果發(fā)現(xiàn),得到過評價的學生的成績比沒有得到過評價的學生的成績要更加優(yōu)秀,原因就在于通過評價這種方式使學生產生了強大的學習動機。Kang[6]對韓國學習二語的學生進行的研究表明,學習動機(包括外在和內在的動機)是對韓國學生二語學習作用最大的因素。我國學者王初明認為,二語學習動機理論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往的某些動機學習理論的不足之處,其最為突出的價值是解釋了融合型動機模型的相關理論,使得曾經很多難以理解的問題得到了合理的解釋。一般來說,在進行二語學習的時候,學習者傾向以“理想外語自我”來實現(xiàn)對英語的認同感[7]。劉鳳閣[8]在對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調查中也驗證了D?rnyei的觀點,即“二語理想自我”更適合在外語(EFL)環(huán)境下對外語學習者的動機研究。
關于二語學習的相關研究長期以來一直沒有間斷,其中外語學習動機是學者們研究的重要對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誕生了,并且形成了較為科學完善的理論體系,但是至今還沒有學者對此進行過成功的實證研究。高一虹等[9]的研究報告也指出,“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理論尚待更多實證研究來驗證其效果。本研究擬在D?rnyei的“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理論框架的指導下,探索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二語動機的特點。
受試者是來自廣東省的7所高校的1830名大學二年級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受試者來源廣泛,來自于國際貿易、會計、電子商務、信息工程、軟件開發(fā)、數(shù)碼媒體、計算機信息計算等23個文、理、商、工科專業(yè),男女性別比例分別為54.5%、45.5%。受試者均參加過2019年6月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他們的英語水平用四級成績來衡量。
問卷參考D?rnyei、 Ryan和劉鳳閣的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研究問卷而設計,共52道題目,采用萊克特5級量表記分,從“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不確定”“同意”“完全同意”,分別對應5~1分?;诶硐攵Z自我、應該二語自我、二語學習體驗三個維度,1~2種情形下的題目針對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的理想二語自我、應該二語自我因素;3~8種情形下的題目用來檢測二語動機的社會因素,包括家庭、教師和同學影響,即應該二語自我;9~10種情形下的題目針對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的第三個因素,即對于學習者課內和課外的英語學習體驗。問卷的具體題目分類如下:
(1)激發(fā)學習動機(也叫二語學習動機,5道題),如我想花大量的時間學習英語。
(2) 理想二語自我(8道題),如我將來想做的事情會用到英語。
(3)應該二語自我(7道題),如青年本科生和研究生應該學好英語。
(4)國際形勢(6道題),如我想與國際留學生或者在華工作的外國人士交朋友。
(5)工具性(4道題),如學習英語對我來說很重要,因為我可以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6) 家庭影響(5道題),如學習英語對我來說之所以很重要,是因為能給我的家庭爭光。
(7) 教師影響(4道題),如老師在我的英語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8)同輩影響(5道題),如我的好朋友們對英語學習持積極的態(tài)度。
(9)校內二語學習體驗(4道題),如我喜歡我校英語課的學習氛圍。
(10)校外二語學習體驗(4道題),如我喜歡自己查出英語單詞的意思。
本次測試共發(fā)出問卷1830份,回收有效問卷1725份,產生無效問卷的主要原因有:1)答案完全一樣,在所有問卷中找出21份;2)未完成問卷;3)出現(xiàn)多選;4)數(shù)據(jù)缺失,例如漏填CET4成績。
問卷數(shù)據(jù)利用SPSS 17.0進行分析,主要應用的統(tǒng)計方法是回歸分析。
表1 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二語學習動機與動機三維度的關系
從表1可以看出,理想二語自我和二語學習體驗的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為0.14和0.48,P值均低于0.05,這表明理想二語自我和二語學習體驗對學習者的二語學習動機的激發(fā)有顯著影響。理想二語自我和二語學習體驗的標準回歸系數(shù)均為正數(shù),因此理想二語自我和二語學習體驗對學習者的二語學習動機的激發(fā)有顯著的正相關。標準回歸系數(shù)表明,對于二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來說,二語學習體驗的影響最大,其次是理想二語自我,應該二語自我的影響最小。
因此,教育者幫助學生構建理想二語自我,這是十分重要的。在學習過程中,理想二語自我可以起到引導作用。同時,教師應該為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英語學習體驗,這有助于學生二語自我的形成。
本部分主要分析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理論動機三維度和學習者英語水平的關系。學習者的英語水平以大學英語四級成績?yōu)闇剩芯康闹饕椒ㄊ腔貧w分析。
表2 動機三維度和大學英語四級成績關系的回歸分析
從表2可見,理想二語自我的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為0.46,P值低于0.01,這說明理想二語自我對學習者的學習水平有顯著影響。二語學習體驗的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為0.06,P值大于0.05,這說明二語學習體驗對學習者的學習水平影響不顯著。綜上,容易看出,學習者的理想二語自我與其英語水平顯著正相關。
從表1可見,理想二語自我和英語水平顯著相關,說明在三因素中理想二語自我對英語水平的影響最大。理想二語自我可以定義為自我形象以及長期學習目標。也可以說是,那些理想二語自我強烈的學生學習會更積極,也會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我們認為,學習者一旦構建了清晰而堅定的理想二語自我,他們對目標語言所持態(tài)度就是積極的,他們會主動學習目標語言,絕不輕易放棄,即便是面對外界壓力和干擾。
從表2可見,應該二語自我是第二個變量,其對英語成績的影響居第二。應該二語自我包括部分動機,主要指避免負面效應。應該二語自我對英語成績具有第二大影響。為了得到積極的回饋以及父母、同學和教師的認可,學生會投入更多的努力和時間去學習英語。
從表1可以看出,英語成績不同的學生在理想二語自我和二語學習經歷方面都存在顯著的區(qū)別,這就說明理想二語自我和二語學習經歷對英語成績影響較大。依照D?rnyei 的觀點,理想二語自我是二語學習的強烈動機驅動因素,有助于消除理想二語自我和現(xiàn)實自我之間的差異。因此,學生如果具有強烈的理想二語自我,就會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二語學習之中,從而取得較好的成績。
從表2可以發(fā)現(xiàn),理想二語自我對大學英語四級成績的影響大于二語學習體驗。這個結果與韋曉保[10]關于二語動機自我系統(tǒng)與學習行為關系研究的結果互為補充,其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理想二語自我對二語學習行為的影響大于應該二語自我。洪民[11]的研究表明,應該二語自我對大學英語四級成績沒有產生顯著影響。而D?rnyei卻認為,應該二語自我與學習者的努力程度有關,對二語成績具有重要影響,盡管其影響沒有理想二語自我那么大。在多種語言環(huán)境下,源于外在因素的自我形象會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動力。對于大學生來說,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是一種外在的影響,他們普遍希望獲得親朋好友的認可,因而會進行不懈的努力。因為這種外在的影響會對大學生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應該二語自我對大學英語四級成績會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根據(jù)研究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是影響英語水平的主要因素。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多關注和提升學生的理想二語自我和應該二語自我,多鼓勵學生,多給學生反饋。
理想二語自我的影響因素不是單一的,長遠的學習目標是影響二語學習者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學習者的理想自我形象。這表明,英語學習者如果具備一個明確的理想二語自我形象,他就會擁有強烈的想融入英語環(huán)境中去的欲望,并且在語言學習方面將變得更加積極。
D?rnyei 在2009年提出了激勵法與理想二語自我相結合的六條策略。它們分別是:(1)構建對理想二語自我的設想。其實際操作有點類似于參與到學生的意識覺醒和在過去心中懷有的各種各樣的愿望、夢想和渴望中進行定向選擇的過程中。也許可以通過語言學習者過去成功的學習體驗,對異國情調的渴望以及優(yōu)秀的二語學習者的榜樣影響作用來構建學生對理想二語自我的設想。(2)加強對理想二語自我的設想。引導式想象被運用到多種專業(yè)領域中,如運動員和醫(yī)學實踐。語言學習是一個需要持續(xù)不斷地努力和刻苦學習的過程。持續(xù)促進這種設想是一種振奮精神的方法,讓學生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到語言學習當中去。(3)讓理想二語更為可信。激勵學生持續(xù)的學習,應建立在他們實際的期待值上。只有當理想二語更加合理、更加實際,他們才會愿意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到語言學習之中。(4)激發(fā)理想自我。課堂活動,諸如熱情的人、破冰者以及各種各樣的交流性任務都能轉變成讓理想自我變得鮮活的有效方式。因為教師能利用各種活動來提示學生建立強烈的理想自我,例如交流活動,榜樣角色和外國文化活動的參與等。(5)建立行動方案。只有通過設立具體的行動方案,自我引導才能起效。一個高效的行動方案包含目標設立的部分,而目標設立是一個激勵因素。同時,高效的行動方案也包含了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和教學途徑,這些都是未來的教學法理論。(6)平衡二語動機觀。人們去做他們自己想做的事,主要是因為如果不這么做,就會出現(xiàn)他們不希望看到的結果。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建立理想二語自我,同時也應加強學生對應該二語自我的認識,譬如說,教師應給學生明確的學習任務,同時也應讓學生意識到責任和義務,以及負面的影響。
根據(jù)D?rnyei在2009年提出的觀點,二語學習體驗是一種綜合性的動機,涉及到處境中的執(zhí)行動機,即實時的學習環(huán)境和經歷(如老師的影響、課程、同齡群體、成功的經歷等)。成功的二語學習體驗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和學習動機。二語體驗的過程包含同齡人、課程和成功的經歷等方面,教師應熟練掌握這幾個方面的規(guī)律去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語動機有著多樣性和相關性的特征。一方面,二語學習者的學習成績首先受到其學習動機的影響,而且兩者之間呈現(xiàn)正相關的關系,也就是說,動機變量的增加能夠促進學習者學習成績的提高。而且,對學習者有影響的是多個動機因素,而非單一的動機變量。另一方面,盡管動機變量很多樣,但它們是相互聯(lián)系并相互影響的,最終對整個積極的學習行為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在評估主要動機的時候,我們也需要發(fā)現(xiàn)學生其他的潛在動機并把它們聚集起來,使其完全展示其潛力。這樣語言學習者才能形成穩(wěn)定且持續(xù)的學習動機,形成良好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