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孔子如何從“君子”變成“圣人”?

      2020-12-01 23:50:57劉立夫
      倫理學研究 2020年6期
      關(guān)鍵詞:大儒董仲舒荀子

      劉立夫

      孔子為后世留下最大的名聲是“圣人”,但是,孔子本人并沒有把自己當圣人,他只追求做“君子”。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幾乎都推出了各自理想化的圣人,卻無人敢自稱為圣人。自漢武帝“獨尊儒術(shù)”后,歷代帝王不遺余力地抬高孔子的地位,孔子遂被定格為中國文化中至高無上的精神領(lǐng)袖,此所謂“孔子之后無圣人”。

      歷史地看,孔子由君子變成為圣人,既是儒學自身價值的體現(xiàn),也是儒學政治化的結(jié)果。在這一過程中,有三個人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其一是孟子,其二是荀子,其三是董仲舒。

      一、諸子百家各有圣人

      “圣人”最初的意思并不復(fù)雜?!笆ァ钡姆斌w作“聖”,字面意思為耳朵好使、聽覺靈敏。顧頡剛先生曾從語源學上詳細地考證過圣字的原初意義:圣人最初只是對“聰明人”的一個普通稱呼,沒有什么玄妙。在《詩經(jīng)》和《尚書》中,諸如老臣、占夢者、喝了酒的人,甚至性情剛烈的女人,都可以稱圣人,既沒有道德的含義,也沒有神圣的含義[1]。

      后來的圣人變得神圣而高不可攀,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的“造圣運動”有關(guān)。在王權(quán)失控、爭戰(zhàn)不息的大混亂時代,思想家們最為關(guān)注的,莫過于天下的安定。然而,誰有資格、有能力讓天下安定?這樣的人顯然非普通的“聰明人”所能勝任,必須具有超凡的品格、過人的能耐。于是,各家便以理想化的圣人為其學說張目,打造出各種型號的圣人。諸如: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保ā独献印返诎耸徽拢?/p>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保ā肚f子·逍遙游》)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保ā俄n非子·物權(quán)》)

      “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數(shù)而不任說?!保ā渡曜印へ摹罚?/p>

      “圣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墨子·親士》)

      “規(guī)矩,方圓之至也;圣人,人倫之至也?!保ā睹献印るx樓上》)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保ā盾髯印駥W》)

      大致說來,道家推崇“自然無為的圣人”,墨家敬重“律己兼愛的圣人”,法家稱許“強權(quán)用法的圣人”,而儒家提倡“仁禮一貫的圣人”。由于各家各派主張不一,難免相互批評,甚至內(nèi)部也有爭執(zhí)。如老子以“絕仁棄義”“絕學無憂”(《老子》十九章)貶低儒家的圣人。莊子既主張“圣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胠篋》),又主張“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子·逍遙游》)。莊子的圣人與老子的圣人并非全同。在儒學內(nèi)部,孟子“距楊墨”、斥異端,不遺余力地維護孔子的圣人地位;而后來的荀子卻寫下《非十二子》,清算各家之不足,尊孔子、仲弓,抑子思、孟子,重構(gòu)儒學的思想體系和圣人觀念。圣人觀念的多元化折射出諸子政治主張的多樣化。

      二、孔子雖以圣人為高,卻甘以君子自比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論最直接的材料。據(jù)統(tǒng)計,《論語》中共提到“圣人”4 次,“圣”4 次,加起來就是8 次。試看孔子與子貢的對話: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墩撜Z·雍也》)

      博施濟眾,也就是廣施恩惠,兼濟大眾,這幾乎成了政治家的口頭禪,為什么孔子卻說這個連堯舜這樣的圣人都做不到呢?《論語》中的對話多是因材施教,本處孔子只要求子貢做到“立人”而“達人”,去逐步接近仁的要求。

      在《論語》的另一處,還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的驚人之論: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保ā墩撜Z·述而》)

      孔子申明,現(xiàn)實世界已無圣人,他一生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君子,以挽救人心不古的世道。所以,孔子的理想人格就是君子,而非那遙不可及的圣人。也可以說,在孔子的理想人格中,崇高的圣人已經(jīng)轉(zhuǎn)換為現(xiàn)實的君子。

      據(jù)統(tǒng)計,在楊伯峻譯注的《論語》中,“君子”出現(xiàn)107 次,“仁”出現(xiàn)109 次,兩者幾乎對等,可知孔子與其弟子討論的核心就是仁(外顯為禮)和君子。孔子所說的君子就是仁愛有禮的社會精英。后世將“仁人君子”連用,正是孔子學說的真意。事實上,孔子不僅要求他的弟子做君子不做小人,他本人也確以君子自居。

      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保ā墩撜Z·述而》)

      太宰問于子貢曰:“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弊勇勚唬骸疤字液??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保ā墩撜Z·子罕》)

      孔子很謙卑,他絕不敢承擔“圣”的高名,甚至連“仁”都未完全做到,他唯獨可以承擔的,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知老之將至”的教師而已。子貢贊揚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且多才多藝,孔子卻回答,他出身卑賤,學會了許多底層人用來謀生的技藝,但這無礙于他做一個仁人君子。

      《論語》中關(guān)于“君子”的論述很多,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等等。另外,我們還可以從《易傳》中發(fā)現(xiàn),孔子是以君子為理想人格的。傳為孔子所作的《易傳》同樣發(fā)揮了孔子一貫的君子之道,使得本為占卜巫術(shù)的《易經(jīng)》變成了君子修身做人的教科書?!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均出自孔子的《易傳·系辭下》,可知張載《正蒙》所說“《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為點睛之筆。

      總之,孔子雖然沒有否定過圣人的崇高,但他本人卻從未以圣人自許。孔子一生只追求做一個實際的君子,并堅信像他那樣的君子就可以解決當世的危機①,盡管實際上他并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

      三、孟子對孔子的升格——“圣之時者”

      不可否認,孔子在世時,他的弟子宰我、子貢、有若等人就曾將夫子視為圣人,甚至認為夫子遠勝于堯舜之圣,而孔子卻不以為然??鬃又?,儒家內(nèi)部仍有關(guān)于圣人的討論。郭店楚簡被認為是子思的作品,時間介于孔子與孟子之間,其中的《五行》篇提到“圣人知天道也”“圣,智禮樂之所由生也”,將圣人視為儒家道德人格的化身,是內(nèi)圣外王的典范[2]。但是,該篇并未明確將孔子列為圣人。

      孔子之后約一百年,孟子出。雖然“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滕文公上》),但孟子內(nèi)心最為服膺的,卻是他私淑的孔子。正是孟子,第一次將孔子升格為至高無上的圣人。

      據(jù)統(tǒng)計,《孟子》全文中,舜出現(xiàn)97 次,孔子出現(xiàn)87 次,堯58 次,禹30 次。這幾位在孟子眼中都是圣人,出現(xiàn)頻率以舜為最高,孔子其次,堯又次,禹在后。要知道,堯舜禹都是上古之王,孔子最多算一個大夫,政治地位是不對等的。但是,孟子從儒家最為重視的道德人格層面重新定義圣人,明言圣人是“人倫之至”“百世之師”“百世之王”,從而將精神領(lǐng)袖(師)、政治領(lǐng)袖(王)均納入圣人系列。

      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謂之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盡心下》)

      這段話本是孟子評價樂正子②的時候講的,意思比較晦澀。大意是說,懂得仁義可以實現(xiàn)并為之奮斗,稱之為“善人”;進一步把仁德落實于實踐,可以稱為“信人”;仁德充滿于自身,稱之為“完人”;仁德充滿自身,而且顯現(xiàn)外在的光輝,稱之為“大人”;顯現(xiàn)外在的光輝,又能融會貫通,稱之為“圣人”;圣人自我修養(yǎng)極高,潤物無聲,神乎其神,稱之為“神圣”。有學者說,“圣人乃是一個天成的生命,是內(nèi)在生命的自然體現(xiàn)”[3]。這其實并不符合孟子的原意。孟子關(guān)于圣人的描述,立足的是以仁義為中心的內(nèi)在的品性,再擴充至外在的事功,而非僅僅以事功為標準,這就從理論上突破了圣人必為王者的限制。

      同時,孟子并沒有將圣人看成是天生的完人,一個普通人可以通過努力逐漸成為圣人,所謂“圣人與我同類者”(《孟子·告子上》)即是此意。按照孟子對圣人階梯式的描述,一個普通人可以從“善人”開始,一步一步地逐漸完善,大而化之為圣人,最后變成神乎其神的“神圣”。孟子曾通過伯夷、柳下惠、伊尹、孔子四大圣人的比較,彰顯孔子的偉大品格。孟子稱伯夷為“圣之清者也”,即清高的圣人;稱伊尹為“圣之任者”,即負責的圣人;稱柳下惠為“圣之和者”,即隨和的圣人;而孔子,孟子將他定位為“圣之時者”,即識時務(wù)的圣人。孟子說:

      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可以速則速,可以久則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萬章下》)

      孔子一生周游列國,欲一展抱負,但真正做官的機會并不多。年輕時曾經(jīng)到過齊國,齊景公比較賞識他,但遭到晏子的抵制,結(jié)果只得離開。孔子離開齊國的時候,聽說有人要謀害他,急忙捎上已經(jīng)淘好卻還沒有下鍋的米,匆匆而行(“接淅而行”)。五十多歲時,孔子在魯國做了不到三年的大司寇,頗有政績,后因“墮三都”以削弱陪臣的勢力受挫,被迫走人。孔子離開自己的祖國,心情難以割舍,走得很慢(“遲遲吾行”)。孟子用這兩個例子,來說明孔子為官以適時為度。孟子在同篇的討論中還說,“孔子有見行可之事,有際可之事,有公養(yǎng)之事”,孔子在魯國的季桓子那里做官是為了“行道”,在衛(wèi)孝公那里做官是因為“際可”(禮節(jié)重、待遇好),在衛(wèi)靈公那里做官則是因為國君“養(yǎng)賢”。總之,孔子做官,既講原則又講變通,是圣人之中的“集大成”者,遠勝于其他三圣。孟子寫道: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未有孔子也。”曰:“然則有同與?”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是則同。”曰:“敢問其所以異?”曰:“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矣?!迂曉唬骸娖涠Y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于走獸,鳳凰之于飛鳥,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類也。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

      孟子稱頌孔子的道德人格舉世無雙,不僅伯夷、伊尹這些名臣賢相不能與他相提并論,即使堯舜這樣的圣君也與孔子相差甚遠。孟子的理由是:

      (1)孔子宅心仁厚。如果讓孔子做百里之地的君王,他的才智足以做到諸侯來朝、天下一統(tǒng)。但是,如果讓他行一不義、殺一無辜而擁有天下,他寧愿不要天下。這是孔子與伯夷、伊尹等圣人的共同之處。

      (2)孔子精通禮樂之道,這足以使他成為王者的導(dǎo)師。雖然孔子倡導(dǎo)的禮樂之道在當世不能推行,但是,真正的王者,都不能違背孔子之道,哪怕等到百世之后。孟子在這里借助孔子門下弟子宰我、子貢、有若等人的言論,極力推崇孔子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圣人,出其類而拔其萃,無人能超越。

      客觀而言,孟子對于孔子的極高評價是富于感情色彩的。孔子德有余而位不足,從政之路坎坷,政績也算不上突出,但是,孟子卻以假設(shè)的方式,“論證”他的仁愛之心可以讓諸侯來朝、一統(tǒng)天下,這是缺乏說服力的。至于說孔子的道德人格超過堯舜,這與孔孟一向主張的“法先王”是矛盾的。不過,孟子借子貢之口,強調(diào)孔子倡導(dǎo)的禮樂之道對后世的意義,這體現(xiàn)了孟子的先見之明??梢哉f,在儒學的歷史上,沒有哪一位儒者像孟子這樣,仰慕孔子到無以復(fù)加的程度。孔子被后世所加封的“至圣”“大成”兩大榮譽,均源于孟子。

      四、荀子對孔子身份的調(diào)整——“圣人之不得勢者”

      孟子死后70 年而荀子出。荀子在圣人的問題上,提出了三個有差別的概念,即“大儒”“圣人”“圣王”,這在邏輯上彌補了孟子圣人觀的不足。

      荀子首先認為孔子的正式身份是“大儒”。荀子為回應(yīng)秦昭王“儒無益于國”的質(zhì)疑,將人群分為圣人、大儒、俗儒、君子、俗人、鄙夫等類別,稱人主若用俗人則亡國,用俗儒則存國,用雅儒則安國,用大儒則一統(tǒng)天下,論證了儒學的價值。關(guān)于大儒,荀子說:

      彼大儒者,雖隱于窮閻漏屋,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在一大夫之位,則一君不能獨畜,一國不能獨容,成名況乎諸侯,莫不愿得以為臣。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國莫能與之爭勝;笞棰暴國,齊一天下,而莫能傾也。是大儒之征也。其言有類,其行有禮,其舉事無悔,其持險應(yīng)變曲當。與時遷徙,與世偃仰,千舉萬變,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其窮也俗儒笑之,其通也英杰化之,嵬瑣逃之,邪說畏之,眾人媿之。通則一天下,窮則獨立貴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荀子·儒效》)

      荀子認為,大儒的價值,不在于其地位的高低和財富的多寡,而在于其道德才干的優(yōu)勝,一旦為諸侯所用,足以讓百里之地的小國抗衡千里之地的大國,乃至于平暴亂、定天下;大儒死守善道,言行合禮,與時俱進,敢于擔當;大儒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斥邪說,為眾人所難容,而名聲與天地長久??鬃印⒆庸劬褪谴笕宓拇?。

      與此同時,荀子還有意將大儒與“圣人”“圣王”作清晰的區(qū)分。見《荀子·非十二子》:

      若夫總方略,齊言行,壹統(tǒng)類,而群天下之英杰……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在一大夫之位則一君不能獨畜,一國不能獨容,成名況乎諸侯,莫不愿以為臣,是圣人之不得勢者也,仲尼、子弓是也。

      一天下,財萬物,長養(yǎng)人民,兼利天下,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六說者立息,十二子者遷化,則圣人之得勢者,舜、禹是也。今夫仁人也,將何務(wù)哉?上則法舜、禹之制,下則法仲尼、子弓之義,以務(wù)息十二子之說,如是則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畢,圣王之跡著矣。

      《非十二子》是荀子關(guān)于先秦各家學說的總評,該篇通過對各家思想的批判,歸宗于孔子、子弓之學。其中的“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等處文字與《荀子·儒效》篇完全相同。但是,荀子在這里將孔子、子弓列為“圣人之不得勢者”,禹、舜是“圣人之得勢者”,這就比孟子更進一步。荀子明白地指出孔子只有“大夫”之位,“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一國不能獨容”,實際在于強調(diào)孔子是教化天下的精神領(lǐng)袖,而不是政治領(lǐng)袖。另外,荀子特別強調(diào),若能在政治制度上效法禹舜,在文化思想上效法孔子,二者完美地結(jié)合,就是理想的“圣王之治”。

      荀子列孔子為大儒,有意區(qū)分儒者、圣人、圣王三者,說明荀子既看到了儒學在禮義教化中的巨大作用,同時也看到了儒學自身的不足。荀子的“禮”兼具道德與法制的雙重意義,其學生李斯、韓非成為法家絕非偶然。荀子由孔孟的“法先王”轉(zhuǎn)向為“法后王”,強調(diào)圣人要與時俱進,修百王之法,應(yīng)當時之變,這為儒學的更新提供了可能。荀子看到了圣人“得勢”“不得勢”的矛盾,透過“在位者未必有德,有德者未必在位”的政治悖論,明確提出“圣也者,盡倫者也;王也者,盡制者也;兩盡者,足以為天下極矣”(《解蔽》),論證了儒學與當政者合作的必要性,為漢代董仲舒的尊儒之路作了鋪墊。

      五、董仲舒的終極助推——孔子登上“至圣”的神壇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實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諸子百家夢寐以求的“一天下”的理想,僅從這一點上說,秦始皇業(yè)已達到了圣人的標準。但是,秦始皇實際上是用法家取天下,只能算是法家的圣人。又由于秦以吏為師,“嚴而少恩”,致二世而亡,表明純靠法家不足以治理天下。漢初以“黃老”道家立國,儒學仍然隱沒不彰。但是,先秦諸子所開出的各種政治模式,到底哪一家最具比較優(yōu)勢而最終勝出,還需要時間的檢驗。公元前134 年,隨著漢武帝的“尊儒”政策的確立,儒學終于與政治成功聯(lián)姻,孔子的“至圣”地位得以最終確立。在這一過程中,董仲舒功不可沒。

      在儒學史上,董仲舒的“天人之學”頗受正統(tǒng)儒者的差評,說他不是“純?nèi)濉薄5?,只要琢磨一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 年)的《賢良對策詔》,就會明白董仲舒的“儒術(shù)”不可能回到原始儒學,因為漢武帝給董仲舒出的是一道“命題作文”:

      蓋聞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樂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圣王已沒,鐘鼓管弦之聲未衰,而大道微缺,陵夷至乎桀紂之行,王道大壞矣。夫五百年之間,守文之君,當涂之士,欲則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眾,然猶不能反,日以仆滅,至后王而后止,豈其所持操或誖繆而失其統(tǒng)與?固天降命不可復(fù)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與?烏乎!凡所為屑屑,夙興夜寐,務(wù)法上古者,又將無補與?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zāi)異之變,何緣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壽,或仁或鄙,習聞其號,未燭厥理。(《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p>

      漢武帝的策問,崇儒意圖明顯,他本人也希望成為儒家的“圣王”,但要實施儒學治國,還必須回答:(1)儒家的先王之治為什么五百年來衰微不振?(2)所謂“三代受命”征兆之說“災(zāi)異之變”到底怎么解釋?(3)關(guān)于國祚長短、帝王的壽夭、性與命之類的問題,如何把握?這些時代性的重大問題,顯然超出了原始儒學討論的范圍。董仲舒的過人之處,就在于他能夠立足《春秋》大義,成功地回應(yīng)了漢武帝“明天人之故,通古今之變”的要求。

      概括起來,董仲舒對于助推孔子正式走上政治神壇做了兩件大事:

      其一,董仲舒在與漢武帝的三次策問對答中,不斷引用儒學經(jīng)文和孔子的語錄,以“孔子曰”的形式強化孔子的權(quán)威,可謂三致意焉。特別在第三次對策中,董仲舒借“春秋大一統(tǒng)”的要求,“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將孔子之學作為圣王政治的唯一導(dǎo)向:

      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shù)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p>

      “六藝之科”也就是孔子刪定的“六經(jīng)”。董仲舒建議用儒家的六經(jīng)作為統(tǒng)一思想的教科書,被漢武帝所采納,史稱“罷黜百家,表章六經(jīng)”(《漢書·武帝紀》)。這一舉措,被民國時期易白沙概括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學的政治化意味著孔子從此變成儒教的“教主”。

      其二,董仲舒通過《春秋繁露》,將孔子進一步升級為統(tǒng)合百家之學、適應(yīng)漢代大一統(tǒng)政治需要的“終極圣人”。該書重點發(fā)揮“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義》),提出“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玉杯》)的君權(quán)神授論,這顯然比孔子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和孟子的“民貴君輕”更符合漢武帝的口味。同時,該書還提出“圣人多其愛而少其嚴,厚其德而簡其刑,此以配天”(《春秋繁露·基義》),不僅總結(jié)秦王朝片面用法的歷史教訓(xùn),也是對孔孟“為政以德”和“仁政”的補充。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繁露》中“圣人”一詞就出現(xiàn)99 次,所有的主張都是借“圣人”之名而闡發(fā)。諸如:

      天命成敗,圣人則之,有所不能救,命矣乎?。ā洞呵锓甭丁こf王》)

      惟圣人能屬萬物于一而擊之元也,終不及本所從來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春秋繁露·重政》)

      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天端,王公之位,萬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賢才,以待后圣。(《春秋繁露·俞序》)

      天積眾精以自剛,天序日月星辰以自光,圣人序爵祿以自明。天所以剛,非一精之力也;圣人所以強者,非一賢之德也。(《春秋繁露·立元神》)

      四法之天施符授圣人,王法則性命形乎先祖,大昭乎王君。(《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zhì)文》)

      ……

      文中屢屢提及的“圣人”,有的直接指孔子,有的指理想的君主,意在表明“難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春秋繁露·自序》),即孔子作《春秋》而行天子之事。換言之,在董仲舒的心目中,孔子是以“先圣”的名義為百世之王定方案,為“后圣”立規(guī)矩,雖然孔子的實際身份只是有德無位的“素王”。

      這樣,經(jīng)過董仲舒改裝的孔子,實際上是閃耀著“圣人”光芒而行“托古改制”的孔子;經(jīng)過董仲舒改造的儒學,是綜合孔孟荀的仁禮之學、德治主義、法家的法術(shù)勢理論、陰陽家的天人感應(yīng)論、道家的神仙方術(shù)、性命之道,實際上是春秋戰(zhàn)國以來諸子百家政治學說的一次大整合,盡管它是借“春秋大義”的名義完成的。這就不難理解,即使在百家被“抑黜”、儒學被“獨尊”的漢代乃至漢代以后,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思想格局仍然是“陽儒陰法”“儒道互補”,同時,在儒家實踐理性、德治主義的背后,仍然充斥著陰陽五行、天人感應(yīng)的宗教色彩。

      六、結(jié)語

      孔子從“君子”演變?yōu)椤笆ト恕?,前后?jīng)過了近四百年的歲月。這一過程,離不開孟子、荀子、董仲舒三大儒的努力,最終使得儒學由先秦的一個學術(shù)派別變成漢代大一統(tǒng)帝國的政治指導(dǎo)思想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三人的作用各有不同。孟子以孔子為圣人,凸顯了孔子出類拔萃的道德人格、禮樂之道。荀子以孔子為圣人,突出了孔子的“圣人之教”對于“圣王之治”的作用。董仲舒直接促成了儒學與漢代政治的合作,將孔子打造成為歷代帝王立法的“先圣”。儒學的“獨尊”,標志著儒學的最終勝出,百家爭鳴正式終結(jié),盡管這種終結(jié)是以儒學為本位兼容各家的方式完成的。

      司馬遷說:“孔子布衣,傳十余世,自天子以至庶人論《六藝》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史記·孔子世家》)這是第一次出現(xiàn)“至圣”這個稱謂。在《史記》中,孔子被列入記錄諸侯的“世家”,孔子的弟子被列入“列傳”,儒家作為學派被寫入《儒林列傳》。這是“諸子百家”中其他任何一派都沒有的待遇,也佐證了漢武帝時期儒學獨尊地位已經(jīng)確立。此后兩千余年,孔子不僅是中國歷代政治的精神領(lǐng)袖,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總代表,其“至圣”的地位無人超越,人稱“孔子之后無圣人”。

      [注 釋]

      ①如《論語子路》:“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p>

      ②樂正子約與孟子同時,曾仕于魯,為人好善,一說為孟子的弟子。

      ③子弓或為仲弓,即冉雍,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聞名,孔子曾稱贊說“雍也可使南面”,即他的德行足以作天子。

      猜你喜歡
      大儒董仲舒荀子
      蘇州大儒巷
      春秋決獄與法律解釋——以董仲舒春秋決獄案例為中心的考察
      大型電視文化欄目《大儒之鄉(xiāng)話仲舒》在衡水電視臺隆重開播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問題研究述評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9:00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數(shù)學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觀念
      春秋“王魯”說芻議:以董仲舒為中心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4:52
      和諧
      揭阳市| 汤阴县| 怀远县| 嘉荫县| 都江堰市| 长葛市| 隆子县| 丹阳市| 新邵县| 长顺县| 孝义市| 新宁县| 蕉岭县| 毕节市| 玉田县| 福清市| 全南县| 黎川县| 邓州市| 寿宁县| 曲水县| 新巴尔虎右旗| 晋宁县| 定陶县| 石台县| 宿松县| 大安市| 巍山| 陕西省| 彰化县| 遵义市| 道孚县| 元江| 德化县| 南宫市| 嘉义市| 百色市| 晋州市| 宕昌县| 垦利县| 洱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