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華
(大同大學,山西 大同 037000)
受啟蒙思想的影響,18世紀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音樂家,這一時期的音樂家受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熏陶,影響著當時人民的思想及審美。以古典主義為代表的大提琴,多數是在室內進行演奏,這也是室內樂發(fā)展綻放的時期。通過室內演奏將大提琴音色飽滿,極強感染力的狀態(tài)為階級層展現出來。
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逐漸由宮殿走向平常百姓之中,為雅俗共賞的一種音樂曲風,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生活的一種狀態(tài)。這一時期,音樂存在于社會的每個角落,更撫慰了人們的內心世界[1]。受時代及文化潮流的影響,音樂家從教會及宮殿音樂中走出來,轉變創(chuàng)作的方式,向著更加創(chuàng)新的方式進行。受啟蒙思想的影響,作家希望自身創(chuàng)作的樂曲為更多大眾所理解,反映出當時人民的思想狀態(tài)及鑒賞音樂的一種方式。而這一時期的音樂作品也與之前的音樂內容有所區(qū)別,整體樂感更加強烈,以符合邏輯、明朗、輕快、對稱的方式著稱。這與當時社會人民追求形式美有著極大關系,音樂家似乎用音樂描繪生活,將身邊的發(fā)生的故事用音樂去表述。
古典主義時期,大提琴本就屬于音色醇厚、為世人喜歡的一種獨奏樂器,它音域寬,可以將音樂表現得更加優(yōu)美生動,也可以作為任何音樂的基礎,通過創(chuàng)造將音樂表現得更加豐富,演奏出絕妙的內容[2]。然而,大提琴演奏卻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具備良好的演奏技巧,才能將大提琴的絕妙音色凸顯出來。大提琴的音色是由“弓”來決定的,握弓的方式、運弓的方法都影響著大提琴的發(fā)音,演奏者若要將自身的音樂表現得更加完美,就需要正確使用“弓”處理好大提琴的演奏。
大提琴整體的音色展現,需要演奏者具備過硬的技巧方能呈現出來。對于演奏者而言,大提琴不能彰顯出其音色,那么這一重要特征,則大提琴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音色的展現便是演奏者學習大提琴時的必修課。在演奏過程中,通過對“弓”的掌控,完成演奏的前提[3]。握弓時,要輕松自然,而不是刻意用力,將拇指的第一關節(jié)微曲,放在馬尾箱下,再將其他四個手指以第一關節(jié)與第二關節(jié)自然微曲的方式搭在“弓桿”上,其中,中指與拇指的位置取相對應的地方放置。在演奏大提琴的過程中,正確握弓是演奏的關鍵,不同琴型握弓的手法也各不相同,特別是大提琴,需要將手形成一個空心的拱形,才能完成后期的演奏,將音色充分地展現出來。
除了手法的要求外,正確的力量也是必要的。演奏時,握弓的力度不宜過大,可以適當保持手指的放松,這樣才能將力量釋放得游刃有余。而太過于放松的力量,也不可以,這樣無法充分釋放力量,難以展現全部的音色狀態(tài),所以在握弓時需要張弛有度,有松有緊。還有個訣竅:通過調整手肘的高度調整手臂與弓之間的關系,從而演奏出更加美妙的音色[4]。
在古典主義時期,演奏技法逐步改良,其貢獻者非貝多芬莫屬。在眾多人眼重,貝多芬是鋼琴演奏家,但殊不知,他對于弦樂器的造詣極高的,然而這一點并不為人所重視,所以忽略掉了。早期貝多芬的作品是以浪漫為主,其演奏的內容多為以運弓為主的曲目,在后期的創(chuàng)作演奏過程中,貝多芬改良了運弓的手法,運用獨特的創(chuàng)作方式,將更具爆發(fā)力技法展示出來。通過觀察演奏樂譜,將樂譜中需要大量力度進行演奏的地方標記出來,再用不同的記號標識出提前、集中發(fā)力的內容[5]。
首先是sf、sfp、fp等表現力度標志的產生,運用持續(xù)爆發(fā)的方式,將其表現力置換成ff-sf-fp sf-p-sf-p-pp、ff-pp、p-fp,這種集中爆發(fā)的方式,將音樂展現得更加靈活。通過提前意識到集中爆發(fā)的內容,接觸琴弦時進行集中發(fā)力,再運用右臂運弓,連續(xù)下半弓的音頭重音,將有關的音符演繹得更加飽滿、更具有張力。通過一系列的聽覺反差,將一些運弓的形式轉變?yōu)椴灰?guī)則的停頓及弱拍重音,將樂曲銜接得更加跌宕起伏。適時的使用和控制弓段與弓速,將長曲中的漸進和突進銜接得更加到位,既反映了演奏者演奏時的內心世界,從而又增添了創(chuàng)意在其中。在演奏時,同樣需要演奏者運用右手的演奏,控制好弓速、弓段、弓壓等,通過右臂和右手持弓,松弛拿捏力道,反復斟酌樂譜,使演奏方法更具多元化。室內樂規(guī)模普遍是較小的,多以獨奏或小型樂器的合奏為主,多為貴族演奏。基于是為貴族演奏,即使規(guī)模小,但演奏的地方多是裝修豪華的室內,距離觀眾很近大廳之中,此時的演奏者應當將自己最佳的狀態(tài),在演奏中展示出來,給予觀眾最佳的視聽效果。特別是在操控右手演奏時,需要保持肢體的放松,才能以飽滿的狀態(tài)展示出絕佳的音色。
在演奏樂曲時需要把控好節(jié)奏,從而使整體的表演更加成功。古典主義時期,大提琴運用右手演奏的方式突出的是音符的變化與銜接。而音符的變化同時更帶來片隱性的障礙,就是將演奏難度變大。所以,為克服這一問題,演奏者需要清晰地記憶樂譜中的每一個音符,從而精準地把控樂譜,通過控制右手演奏將樂譜中的內容控制得更好。為此,演奏者在練習樂譜時,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演奏技法,通過右手將更加精準的力道展示出來。每一次弓壓弓段時,都要做好力道的分配工作,若出現力道分配不均,將會對整體的音效帶去負面影響。特別是室內樂中,大提琴獨奏每一個不和諧的音符將在室內無限放大,既影響音樂呈現的效果,更影響聽眾的心情。所以,在大提琴獨奏過程中需要注重指法的運用,提升音樂呈現的美妙之感。在古典主義時期,需要將整體的演奏節(jié)奏控制得更加嚴謹,才能完成該時段的大提琴演奏。
在大提琴演奏過程中,左手的技藝難度更為突出。在古典主義前期,大提琴演奏通常是利用同一個手指不斷在琴弦上移動,運用手指的把位以不超過第四把位的走位方式,完成橫跨方式的演繹。在古典主義時期,隨著曲風、流派的改進,演奏指法也發(fā)生了變化。當音程發(fā)生變化時,通常會運用大三度的方式通過兩指完成演奏。但在演奏過程中會將把位的幅度降低,通過變更指位完成該樂譜的演奏。
多數演奏者在演奏樂譜時,多以還原的方式將作品展示出來。還有一部分演奏者愿意對樂曲進行改良,以更符合自身演繹習慣,將曲譜以更加優(yōu)美婉轉的方式展現出來,同時還要避免出現空弦的狀況。如貝多芬的奏鳴曲,多數演奏者會在演奏前調整整體的力度,以對比的方式進行樂曲的呈現。以快慢相結合的方式對內容進行演繹,在指法操作時,需要將低把位的音符以相同音的方式呈現高把位,再用不同的速度揉弦,快慢力道相互結合,從而將大提琴的演奏展現得淋漓盡致,彰顯出大提琴的獨特藝術魅力。當然,這樣的演奏方式也會降低其音域的跨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古典主義前期,雖已出現裝飾音的演奏技法,但在此過程中,由于與回轉音的演繹方式相似,不能占用有效的節(jié)奏時值,所以運用并不廣泛。進入古典主義時期,一些音樂演奏家在創(chuàng)作受限的狀態(tài)下,通過運用探索把位的方式,對其演奏內容作出創(chuàng)新。通過改變左手拇指位置,以從下至上的方式進行轉移,拇指可以充當移動撫琴的作用,將手指間的距離調整至8度。通過這樣的方式,裝飾音雖未得到改進,但手指位置卻在此過程中得到改進。當手指可以承受巨大的壓力時,手指上也會長出厚厚的繭,這時就不會感覺疼,還能使手指運用得更加靈活。小指在拇指把位的演奏技巧引起爭議,很多演奏家認為這是虐待小指,但就客觀演奏而言,適當使用小指是很有必要的。由于演奏者的小指細長,是方便演奏的。可以將拇指作為琴枕上的任意指板,做好固定把位,并在任一音域中,都可以運用左手,通過拇指把位,以水平方式撥弄其他琴弦,演奏更多的音符。而這樣的演奏方式對演奏者的意志力也是一種挑戰(zhàn),他們需要不斷強化自身的承受能力,才能運用相同的音符演奏出更美妙的樂曲。同時,演奏者還要放棄慣用的技巧方式,調整手指跨度,完成該音樂的演奏。
在古典主義時期的后半段,在演奏中增加了演奏的表情語言,由于是室內樂的表現形式,是為少數人進行表演,所以在演出時,演奏者為了提升演奏的視聽效果,將不同的表情運用在演奏中。而這一演奏方式,被貝多芬運用到了極致。
通過編寫的樂譜,將每一個語言要求標注出來,使演奏者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投入樂曲之中,同時,也是演奏者熟悉樂譜的一種有效方式,可以快速洞察其中的問題,更好的演繹出來。
在古典主義時期,大提琴均是在室內樂演奏的,通過對古典樂的描述、演奏時方法技巧的內容進行研究與分析,我們了解到,一曲優(yōu)美的大提琴演奏,需要演奏者掌握指法的改變,更要增強音域跨度,提升裝飾音出現的頻率,以適當的表情語言才能發(fā)揚古典主義時期的演奏技法,使大提琴演奏更好地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