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雪瑩
【摘要】 目的 對早期胃癌患者在臨床診斷中采取無痛胃鏡檢查后的整體效果進行研究。方法 90例早期胃癌疾病患者, 根據(jù)患者的個人意愿分為常規(guī)組和實驗組, 各45例。常規(guī)組進行常規(guī)胃鏡檢查, 實驗組進行無痛胃鏡檢查。對比兩組胃鏡檢查過程中的心肺功能指標[心率(HR)、舒張壓(DBP)、收縮壓(SBP)]水平、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及診斷準確率。結果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6.67%低于常規(guī)組的22.22%,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06, P=0.036<0.05)。實驗組患者的HR(65.3±2.1)次/min、DBP(69.5±7.1)mm Hg(1 mm Hg=0.133 kPa)、SBP(93.8±4.1)mm Hg均低于常規(guī)組的(83.1±7.4)次/min、(85.5±9.1)mm Hg、(131.6±12.9)mm Hg,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診斷準確率95.56%高于常規(guī)組的73.33%,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無痛胃鏡檢查早期胃癌的臨床診斷效果更顯著, 既可以有效提高早期胃癌患者的臨床診斷率, 同時在檢查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關鍵詞】 無痛胃鏡;早期胃癌;安全性;心肺功能指標;診斷準確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9.031
胃癌是一種起源于患者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疾病, 據(jù)相關醫(yī)學研究資料表示[1], 該疾病在我國多種惡性腫瘤疾病中的發(fā)病率一直居于首位, 且發(fā)病年齡多在50歲以上, 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發(fā)病率占比為2∶1[2], 需要給予相關的重視;臨床中如果不給予胃癌患者實施早期的治療和病情控制, 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 甚至會造成消化系統(tǒng)損害, 而且可能發(fā)生轉移, 影響肝腎及呼吸功能, 嚴重者出現(xiàn)惡性病質, 最終危及生命[3]。因此, 為了能夠整體提高胃癌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 本文將采用無痛胃鏡實施早期診斷后的效果進行研究, 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90例早期胃癌患者, 按照其個人意愿分為常規(guī)組和實驗組, 各45例。實驗組男30例, 女15例;年齡45~90歲, 平均年齡(62.5±9.2)歲;胃病史1個月~10年;體質量指數(shù)18.25~30.12 kg/m2, 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3.71±2.14)kg/m2;早期胃癌患者5例, 進展期胃癌患者40例;患接受教育時間5~15年, 平均接受教育時間(8.0±2.3)年。常規(guī)組男25例, 女20例;年齡45~90歲, 平均年齡(62.0±9.3)歲;胃病史1個月~9年;體質量指數(shù)18.25~30.12 kg/m2, 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3.51±2.21)kg/m2;早期胃癌患者5例, 進展期胃癌患者40例;接受教育時間5~15年, 平均接受教育時間(8.5±2.4)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經(jīng)臨床病理診斷為胃癌, 本次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監(jiān)督核準, 患者在家屬的陪伴下對于本次研究實驗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患有其他嚴重內科疾病, 以及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嚴重損害的患者。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檢查過程中按照要求進行心肺功能指標、常規(guī)心電圖等指標的檢查, 同時進行8 h的禁食禁水以及相應術前準備。基于此, 常規(guī)組患者在檢查前口服鹽酸達克羅寧膠漿(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41523, 規(guī)格:10 ml∶0.1 g)10 ml, 將本品含于咽喉部, 片刻后吞下, 10~15 min后實施常規(guī)胃鏡檢查, 并在檢查過程中進行心電監(jiān)護, 由相關醫(yī)護人員嚴密觀察患者的血壓等心肺功能指標水平。實驗組患者在進行常規(guī)術前準備后建立靜脈通道, 與準備好的鼻導管吸氧進行連接, 給予患者丙泊酚乳狀注射液(四川國瑞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 國藥準字H20040079, 規(guī)格:10 ml∶0.1 g)靜脈注射10 ml后, 輔以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成都第一藥業(yè)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51022767, 規(guī)格:1 ml∶0.5 mg)靜脈注射0.5 mg麻醉, 觀察患者均無意識后, 給予無痛胃鏡檢查。檢查過程中如果患者出現(xiàn)肢體亂動現(xiàn)象, 可給予丙泊酚10~20 mg靜脈注射, 并隨時觀察患者的血壓以及心率情況。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胃鏡檢查過程中的心肺功能指標(HR、DBP、SBP)水平以及躁動、惡心嘔吐、嗆咳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②對比兩組診斷準確率。參照“日本胃癌研究會”[4]中針對早期胃癌和進展期胃癌疾病的診斷標準, 并以臨床病理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對診斷結果進行對比分析。診斷準確率=診斷準確/總例數(shù)×100%。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常規(guī)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心肺功能指標水平對比 常規(guī)組患者HR為(83.1±7.4)次/min, DBP為(85.5±9.1)mm Hg, SBP為(131.6±12.9)mm Hg;實驗組患者HR為(65.3±2.1)次/min, DBP為(69.5±7.1)mm Hg, SBP為(93.8±4.1)mm Hg。實驗組患者的HR、DBP、SBP均低于常規(guī)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診斷準確率對比 常規(guī)組早期胃癌檢出1例(22.22%), 進展期胃癌檢出32例(71.11%), 診斷準確率為73.33%(33/45);實驗組早期胃癌檢出4例(8.89%),?進展期胃癌檢出39例(86.67%), 診斷準確率為95.56%(43/45)。實驗組診斷準確率高于常規(guī)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459, P=0.004<0.05)。見表2。
3 討論
參考相關醫(yī)學文獻資料[5]發(fā)現(xiàn), 胃癌屬于臨床治療中腫瘤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 其主要與患者的地域環(huán)境及飲食生活習慣相關, 患者在早期并無明顯的臨床癥狀, 少數(shù)患者存在惡心、嘔吐或是類似潰瘍病的上消化道癥狀, 但隨著腫瘤的生長, 會逐漸呈現(xiàn)出嘔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癥狀;如腫瘤侵犯胰腺被膜, 可出現(xiàn)向腰背部放射的持續(xù)性疼痛, 甚至出現(xiàn)黃疸等現(xiàn)象, 而在臨床中通常給予患者實施常規(guī)的胃鏡檢查, 但是相關醫(yī)學研究結果表示, 其檢查效果不顯著, 對于胃癌疾病的診斷和檢出率較低, 且會在檢查過程中出現(xiàn)躁動、惡心嘔吐、嗆咳等不良反應, 影響患者的心功能指標, 因此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目前, 隨著我國醫(y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 多種臨床診斷技術也一直在不斷進行完善, 無痛胃鏡檢查便屬于其中的一種, 其主要是指在常規(guī)胃鏡檢查的基礎上, 先給予患者靜脈注射一定的麻醉藥物(丙泊酚、阿托品等), 幫助患者在短時間內迅速進入安定、睡眠的狀態(tài), 在其毫不知情, 感覺不到任何疼痛的情況下由本院的醫(yī)護人員給予胃鏡檢查, 并保證患者在檢查完畢之后能夠迅速蘇醒, 減少不必要的不良反應[5, 6]。早期胃癌主要是指患者的癌組織限于胃黏膜層及黏膜下層, 不論其范圍大小和有否淋巴結轉移現(xiàn)象;而進展期胃癌則是指患者的胃癌細胞對胃壁浸潤生長至肌層部位, 均需要盡早診斷和治療[7, 8]。針對以上無痛胃鏡的診斷結論, 本次研究也提供了一定的臨床依據(jù):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常規(guī)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有相關醫(yī)學研究專家也曾表示, 無痛胃鏡檢查的過程中, 對于患者的傷害較小, 且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7%。實驗組診斷準確率高于常規(guī)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HR、DBP、SBP均低于常規(guī)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 相比常規(guī)胃鏡檢查, 無痛胃鏡檢查的診斷效果較為明顯。
綜上所述, 對于早期胃癌和進展期胃癌患者而言, 無痛胃鏡檢查的診斷效果顯著, 且在檢查過程中不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傷害, 具有無痛、心理壓力小、鏡下圖像更清晰的綜合特點, 同時也可以整體減少患者在檢查過程中出現(xiàn)的躁動、惡心嘔吐、嗆咳等不良反應, 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準確率, 可進行一定的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建琦, 程夢華, 陳文習, 等. 醋酸靛胭脂染色在根除幽門螺桿菌前后輔助診斷早期胃癌效果的比較. 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 2019, 28(6):629-632.
[2] 王蓉, 鄧傳婕, 朱軍, 等. 內鏡下醋酸染色聯(lián)合窄帶光成像對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的診斷價值.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19, 36(2):91-97.
[3] 王智杰, 高杰, 孟茜茜, 等. 基于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技術在早期胃癌診斷中的應用.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18, 35(8):551-556.
[4] 林言, 鄭祺, 黃蓉, 等. 內鏡超聲聯(lián)合傳統(tǒng)內鏡對早期胃癌浸潤深度的預測及臨床價值研究.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18, 35(12):895-900.
[5] 孟培, 龍擁軍, 戴平, 等. 聯(lián)合檢測血清抗HpAb、胃泌素-17和MG7-Ag對胃癌診斷的臨床意義. 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 2019, 26(2):42-45.
[6] 劉曉如, 黃暉, 肖愛美, 等. 無痛胃鏡對早期胃癌的診斷價值. 當代醫(yī)學, 2017, 23(28):128-130.
[7] 盧柏春, 柳素霞, 蔡方梅, 等. 無痛胃鏡下早期胃癌診斷和治療的研究. 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2, 9(19):153-154.
[8] 李靜海. 無痛胃鏡與常規(guī)胃鏡檢查效果的對比分析. 山西醫(yī)藥雜志, 2015(11):1294-1295.
[收稿日期:20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