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
摘 ?要:本文基于小學科學課程內容,結合初中物理相關概念研究,對小學科學概念教學中的物理知識運用做出簡要分析。
關鍵詞:小學科學;初中物理;概念整合
概念是知識的基本單元,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物理概念作為物理學的基礎內容,其可以視為小學科學課程概念內容的拓展與延伸。而研究發(fā)現(xiàn),基于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初中物理概念是可以經過轉換后合理應用到小學科學課堂中的,也因此對于二者的關聯(lián)性和具體運用進行探索分析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一、初中物理概念引入小學科學教學的可行性
(一)教材中的科學概念
小學科學概念的提出多源于生活實例,即根據實際活動或具體模型來得出關于具體事物的概念,加之小學生階段性認知特點的原因,所以在概念的描述上也是十分口語化的,甚至會直接根據具體的事物名稱來進行定義。
(二)教材中的物理概念
初中階段的物理概念是基于前概念的,無論是生活經驗還是活動探究都源于小學科學概念知識,加上對科學探究的強調,可以說是對小學科學概念知識的進一步說明、深化和拓展。所以,初中階段的物理概念是較為專業(yè)的,但與此同時抽象化特征也比較突出,具有普遍意義。
(三)比較法分析
根據小學與初中階段的概念特點,通過比較來選擇定性與定量的方式進行分析說明,從定性分析中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科學概念中都含有具體事物的名稱,而物理概念的描述性和科學性則更強,是基于科學概念的拓展與延伸??茖W概念的基本形成過程主要以小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與感知活動為主,是直接獲得的形式,而物理概念則是基于科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的再探究,并且需要歸納總結來得到抽象化的普遍性描述。定量分析中,根據教材來測定二者的相似度,說明了科學概念用于掌握物理概念的可行性,使得教師對于科學概念的運用有了更加正確的認識和選擇。以滑動摩擦力和力臂兩個概念為例,初中物理滑動摩擦力的概念為:“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發(fā)生相對滑動時,在兩個物體接觸面之間會產生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小學科學的滑動摩擦力概念為:“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運動時,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發(fā)生摩擦,運動物體要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背踔形锢砹Ρ鄹拍顬椤皬闹c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小學科學概念為“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可以看出,科學概念的表述較為口語化,而物理概念則包含了許多專業(yè)術語,并且常見的抽象化語言是其顯著特征。但也不難發(fā)現(xiàn),小學科學概念與初中物理概念之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這也是需要去準確運用的部分,只有知道兩者的區(qū)別并合理把握二者的聯(lián)系,才能夠更好地運用于教學實踐當中。
二、教學設計
(一)分析教材
本文以“運動與摩擦力”一課為例,本課主要由實例以及探究活動來幫助學生明確概念本質與內涵,并得出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而初中階段的物理摩擦力相關內容中則是通過問題和圖片來進行導入的,安排了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實驗,同樣也是為了探究影響摩擦力的因素,二者均符合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這一目標和理念。從概念本身來看,摩擦力及其分類和利弊都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直接導入的事物,而小學科學課程與初中物理課程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也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合理。比如通過磁懸浮和氣墊船兩種生活中的交通工具來解釋摩擦力的利與弊,通過現(xiàn)代發(fā)達的科學技術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這同時也落實了培養(yǎng)學生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設計實踐中要明確力學內容的重要性,尤其是摩擦力和杠桿相關部分,既要達到新課程標準中的“了解”要求,也要使學生能夠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了解和解釋摩擦力。
(二)學情分析
摩擦力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的一個概念,但對于初次接觸物理概念的小學生來講,很容易將摩擦力和阻力兩個概念弄混,這也是為什么教材會安排區(qū)別滑動摩擦力與滾動摩擦力的內容。而教師在此基礎上則可以靈活運用初中階段的運動內容,來強調說明“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的運動”本質,通過類比的方式來讓學生對靜摩擦力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
(三)教學目標
通過生活體驗思考摩擦力產生的原因;通過實驗探究來了解改變摩擦力大小的方法;通過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利用與防止,來談談增大或減小摩擦力的方法;通過生活實例來總結摩擦力的產生條件;通過自主觀察與大膽質疑來嘗試總結靜摩擦力,并運用類比的方法來區(qū)別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
(四)教學過程
教師課上通過一段進城洗車的圖片來引導學生的思考,旨在引導學生多關注生活中的細節(jié),同時引出問題:“為什么很多城市都明確要求外來車輛在進城之前必須要清洗干凈?”帶著疑問來再次觀察“如果不用滑雪杖不斷支撐地面,滑雪運動員就會慢慢停下來”“從滑梯上滑下來之后,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離便會停下來”兩個現(xiàn)象,由此引出阻礙物體向前運動的力,進而組織學生展開對不同摩擦力影響因素的分析,從受力情況、速度、重量、受力面積以及粗糙程度進行詳細分析,在團隊合作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科學探究,使學生完整經歷提出猜想、做出假設并一同解決問題的過程。
綜上,如何將未來的概念知識引入到當前的教學當中,并發(fā)揮其有利價值是值得進行深入探索的,而在此基礎上需要教師具有一套完整的整合與教學思路,根據二者概念的相似度來決定是直接使用還是轉換后使用。
參考文獻:
[1]仇燦.從“前概念”到“科學概念”——小學科學概念教學探究[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8(11):75-78.
[2]姚亮.善于利用前概念構建科學高效課堂[J].小學教學參考,2018(24):85-86.
[3]段小霜.前概念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的意義與應用初探[J].祖國,2018(09):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