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2.7億在校學生無奈延遲開學,但為了不荒廢學業(yè),教育部提出“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因此,各省因地制宜,出臺網上學習的措施,孩子們將宅在家里,線上學習。
特殊時期,疫情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讓一些人歡呼雀躍,說這是“互聯網+教育”的歷史性變革,能讓孩子們享受到優(yōu)質的師資。其實,筆者對此感覺不到喜悅,更多的則是擔憂。坦誠地講,我們兌現“停課不停學”的承諾,利用網絡教育資源,讓孩子們在家中網絡學習,真的只是無奈的權宜之計。
誠然,網絡授課的教師都是名師,授課視頻可以“點播”,學生不懂的地方,可以“會看”,這些比傳統(tǒng)的學校課堂教學具有優(yōu)勢。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師生互動是教學過程的重要因素,教師可以捕捉到學生的疑惑眼神,這時候,教師就明白學生沒聽懂,然后再重新講授知識點。顯然,精準的師生互動,是網上教學所不能完成的。
其次,線上學習還有諸多不便。比如,它需要父母的陪伴和監(jiān)督,沒有家長監(jiān)督,孩子能老老實實地學完一節(jié)網課嗎?畢竟,很多中小學生的自制力并不強;比如,“二孩”家庭,就需要兩部手機,網絡學習終端(手機、電腦)夠不夠?手機流量夠不夠用?農村地區(qū)學生有無條件,這些都令人擔憂。
再者,長時間的網上學習并不適合未成年人,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眾所周知,農村的孩子主要是利用手機完成網上學習,想想看,他們每天五六個小時盯著手機屏幕,對視力的損傷不言而喻。因此,這就需要陪學的家長,強制孩子在“課間”活動活動,休息休息眼睛,最好能做做眼睛保健操。
看視頻、看直播、在線打卡、班級群討論,看似熱鬧的線上學習,其實存在太多的弊端,也是無奈的權宜之計。可是,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時期,我們宅在家里線上學習,自我隔離,能有效地阻擊疫情蔓延,也是對戰(zhàn)“役”做貢獻。嚴冬已經過去,春天必定會來臨,還是讓我們靜待花開,等待疫情過后,歡快地回到學校,回到真實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