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波,劉桂英,王 玲
(海底世界(湖南)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03)
馬來沙水母(SanderiaMalayensisGoette)(1886),又稱天草水母,屬刺胞動物門(Cnidaria)缽水母綱(Scyphomedusae)旗口水母目(Semaeostomeae)游水母科(Pelagiidae)沙水母屬(Sanderia),主要分布于我國的東海、南海以及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菲律賓等國家的海域,屬暖水性種類[1]。馬來沙水母傘體扁平,直徑6 cm~10 cm,具32個緣瓣和16條觸手,外傘部具刺胞疣,口腕兩側(cè)緣有許多褶皺,4個間輻位赤褐色生殖腺呈馬蹄形,其口腕舒展似絲帶,輕柔飄逸,具有極佳的觀賞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海洋生物的認知和好奇心也不斷攀升,水母作為一種特殊、奇特而美麗的物種為大眾熟悉。在水族館中馬來沙水母因其自然優(yōu)美的形態(tài)、優(yōu)雅的游動身姿為游客朋友們所喜愛。僅靠自然捕撈當然無法可持續(xù)地展現(xiàn)馬來沙水母的生物學價值以及經(jīng)濟價值,通過科學飼養(yǎng)繁殖,嘗試創(chuàng)新飼養(yǎng)管理可以實現(xiàn)其長期性和穩(wěn)定性。國內(nèi)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 Fenner, Peter J[2]則在其著作中詳細介紹了其對馬來沙水母毒性的研究;Laetitia A[3]等建立了缽水母無性繁殖分類方式的標準;國內(nèi)郭嘉琪[4]等觀察了馬來沙水母各個發(fā)育階段的形態(tài);郭玲玲[5]等探討了光照強度等對馬來沙水母幼體生長的影響;陳華增[6]等研究了不同餌料組合對馬來沙水母生長的影響。但是對于水母體色的研究鮮見報道。從水族館發(fā)展出發(fā),在精確控制馬來沙水母生長的外界條件下,嘗試不同餌料投喂能夠研究人工養(yǎng)殖條件下如何更好控制其生長以及體色變化多樣性,增加水族館展示效果。
試驗用馬來沙水母幼體為長沙海底世界極地海洋館人工培育。試驗各組相對獨立,試驗缸水體為300 L,鹽度30‰±1‰,水溫22 ℃±0.5 ℃,使用自然光照射。通過過濾缸控制試驗缸水質(zhì),試驗缸有獨立水流控制系統(tǒng),使水母始終在缸中循環(huán)游動。
1.2.1 試驗餌料的分組和投喂
1.2.1.1 餌料分組
整個試驗分為6組,分別投喂顆粒飼料(PF)、赤月水母(RJ)、海月水母(Aureliaaurita)(AJ)、螺旋藻+海月水母(SA)、霓虹金粉+海月水母(NA)、蝦肉泥(S)。
海月水母和赤月水母活體切成與馬來沙水母傘徑差不多大小塊狀,用鑷子投喂到馬來沙水母口腕處,螺旋藻為片劑,粉碎后注入切好的海月水母塊內(nèi),霓虹金粉為粉狀物,同樣注入海月水母塊內(nèi)后投喂,蝦肉用攪拌機制成泥狀投喂。
1.2.1.2 餌料來源
試驗用顆粒飼料為某品牌海水魚專用顆粒飼料(粒徑0.3 mm),海月水母和赤月水母為海底世界(湖南)有限公司自主培育所得,螺旋藻為某品牌干粉壓片制劑,霓虹金粉為某品牌觀賞魚只增色專用制劑。
1.2.1.3 餌料投喂
每缸投放馬來沙水母6只,各試驗組每天投喂兩次,時間分別為10:00、16:00。投喂量以水母胃囊飽和為準,根據(jù)其生長變化,調(diào)整每日投喂量。試驗時間(T)為60 d,每10 d測量一次生長指標。
1.2.2 指標測定
記錄水母體色變化,并測定馬來沙水母口腕長(OL)、傘徑(DM)。
1.2.3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采用Ducan’s多重比較方法進行顯著性分析。
試驗從馬來沙水母(傘徑約2 cm)能夠正常攝食顆粒飼料、海月水母塊等開始記錄水母體色的變化,自主培育的馬來沙水母其日常正常投喂餌料以海月水母為主,其體色成白色,選用顆粒飼料(PF)、赤月水母(RJ)、海月水母(Aureliaaurita)(AJ)、螺旋藻+海月水母(SA)、霓虹金粉+海月水母(NA)、蝦肉(S)6種餌料組合的重要目的即是觀察其對馬來沙水母體色變化的影響,從水母幼體開始投喂,6種組合中體色變化明顯的為RJ和NA組。
可以看出,RJ組馬來沙水母體色呈紅棕色,口腕和傘體均顯色,NA組馬來沙水母體色呈成橙紅色,口腕顯色明顯,傘部僅有下部分呈橙紅色,傘蓋頂部仍顯白色。其余4組水母顏色均為白色,無明顯變化。
但是筆者發(fā)現(xiàn),馬來沙水母顏色的變化并不是固定的,在兩組(RJ、NA組)變色的水母中,長期投喂可以保持水母顏色持久,但若停喂顯色餌料,則水母顏色仍會褪去。RJ組在停喂2 d后,顏色開始消退,到第7 d顏色完全褪成白色;NA組停喂第2 d顏色即開始消退,至第5 d完全褪為白色。重新投喂餌料后水母又會開始慢慢顯色。顆粒飼料(PF)組、螺旋藻+海月水母(SA)組以及蝦肉(S)組不能使馬來沙水母體色產(chǎn)生變化,在投喂過程中,顆粒飼料和螺旋藻的顏色會隨水母吸收消化而消失;馬來沙水母對蝦肉的吸收和消化不佳,甚至會出現(xiàn)無法完全消化而吐出的情況,容易影響水質(zhì)。
在觀察6組餌料對馬來沙水母體色的影響同時,也對水母的生長進行了監(jiān)測,6組餌料投喂60 d周期中,除了水母生長大小不同,并未出現(xiàn)明顯致畸形的情況發(fā)生,但PF組和S組偶爾會出現(xiàn)水母將餌料吐出現(xiàn)象,其他4組均進食良好。
由圖1可知,各餌料組對馬來沙水母口腕長影響明顯,實驗結(jié)束時AJ和NA組數(shù)目口腕長度最大,兩者間差異不顯著;口腕長均值最小是PF和S組。
圖1 6組餌料組合對馬來沙水母口腕長的影響
可以觀察到,從第10 d開始,AJ、NA、RJ、SA組馬來沙水母口腕長度呈梯度增長,而PF和S組的水母口腕長度幾乎保持到試驗結(jié)束,僅在第40 d,PF組水母口腕長度才輕微增長,期間,S組水母口腕長度甚至還出現(xiàn)了縮短的情況,這可能和水母的進食量有一定關(guān)系,因為PF組合S組水母偶爾會出現(xiàn)將餌料吐出的情況,可能導致攝食營養(yǎng)不足而生長緩慢。
在60 d試驗過程中各試驗組水母傘徑均有增長(見圖2)。飼養(yǎng)60 d時,AJ組馬來沙水母傘徑最大,與其他餌料組差異顯著,其次為NA組,剩余4組差異不顯著。
圖2 6組餌料組合對馬來沙水母傘徑的影響
試驗過程可以觀察到,6組餌料投喂都使水母傘徑增大明顯,從第40 d開始,水母的傘徑大小基本已經(jīng)固定,但是S組出現(xiàn)了水母傘體收縮的情況。
綜合來看RJ組和NA組不僅能使馬來沙水母體色產(chǎn)生變化,并且水母本身的生長和AJ組相比沒有明顯差異,證明顯色餌料的投喂具有可行性。
在自然界,馬來沙水母正常體色多為淡紫色,有褐色斑點或者是純白色、有白色斑點,海洋館自主繁殖的馬來沙水母體色基本均為純白色帶白色斑點,日常投喂以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和海月水母為主。海洋中馬來沙水母食物來源廣泛,主要以卵或是幼蟲等浮游生物為主,餌料豐富,當外界條件適宜時,其能迅速生長并且繁殖,水族館則難以模擬海洋環(huán)境的多樣性,水母的生存環(huán)境相對封閉,從而使水母的形態(tài)特征與自然界中水母相差較大。
在試驗初期選擇餌料組合時,筆者以及同事考慮的重點即放在馬來沙水母的體色和生長變化影響方面,甚至更多的是考慮餌料組合對其體色變化的影響。因為結(jié)合海洋館實際出發(fā),馬來沙水母顏色仍是比較單一,需要依靠燈光來增強展示效果,通常采用五彩燈光照射來增加展缸效果,人工痕跡較重,如果僅僅是在普通燈光下,展缸水母能呈現(xiàn)不同顏色,從游客體驗來說,無疑是一吸引亮點。
通過60 d的試驗,發(fā)現(xiàn)馬來沙水母均能夠適應6種餌料組合,在體色方面,RJ、和NA組的馬來沙水母顯色非常明顯,其中,RJ組水母整體顯紅棕色,NA組水母則只有傘體下部分和口腕顯橙紅色。這一現(xiàn)象令人驚喜不已,雖然在隨后的試驗中發(fā)現(xiàn),如果停喂顯色餌料,水母的顏色會漸漸褪去,但這仍然可以作為將來飼養(yǎng)發(fā)展的一個新方向。
但從生長方面來說AJ、NA組對馬來沙水母的影響較其它組大,并具有顯著差異,無論是從口腕長還是傘徑,這兩組的馬來沙水母均優(yōu)于其余4組。另外,S組馬來沙水母的傘徑甚至在后期出現(xiàn)了收縮的情況,觀察時發(fā)現(xiàn),馬來沙水母在不能完全消化餌料時會將餌料吐出,在此種情況下,水母缸的水質(zhì)必然會產(chǎn)生波動,因而影響到水母的生長,此種情況在太平洋海刺水母的養(yǎng)殖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過,這可能與水母的消化機制有直接關(guān)系,具體原因目前還未發(fā)現(xiàn)有確認的定論。在60 d的試驗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僅投喂海月水母對于馬來沙水母的生長影響最大,不論是其口腕長還是傘徑大小,投喂海月水母的馬來沙水母在6組餌料組合中都是最優(yōu)的,楊為東[7]等在研究不同餌料對黃金咖啡水母幼體傘徑的影響中也證明了海月水母作為餌料對其生長作用最佳,同樣以海月水母為載體,添加螺旋藻和霓虹金粉,對水母的生長未發(fā)現(xiàn)有不良影響,并且添加霓虹金粉的餌料還能使水母呈現(xiàn)美麗的橙紅色。但馬來沙水母在長期食用添加螺旋藻、霓虹金粉等顯色餌料后,對其生命周期是否產(chǎn)生影響,將是以后的研究方向。
日常飼養(yǎng)馬來沙水母時,以海月水母為餌料主體仍然是最優(yōu)選擇,但是筆者認為,在此基礎上,可以考慮以海月水母為載體,增加其他的一些顯色添加劑,來豐富馬來沙水母的色澤增加其觀賞性,當然在顯色添加劑的選擇上,需綜合考慮經(jīng)濟和其對水質(zhì)的影響和天然性,比如試驗過程中所使用的霓虹金粉,其添加量非常小,并且來源天然(主要為蝦紅素),長期投喂成本低。而赤月水母為公司培育所得,作為餌料亦可以滿足投喂需求。目前僅發(fā)現(xiàn)紅棕和橙紅兩種顯色餌料,是否可以嘗試尋找到其他顏色的顯色餌料,亦或是人工添加天然的使用色素來豐富馬來沙水母的顏色將是水母研究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