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琪
[摘 要] “送教下鄉(xiāng)”最受教師歡迎,它是一種有效的培訓和教研形式,有利于促進教師的交流和發(fā)展。做好送教下鄉(xiāng)活動,要處理好熟與生、動與靜、教與學的關系,使用好“舍得”“激勵”“互動”三種利器,注意到關注“人”、鉆研“本”、把握“標”、引領“思”、拓展“域”五個方面。
[關鍵詞] 教學研究;送教下鄉(xiāng);策略
眾所周知,“送教下鄉(xiāng)”是近幾年“國培計劃”項目中的規(guī)定動作,是最受被培訓教師歡迎的培訓方式之一。“送教下鄉(xiāng)”是教師培訓和教學研究的有效形式,是促進城鄉(xiāng)之間、校際教師交流的重要手段。在送教活動中,聽課教師通過觀課議課,專家評課、同行議課,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有著很好借鑒作用。上課教師通過到一個陌生的地點授課,說課,接受專家和同行的點評,也能參考意見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能力。
結合近幾年參加“國培計劃”項目的“送教下鄉(xiāng)”活動和連片教研的“同課異構”活動,以及高校與培訓機構組織的“線下研修”活動,筆者以為,做好送教下鄉(xiāng)活動,有以下三個有效策略。
一、處理好“三個關系”
送教下鄉(xiāng)活動,一般是借班上課,陌生的教學環(huán)境,生疏的師生關系,特別是授課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學習的方式方法和學習習慣與自己熟悉的學生會有所不同。師生之間交流互動,教師的問與學生的答,會直接影響課堂氛圍。因此,送教上課老師要處理好三個關系。
1.熟與生的關系
這里的熟與生,有兩層含義,一是師生之間認識上的熟與生;二是送教的教學內容(知識)上的熟與生。
(1)師生相識由生到熟。送教老師上課,面對陌生的教學設施,陌生的教學環(huán)境和陌生的學生,要在短時間內,迅速熟悉教學設施,并通過課前短暫交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這一階段,送教老師做到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由生向熟快速轉變,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為“親其師信其道”奠定好基礎。
(2)教學知識由熟到生。送教老師一般都是在教學方面非常優(yōu)秀,對駕馭教材輕車熟路。當面對陌生的學生,有時候送教教師所送教的知識內容也有可能是學生熟悉的或學習過的,他們老師已經上過,這時候送教老師就要實現(xiàn)教學知識由熟到生的轉化,這里“生”是新生不是陌生,即,送教老師如何把爛熟于心的學科知識,轉化為師生課堂探索的“生”話題?如何在學生可能已經掌握了知識時找出師生交流的“生”議題?如何找出知識的銜接與延伸“生”課題?特別是如何通過課堂預設激發(fā)出課堂“生”的精彩?這一階段,送教老師要做的是,在學科知識方面由熟向生的轉變,在學科知識方面探索新方面,生成新的火花。
2.動與靜的關系
送教活動的最大看點,要數(shù)課堂活躍,如教師妙語如珠,學生童語趣答,教師隨機應變,學生精彩生成,課堂充滿歡笑,師生智慧不斷閃現(xiàn)。課堂教學的厚重與韻味就在于送教老師如何處理“動”與“靜”的關系?如果整節(jié)課上都在“動”,好的一個接著一個,會讓學生疲乏,缺少理性思考,下面聽課老師會認為送教老師不是上課,而是演戲,課堂上牽著學生走;相反課堂上太“靜”了,學生沒有表現(xiàn)的機會,他們不會積極參與,就不會有精彩的課堂生成,聽課老師又會認為送教老師課堂平平,沒有聽課的熱點,沒有觀課看點,課堂不受歡迎。
3.教與學的關系
如何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是當前教改的關鍵問題之一。少教多學、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學合一、教學相長是時下通行的幾種說法。效果理想的送教,是送教老師設置問題,在問題的刺激下,學生尋求問題答案的欲望被激起,問題引領的課堂有效互動得以順利展開,讓學生放開手腳大膽思考,達到教與學互動。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活,課堂張弛有度。
二、使用好“三種利器”
送教下鄉(xiāng)的老師如何上好課,必做的功課有用“舍得”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用“激勵”喚醒學生課堂參與的欲望,用“互動”點亮師生互動交流。
1.舍得
“舍是為了更好的得”,送教的老師要放下身價,要舍得語言,舍得微笑和舍得獎勵。作為送教下鄉(xiāng)的老師,舍得語言,尤其是課始多與學生交流,激勵學生互動,舍得語言不僅是“你真棒!”,舍得語言重在有針對性和啟發(fā)性,如“你的回答有新意,值得思考”“你是一個會動腦的孩子”“老師和你的想法相同”等。“微笑是最好的語言”,送教的老師舍得微笑,可以有效拉近師生距離,消除陌生感,課堂上學生才可以放開思維。舍得獎勵,舍得獎勵除了語言上表揚,還有物質上精神上的表揚,學生的自信和愉悅感就能被激起,他們就會產生學習的濃厚興趣。
2.激勵
“激勵”是送教的老師的第二個利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教師的激勵是實現(xiàn)學生的需求。首先,語言激勵,如教師讓學生感知10千克的大鱸魚,連續(xù)找學生讀一讀,教師激勵到通過你讀我感到4千克,你讀的我感到這個鱸魚有5千克的重量,6千克,7千克……這樣,學生即對重量有了感知,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其次,動作激勵,也是一個不錯的激勵方法,教師可以給學生點贊,與學生握握手,來一個擁抱,都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還有評價激勵,被尊重是人的重要需求,每一學生都希望得到好評。如“你真是一個善于思考的孩子”“你把老師想說的話都說了”“你真是個書蟲”等,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評價,滿足學生被尊重的需求,學生在這種評價中學習,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示范激勵是送教老師必做的動作,教師是學生的樣子,教師精美的板書,準確的語言,優(yōu)雅的舉止,得體的著裝,恰當?shù)脑u價,會激勵學生會成為善學、善思的人。
3.互動
互動的課堂是充滿活力的課堂,課堂互動中師生關系是融洽的,教師教學是靈動的,學生學習是有靈氣的,通過課堂互動教師關注到全體學生,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
課堂的師生互動,一方面,可以形成學習共同體,而師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民主的,也是師生共同開發(fā)、探討、豐富課程的過程。在互動中,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能力。另一方面,師生間通過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教學過程也就成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師生形成合力,促進學生的主動發(fā)展,提高課堂效率,達成教學的最優(yōu)化。
課堂的生生互動是互動的第二種表現(xiàn),也可以稱為合作學習,就是合作小組各成員與小組內其他成員互相配合共同研究完成某項任務。課堂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經常運用的方式。事實證明,學生通過合作式學習,學習的積極性會增強。
思維互動是互動的最高階段,教學的最高層次是促進學生思維水平不斷提升,使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生“正變量”。思維互動的課堂,學生思維自覺參與到學習交流中去,在奇思妙想的過程中,學生獨特的見解,飛揚的思維,使知識在思維的碰撞中不斷生成,換來學生思維力、創(chuàng)造力的激活。
三、注意到“五個方面”
1.關注“人”,以生為本,多途徑交流,以“問”促學
送教面對的對象是學生,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本。在送教下鄉(xiāng)活動中,面對陌生的學生,送教教師要結合送教課程內容,開展課堂提問,利用多種方式,以問題為抓手,巧設有坡度有梯度的問題讓學生拾級而上,教師以問促學,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
2.鉆研“本”,通讀教材,多維度構建,以“研”支教
鉆研“本”,就是要認真研讀教材,理解教材的內容。我們知道教科書是根據(jù)課程標準編寫出來的,是教師上課的根本。送教教師要通讀教材,在閱讀教材時,對本次送課相關的基礎知識,本課知識前后聯(lián)系,教學的重難點,以及教材中的圖表、注釋,設計出基本的訓練、作業(yè)和課外活動的安排,并注意在教學設計中隨時將自己的體會和課堂教學的變化進行調整,以便教學時參考執(zhí)行,這樣由課程標準→現(xiàn)行教材→自己對教材的二次解讀,以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從而把握教材的整體,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xiàn)象。
多維度構建,以“研”支教的落腳點在于深入鉆研教材,優(yōu)化知識結構。課堂教學目標之一是促進教材知識結構向學生認知結構的轉化。要完成知識轉化,就要通過認真鉆研教材、教法,掌握教材編排意圖和特點,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根據(jù)教學內容及要求設計教學,這樣能使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成學生的認識結構,支持送教的需要。
3.把握“標”,研讀課標,多角度追問,以“融”助教
把握“標”,研讀課程標準,領會課程標準的實質要義。如數(shù)學課程標準是規(guī)定數(shù)學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在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建議部分對本課知識點是如何闡述的,特別是面向全體學生學習的基本要求。送教教師通過鉆研課程標準,弄清楚送教教學內容在課標中的要求,掌握教材的主要內容和體系,對課程標準仔細推敲、反復研究,全面而深刻地領會精神實質,能夠多角度追問,做到教材與課標間融會貫通,以“融”助教。
4.引領“思”,關注熱點,多手段深化,以“思”精學
送教教師要用好教學參考資料,在認真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基礎上,廣泛閱讀相關的書報雜志、音像制品和網絡資源等參考資料,掌握與本次課程教學有關的教學資源,從而達到以廣博知識為基礎的數(shù)學精度和深度提升。如結合疫情防控引領學生練習,對教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根據(jù)學生實際,選擇、優(yōu)化教學策略和方法,做到關注熱點,多手段深化,以“思”精學。
5.拓展“域”,學科融合,多方面探索,以“聯(lián)”輔學
拓展課程的“域”,就是要教師適當開發(fā)課程,進行學科融合,整合教學資源,讓學生學以致用。
“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從生活與實踐中學習知識,送教教師要結合被送教學生當?shù)貙W校實際情況,適度開發(fā)校本課程、鄉(xiāng)土教材,進行教學資源的整合。在王家壩送教時,一位送教教師根據(jù)王家壩的實際,編了一組題目。(1)王家壩閘有13孔,平均每孔寬8米,請你計算王家壩的閘寬多少米?(2)王家壩閘每分鐘泄洪800立方米,讓學生算一算,一小時泄洪多少立方米?一天呢?這樣利用學生身邊的素材進行教學,既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也調動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逐步提高,同時還能增強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這樣將數(shù)學教學和生活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能夠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我們的課堂,呼吁教師對教材通透掌控和精細把控,對課程標準、教參進行認真學習和領會,對學生的學情要了解和把握,積極開發(fā)“有泥土味”“有鄉(xiāng)情味”的課程資源,從而使得送教活動有活力、有實效、受歡迎。
參考文獻:
[1]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fā)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2]茹榮芳.文化生態(tài)取向下農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現(xiàn)實訴求[J].中國教育學刊,2011(4).
[3]劉萬海.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內涵、問題與趨向[J].教育探索,2003(12).
[4]孫菊如,歐陽芬.有效教學的基本功[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安徽省教育信息技術項目課題“基于網絡教研促進城區(qū)小學薄弱學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AH2017081)。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