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雪雪/四川文理學院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都是璀璨的明星,值得所有學者與設計師研究、保護。各民族經過長期的錘煉沉淀,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民族服飾文化。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少數民族地區(qū)逐漸開放,當地年輕人走出了偏僻的山區(qū),來到城市學習工作。民族傳統(tǒng)服飾文化與工藝只有少數人還在堅守著,這些傳承人普遍年紀較大,因此民族服飾傳統(tǒng)面臨著失傳的危機。服裝設計專業(yè)本科教學中,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應用民族服飾元素,有利于保護、傳承民族服飾文化,使傳統(tǒng)民族服飾不局限于圖片與文字的學習,而是生動應用,將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弘揚光大。
精彩多樣的民族服飾文化反映了各民族的歷史、文化、信仰以及審美情趣。學習研究民族服飾文化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專業(yè)興趣,開闊眼界,為創(chuàng)新設計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學生結合現代人的審美特點與生活方式,將民族服飾元素以全新的方式應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創(chuàng)造出獨樹一幟的服裝風格,不僅能夠在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傲然獨立,而且也推動了服裝風格多樣化的發(fā)展,助力了整個服裝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將民族服飾元素創(chuàng)新應用到服裝設計中,對于民族服飾文化、服裝產業(yè)以及學生本人都有諸多好處,但是目前的狀況并不容樂觀,學生們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學生對于民族服飾文化方面的認識較為薄弱,其原因有兩點。首先,服裝設計專業(yè)本科教學中所涉及到的民族服飾文化部分較少,一些老師因為課程安排的原因,只用了幾課時來講授相關知識,有的老師甚至僅僅是在東方服裝史部分快速簡略的介紹了少量的知識點。其次,學生們獲得相關知識的途徑大多是通過網絡。網絡調研方便快速,但是其深度與廣度皆不夠。學生輸入關鍵詞后,查詢出來的結果多數是不清晰的圖片與簡略的介紹。 因此,學生們欠缺對于該方面知識的全面且有深度的理解,在設計應用的過程中,會將民族服飾元素生搬硬套在現代服裝當中,其效果顯得土氣、劣質與粗鄙。
學生們對于民族服飾方面的知識缺乏興趣,更偏向于研究歐美與日韓服飾。由于歐美文化的強勢傳播,部分學生喜歡觀看歐美電影與體育賽事,喜愛模仿歐美名人明星的穿著搭配。還有些學生喜愛觀看日韓電視作品,對其文化津津樂道。但是對于我國各民族的特色服飾興趣寡淡,認為這些民族服飾僅僅是在表演節(jié)目時才有意義的。因此,由于學生缺乏學習動力,將民族服飾元素創(chuàng)新應用到服裝設計中,目前尚有一定難度。
對于民族服飾元素的應用,不僅僅包括圖案、顏色上的學習、借鑒,也包括特色工藝的創(chuàng)新應用。以苗族刺繡為例,其刺繡方式有12 種,刺繡主題以苗族部落生活場景為主。學生們若想要對其創(chuàng)新應用,就必須動手實際操作,首先學習苗族刺繡方式,再將其略作調整,以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方式呈現出來。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的學生覺得刺繡太慢、太費力而放棄了,有的學生雖沒有放棄,但是大大縮小了刺繡圖案的面積,其視覺效果顯得小氣且不倫不類。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們手工能力較差,制作出來的作品粗糙不堪。服裝設計是設計與工藝的結合,即便設計再出色,但是如果工藝太差也會使最后效果大打折扣。
教師除了在其他設計課程當中,引導、鼓勵學生探索民族服飾文化。服裝設計專業(yè)本科課程中也應當增設一門關于民族服飾文化的課程。在該課程中,教師應當詳細的講解一種民族的服飾文化特征,其中包括該民族的歷史、文化、信仰、生活狀態(tài)、服飾特征、審美情趣等等。學生通過該課程,有深度的學到了民族服飾文化知識,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品味了獨特的民族服飾韻味,陶冶了藝術情操,激發(fā)了專業(yè)興趣,為學生后期做設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該課程中,教師詳細講授一種民族的服飾文化知識而非所有民族的,其原因有三點。其一,因課時時間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講完所有民族的服飾文化。其二,即便教師能夠在課時內完成所有民族服飾文化特征的講解,那么也都是泛泛而談,只具備廣度而深度卻遠遠不夠。其三,教師詳細的介紹一種民族的服飾文化能夠起到榜樣作用。學生通過聽講,能夠了解教師是怎么調研民族服飾文化的,教師思維的過程是什么,其中的重點在那里,各個細分知識點內在的聯(lián)系是什么。
教師講授完畢后,會要求學生調研自己感興趣的民族服飾文化,其中學生必須涉及到該民族的歷史、文化、服飾特征、審美情趣以及該民族著裝現狀分析。學生可獨立完成,也可分組完成。最后調研結果以PPT 的形式交流展示,每組同學展示時間為20 分鐘。以PPT形式的作業(yè)展示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膽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而且也能夠起到全班資源共享的作用。
學生通過民族服飾文化課程,學到了相關知識,自己也完成了相應的民族服飾調研作業(yè),就可進入到設計階段。在實際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可在以下四方面有意的引導學生,幫助他們更好的完成設計。
1、設計靈感與主題的提取
各民族文化中,具有鮮明特色的是民族歷史故事,這些歷史故事能夠啟發(fā)學生思維,成為學生創(chuàng)作設計的靈感來源。比如,藏族文化中,格薩爾王的故事。格薩爾王是藏族英雄,他一生南征北戰(zhàn),降伏妖魔,統(tǒng)一了大小150 多個部落,為藏族人民帶來了和平與安寧的生活。通過閱讀了解這些故事后,學生可提取其中一些細節(jié),以表現英勇無畏、男子氣概為切入點,以格薩爾王的服飾裝扮為靈感來源,大膽的將藏族服飾元素與現代服裝相結合,設計出極具創(chuàng)意的服裝作品。因此,教師可鼓勵學生多多探索民族歷史故事,從中挖掘設計靈感與主題。
2、設計元素的提煉
找到靈感來源后,學生需要進行元素提煉。如果生搬硬套,其設計會顯得膚淺簡陋。元素的歸納是第一步,民族服飾多喜愛運用圖案紋樣,這里以花卉紋樣為例。首先羅列出該民族所有使用過的花卉紋樣,找出其中自己喜愛的且與主題最為貼切的幾種。第二步,在保持紋樣獨特特點的情況下,提煉元素。將這幾種花卉元素整理、提取,可以幾何化、抽象化,也可調整其大小與數量,調整元素的組合方式,形成聚集或分散的效果。元素的提煉能夠起到既保持民族藝術特色又能夠符合現代人審美要求的作用,使設計作品能夠被更多的人接受。
3、設計元素的再創(chuàng)造
學生在設計的過程中,會遇到設計元素單一、枯燥的困境。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引導學生將設計元素再創(chuàng)造。此處同樣以花卉紋樣為例,民族服飾中的花卉紋樣形式上一般較為具象。此時可與現代幾何抽象圖案組合使用,形成具象與抽象的對比,為觀者帶來傳統(tǒng)與現代、現實與超現實的視覺沖擊,大大的提升了設計作品的創(chuàng)意水平。
其次,設計元素的表現方式也可做改變。比如在少數民族傳統(tǒng)中,若元素以刺繡的形式呈現出來,做設計時,可將其以數碼印花的形式來演繹。若元素以印染的形式表現出來,學生則可以以刺繡的形式來表達。這樣不僅豐富了設計語言,也有創(chuàng)意的表現了少民族服飾的藝術之美。
4、顏色的借鑒與運用
傳統(tǒng)民族服飾配色一般而言較為艷麗大膽,常將高純度、高明度的顏色混合使用。但是東方人的審美普遍喜歡相對含蓄內斂的配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鼓勵學生,不要完全借鑒民族服飾配色,可小面積的運用,也可使用當下的流行色來演繹。使傳統(tǒng)的民族服飾元素與現代潮流完美結合。
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精彩絢麗,將其融入到服裝設計專業(yè)本科教學課程中,對于學生而言,鍛煉了他們獨立調研的學習能力,增強了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的水平,為學生未來成為優(yōu)秀的服裝設計師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于民族文化而言,保護、傳承了傳統(tǒng)民族服飾文化,弘揚發(fā)展了民族服飾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