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通過了解烏拉特民歌的歷史沿革,學習烏拉特民歌的音樂文化,將會拓寬審美視野,認識蒙古民族音樂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熱愛。
關鍵詞:烏拉特民歌;起源;現狀
2017年1月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等系列文件,明確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痹谌蚧同F代化的進程中,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烏拉特民歌的傳承與發(fā)展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中學作為文化傳播的陣地之一,具有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義務,更有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
一、烏拉特民歌的起源
蒙古族民間音樂浩如煙海自成體系,特別是民間歌曲充分體現了蒙古民族的偉大創(chuàng)造力。烏拉特民歌在歷史進程中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充分展現了烏拉特蒙古族濃郁的民族文化底蘊及地域特色。
(一)受呼倫貝爾草原文化影響
據史料記載,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以前的烏拉特部蒙古族生活在現在的呼倫貝爾草原,屬于科爾沁部的一個分支。依此推斷,流傳至今的烏拉特民歌與呼倫貝爾草原科爾沁部的民歌有著深遠的聯(lián)系。這個觀點從民歌中就能找到真實的依據,如科爾沁民歌《阿日達格欽柏》和烏拉特民歌《布榮汗的布日嘎斯》在兩個相距千里的地區(qū)得以傳唱,在歌曲內容與形式上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可以說烏拉特民歌在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以其原貌或變體的形式留存下來。
(二)受鄂爾多斯部文化影響
明末清初(公元1600-1700年間),烏拉特部從呼倫貝爾草原遷徙至陰山西段的南北草原上,烏拉特民間文化也隨之流傳到內蒙古西部。隨著朝代更迭與發(fā)展,不同部族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漸滲透,烏拉特蒙古族與隔河相居的鄂爾多斯蒙古族民間文化長期交融,出現了許多音樂特征相似的民歌。如鄂爾多斯民歌《賽日寶利格》和《格魯賽亨》至今都被烏拉特部民眾廣為傳唱。
(三)受宗教文化影響
十八世紀起,隨著各大廟宇的興起,藏傳佛教盛行于烏拉特草原,以梅力更廟為代表的佛教圣地,成為烏拉特民歌中政教頌歌的搖籃。其中以羅布桑黨比扎拉生(1717--1766)為代表的三代活佛共創(chuàng)作了八十一首民歌在烏拉特草原乃至內蒙古各地廣泛流。如:《阿齊特古斯喇嘛》、《額日和木德格得》一直是為經典之作口口相傳。
二、烏拉特民歌的發(fā)展現狀
(一)婚禮儀式口傳
烏拉特民歌深受烏拉特婚禮儀式的依托而存在,而烏拉特婚禮儀式又是當地蒙古族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喜愛的重要禮儀活動。在傳統(tǒng)的婚禮儀式程序中,由長輩親朋自覺組成民歌團隊,選曲以烏拉特民歌為主要內容。因此,烏拉特民歌的傳承方式便隨之確立,通過婚禮儀式的傳唱和影響,即受到長輩歌唱儀式民歌影響歌者主動學唱。
(二)藝人口傳
對烏拉特民歌民間藝人的界定并沒有專門的標準,而是以人民群眾的廣泛意義的審美標準約定俗成的判斷而認定,即具備歌唱烏拉特民歌音樂韻味及能力的、并被當地老百姓公認的歌者。這類藝人并不廣泛存在,但也不匱乏,一些民歌愛好者會通過拜師學藝的方式對民間藝人求學,使得烏拉特民歌得以傳承。
(三)學校教學
烏拉特民歌在巴彥淖爾地區(qū)已經成為文化的典范,在當地蒙古族小學、中學可以聽到、看到學校組織有關烏拉特民歌的文體活動或教學,但表現出未形成專門的課程體系、教學體系。因此,多停留在學唱僅有的幾首民歌的狀況之中,并未達到對文化的傳承之深厚內涵。
烏拉特民歌是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地理環(huán)境、生活生產方式、宗教信仰、民風民俗等自然與文化背景中形成的歷史積淀。隨著世界經濟文化多元化的變革與發(fā)展,多種音樂文化紛紛涌入少數民族地區(qū),民族傳統(tǒng)音樂的繼承和發(fā)展受到沖擊。盡管如此,烏拉特民歌仍舊以其獨特的教育功能和民族內涵緩慢的生存和發(fā)展著。2005 年國務院頒發(fā)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意見》明確指出 “要充分發(fā)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廣大未成年人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作用。”隨著國家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的進行,烏拉特民歌在新的時代環(huán)境下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利用學校教育文化傳承的功能,借助中學教育廣大受眾群體,將烏拉特民歌引入音樂課堂,為繼承和傳播民族文化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烏拉特民歌集》王志強主編,烏拉特中旗文化涂于廣播電視劇出版,2008年10月。
[2]?《蒙古族短調民歌研究》李世相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
[3]?《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第一卷,馮光鈺、袁炳昌主編,京華出版社,2007年9月。
[4]?《蒙古族傳統(tǒng)民歌》苗金海、木蘭編著,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基金項目:河套學院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非遺”烏拉特民歌在中學教育傳承的應用研究——以烏拉特中旗第一中學為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YSY202040)
作者簡介:李廣睿(1981.09),男,漢,研究生,碩士,河套學院藝術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樂與聲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