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丹/
陜西理工大學文學院
語文課堂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但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仍然很容易產生倦怠感。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學生閱讀能力得不到提升是常有的事。那適當合理地調整教學策略,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體裁即文本的類別,各種體裁的文本行文結構有穩(wěn)定的特征。同體裁作品比較,要從他們的共同特征出發(fā),同中求異、異中求同,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分析和比較能力?!盵1]由此看出學生通過對于同一體裁文章的比較學習,可以更好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散文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為提升學生對于散文這一文本體裁的學習能力。因此,本文將散文與比較教學相結合進行實踐。運用這一教學方法,以初一上冊第一單元《春》與《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為例進行對比閱讀教學。
王榮生在《語文科課程論》中提到:“語文教學內容,也包括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更換;既包括對課程內容的執(zhí)行,也包括在課程實施中教師對課程內容(正的或負的)創(chuàng)生?!盵2]由此,教師對教學內容可以進行創(chuàng)造性教學。據(jù)筆者觀察,教師在實踐中運用對比教學的次數(shù)并不多。因此,對比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還是有進一步研究與探討的空間。
部編版語文教材中初一上冊第一單元朱自清的《春》與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同屬于寫景類散文的佳作。這兩篇散文在結構、寫景、抒情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這兩篇課文具有可比較性。
首先,這兩篇文章的共同點是結構嚴謹、層次清晰。
《春》與《濟南的冬天》都是總分總的結構?!洞骸返拈_篇便描繪了一幅盼春的景象,二至七節(jié)分述春天具體的景物;其次描寫春風春雨吹拂滋潤大地;再次是人們對春天的喜愛。八至十小節(jié)運用博喻的修辭手法小結全文,升華主題。作者融情于景,用五幅畫面來展現(xiàn)春天的美,段落之間銜接自然,層次清楚??梢娮髡哒恼聵嬎疾季?,言語修辭上用意之深,獨具匠心。
《濟南的冬天》這一文,老舍一開始便把濟南的冬天與北平和倫敦的冬日、熱帶的日光進行對比,突出濟南冬日“溫晴”的特點。緊接著通過“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這句話引到了濟南的山水之景上。描寫了“陽光下的山”“薄雪覆蓋的山”“城外的遠山”以及“水藻的綠”,“水的清澈”還有“藍藍的天光”。最后以一句話點明中心、總結全文,鮮明地描繪出一幅冬日濟南的水墨畫。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將這兩篇課文的結構繪制成表格,使學生有更深刻的認識。如表1所示:
表1
散文相比其他體裁文章來說更能體現(xiàn)作者的情感。這兩篇散文都在于通過寫景表達自己喜愛與贊美,使文章達到“寓情于景、情境交融”。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一切景語皆情語?!?/p>
朱自清的《春》充滿了詩情畫意的場面。春天到了,百花競放。在作者的眼里,果樹都要爭先恐后的展現(xiàn)自己的美,“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作者的筆下充滿想象,給讀者無限的生機與希望。
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這一文,他直接夸贊“濟南真算是個寶地?!弊阋钥梢娝麑τ谶@個地方的喜歡,后文中“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這句話作者以一種感嘆的語氣,用了“太”這個字來體現(xiàn)其程度之深。表現(xiàn)了作者憐惜著小山并很珍視它們。在他的眼里,濟南的山水已經不是單純的景物,就如他眼中的孩子一般。
這兩篇散文都寓情于景,但表達情感的方式卻又截然不同。朱自清的《春》給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這幅春天的畫卷里有“鉆”出的春草,還有“桃樹,杏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钡却阂獍蝗坏漠嬅妗UZ言活潑俏皮,仿佛讓人置身于春天里。給讀者營造一種濃郁的春日氛圍,所寫景物自然銜接,讓讀者讀完感受到春天帶來的生機與希望。而老舍筆下的《濟南的冬天》。作者仿佛一個導游,語言平實,真摯無比,就像一位老人正看著自己心愛的孩子一樣。一開始便毫不吝嗇自己對于濟南的喜愛并直言夸贊“濟南真得算個寶地?!弊屪x者感覺親切無比。
1、修辭側重點的異同
這兩篇文章均文質兼美,語言細膩,文章精煉。句句話都是寫作可以模仿的典范。兩篇文章均用了排比、擬人、比喻、對比等大量的修辭手法,使所寫之物更加生動形象。但仍然還是有細微區(qū)別。
《春》在修辭手法上更傾向于比喻,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果樹的花“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想象豐富,感染力強。表現(xiàn)了桃花、杏花、梨花繁華盛開的情景,色彩鮮明,顏色由濃艷到淡雅以表現(xiàn)春天的美麗。在文章的結尾處作者把春天比作“像剛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壯的青年?!卑汛禾毂茸魅齻€不同階段時的人物狀態(tài),化抽象為具體。寫出了春天不同時段的不同景象,接連三個比喻,構成了遞進的關系,也體現(xiàn)了時間的變化孟春、仲春、季春的推移,贊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形象地表達了人們對春天的向往。
《濟南的冬天》在修辭手法上更加傾向于擬人,“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把,這兒準暖和?!鄙桨殉前鼑?,小山就好像母親一般守護照顧著濟南城,形象的表現(xiàn)了山的地理特征,也突出了濟南冬天溫暖的特點。描寫被日光照耀的小山時,作者寫道“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日落之時,夕陽的光輝映照在雪上,白白的薄雪調和著暖陽成為粉紅色,這就是少女害羞的顏色。那白雪一下子就似乎成了一個害羞的少女,情態(tài)可掬。一個“羞”字,用擬人的手法描繪了夕陽斜照下雪色嬌美的情態(tài)。
2、語言表達異同
這兩篇散文盡管在結構、內容、修辭上大有相同之處,但也受作者人生經歷、寫作風格的影響,所以在表達上也略有區(qū)別。
朱自清筆下的《春》語言詩化,因為朱自清本人就是詩歌出身的散文家,那么他筆下的散文充滿了詩意浪漫之感,語言精煉卻又充滿活力與朝氣,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文章極富感染力。
老舍筆下的《濟南的冬天》語言樸實親切,娓娓道來。充分展示了作者散文的主要風格,不虛情,不嬌作。
在(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第一條就提到:“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與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及其運用規(guī)律,形成個體言語經驗”。[3]學生通過這兩篇課內文章的對比閱讀學習,可以使他們對這兩篇散文的結構、情感、語言有更深入的認識。并且通過掌握散文對比學習的方法,最終達到鞏固與運用的目的。
對比閱讀教學在實際課堂使用中不能隨意化。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從散文的結構、情感、語言去同中求異與異中求同。所以教師在對比時應該首先考慮文本的異同點,其次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可適當安排課前預習與課前討論,提升課堂效率。
盡可能的在同題材、同作家、同主題作品中進行實踐教學。如琦君的《春酒》與汪曾祺的《故鄉(xiāng)的鴨蛋》都洋溢著濃郁的故鄉(xiāng)情,這兩篇文章語言閑適自由,趣味盎然,可以放到一起進行學習。學習同作家作品,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了解作家的人生經歷以及更好的理解文章,教會學生“知人論世”。如魯迅七年級上冊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八年紀上冊的《藤野先生》也可以進行對比閱讀教學。
綜上所述,散文的對比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是有更多可挖掘空間的。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也使教師在語文教學專業(yè)化的道路上有更大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