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訓光,李 紅
遼寧省健康產(chǎn)業(yè)集團鐵煤總醫(yī)院:1.藥學部;2.消化科,遼寧鐵嶺 112799
消化性潰瘍主要指發(fā)生于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近年來,由于人們飲食結(jié)構(gòu)及生活習慣的改變,消化性潰瘍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潰瘍的形成因素很多,其中酸性胃液對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潰瘍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被稱為消化性潰瘍[1-2]。有研究認為,消化性潰瘍發(fā)生后可自行愈合,但愈合后易復發(fā),因此容易引發(fā)消化道出血等并發(fā)癥,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生活質(zhì)量造成很大的影響,故需及時進行干預[3]。有研究顯示,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生有關[4]。幽門螺桿菌感染主要是通過炎性反應和促進細胞因子釋放造成胃黏膜損害,同時可引起全身性炎性反應,因此,治療應以改善患者的炎性反應為主[5]。有研究顯示,蘭索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有較好的療效,可減少胃酸過度分泌,已被廣泛運用于臨床[6]。蘭索拉唑?qū)儆诙|(zhì)子泵抑制劑,起效快、作用強,對胃黏膜壁細胞具有高度選擇性,但其對患者炎癥因子影響的相關報道較少[7]。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蘭索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療效,并觀察其對血清干擾素γ(IFN-γ)、白細胞介素2(IL-2)、白細胞介素5(IL-5)水平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本院進行治療的消化性潰瘍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觀察組(42例)和對照組(38例)。納入標準[8]:(1)符合《消化性潰瘍病診斷與治療規(guī)范》中消化性潰瘍標準;(2)精神正常,可以正常溝通;(3)有明顯出血癥狀。排除標準:(1)近2個月服用抑制胃酸藥物者;(2)意識障礙、精神障礙者;(3)伴有惡性腫瘤者。觀察組中男27例,女15例;年齡23~65歲,平均(48.75±5.21)歲;病程1.5~4.5年,平均(3.25±0.27)年;胃竇部12例,十二指腸球部21例,復合潰瘍9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16例;年齡22~66歲,平均(48.83±5.34)歲;病程1.0~4.5年,平均(3.19±0.35)年;胃竇部10例,十二指腸球部22例,復合潰瘍6例。2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奧美拉唑治療:奧美拉唑膠囊(沈陽圣元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4652,規(guī)格20 mg)口服,每次20 mg,每天2次。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蘭索拉唑治療:蘭索拉唑腸溶片(揚子江藥業(yè)集團,國藥準字H20067605,規(guī)格15 mg,)口服,每次30 mg,每天1次。2組患者均治療6周。
1.3觀察指標 采集患者治療前后肘靜脈血4 mL,3 5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測定血清IFN-γ、IL-2、IL-5水平。觀察記錄2組患者臨床改善時間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療效評定標準:顯效,潰瘍消失,出血位置愈合良好;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隨訪半年復發(fā)<2次;無效,未見好轉(zhuǎn)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24%)明顯高于對照組(76.3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2組血清IFN-γ、IL-2、IL-5水平比較 治療后,2組血清IFN-γ、IL-2、IL-5水平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上述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2組血清IFN-γ、IL-2、IL-5水平比較
2.32組臨床改善時間比較 觀察組疼痛消失、凝血、出血停止及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臨床改善時間比較
2.4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2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慢性胃腸道疾病,也是全球性多發(fā)病,主要指人體胃黏膜受到不同程度損傷產(chǎn)生的潰瘍情況。有研究顯示,約10%的人都會患消化性潰瘍[9]。消化性潰瘍?nèi)菀追磸桶l(fā)作,發(fā)作期可達數(shù)周甚至數(shù)月,較多研究顯示,其發(fā)病與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保護功能降低、幽門螺桿菌感染等有關[10]。消化性潰瘍發(fā)作時可導致上腹疼痛及上腹飽脹等,如不及時治療則會出現(xiàn)出血、穿孔、癌變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臨床通常使用藥物治療消化性潰瘍,其中奧美拉唑是常用藥。奧美拉唑是一種質(zhì)子泵抑制劑,可以有效阻斷胃酸分泌,但是該藥不良反應較大[11]。蘭索拉唑?qū)儆谝环N新型的第二代質(zhì)子泵抑制劑,能有效覆蓋患者黏膜表面,抑制胃酸分泌,且藥效作用持久[12]。有研究顯示,蘭索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效果明顯,已被廣泛運用于臨床[13]。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使用蘭索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總有效率高于使用奧美拉唑的患者,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也較對照組有明顯降低,提示蘭索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可提高臨床療效,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近年來,免疫分子在胃疾病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得到重視。有文獻報道,幽門螺桿菌是通過免疫反應致病的,病情嚴重程度與機體免疫狀態(tài)相關[14]。當機體感染幽門螺桿菌后,幽門螺桿菌通過激活并向上層移動,使機體產(chǎn)生炎性反應,同時釋放多種細胞因子,如IFN-γ、IL-2、IL-5,當機體進行細菌的消滅并修復時,炎性反應作用停止,細胞因子的釋放隨之正常,進而潰瘍愈合;反之,炎性反應加強,導致細胞因子高表達,進而病程延長,甚至進展為惡性腫瘤。IFN-γ主要起到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當機體感染幽門螺桿菌后,IFN-γ水平增高。IL-2由活化的 T 細胞合成,對機體抗病毒感染有重要作用,能夠促進細胞因子產(chǎn)生;IL-5能夠刺激嗜酸性粒細胞增殖,其水平增高提示機體損傷及炎癥水平增高[15]。有研究顯示,IFN-γ、IL-2、IL-5在消化性潰瘍中表達水平較高[16]。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使用蘭索拉唑治療的患者IFN-γ、IL-2、IL-5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使用奧美拉唑的治療患者,提示蘭索拉唑可明顯改善消化性潰瘍患者的炎癥狀態(tài)。分析其原因是消化性潰瘍患者常會發(fā)生幽門螺桿菌感染,從而導致機體內(nèi)炎癥水平升高,而蘭索拉唑能夠有效抑制胃酸增多及幽門螺桿菌增殖,且藥效作用持久,使患者胃部pH值更加穩(wěn)定,從而使細胞免疫應答恢復正常。因此,治療后患者炎癥水平下降,血清IFN-γ、IL-2、IL-5恢復正常水平。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使用蘭索拉唑的患者疼痛消失、凝血、出血停止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使用奧美拉唑的患者。周丹等[17]研究也顯示,使用蘭索拉唑?qū)ο詽兓颊哌M行治療,可減少患者疼痛緩解和凝血時間,提高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在消化性潰瘍患者中應用蘭索拉唑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IFN-γ、IL-2、IL-5水平,減少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