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買買買的時候,不一定就是一個不好的狀態(tài),但是如果過度買買買或總是買買買,那么我們就要思考一下我們買的到底是什么?
1.我買的是“我很聰明”。
我沒有錯過屬于我的利益,平時我要花100塊錢買100塊錢的東西,現(xiàn)在我只需要花60塊錢就能買100塊錢的東西,這讓我感覺自己沒有錯過屬于我的經(jīng)濟利益,說明我很聰明。
2.我買的是“我要跟其他人一樣”。
人們內(nèi)在都有一種害怕與他人有太多差異的感受。如果大家都在做著同樣的一件事,大家都處于一種相似的狀態(tài),而只有我跟別人有很大的差異,那這個時候,要么就說明我是天才,要不然就說明可能我出了什么問題。
無論是天才還是出了問題,人們通常不太愿意把自己擱在大眾主流群體之外,這會使人的內(nèi)心產(chǎn)生一些不安全感。所以當人們都在做某一件事情,我也跟大家是相同的,保持了一種與主流的一致性。
3.我買的是“我的歸屬感”。
這一點跟第二點有點像,但差別是我要跟大家保持一致性,那是屬于一種趨同性的心理需求,但是我害怕孤獨的感覺,那是一個讓自己孤零零的狀態(tài),所以我在行為上、穿著上、談吐上跟周圍的人都是一樣的,這個時候我內(nèi)心就會有一種歸屬感,而不是一種孤獨的狀態(tài)。
4.我買的是“我要跟別人有的聊”。
每一個人因為內(nèi)心都渴望跟他人建立關(guān)系,所以總會去找一些共同的話題,不管是“甄嬛傳”還是“陳情令”,不管是“雙11”還是被隔離,我們總是會用我們共同經(jīng)歷的事情來迅速拉近和陌生關(guān)系之間的距離,或者來維系已經(jīng)熟悉的一些情感關(guān)系。
5.我買的是“我的心安理得”。
平時我們對自己總是會有很多的自我要求和自我約束,所以有一些即便是自己喜歡的東西,但如果它不是必需品,我們也都不太允許自己輕易地購買。
但是這種促銷活動會讓我們有一種被允許的、不得不的、必要的合理購買理由,因為已經(jīng)這么便宜了,所以這樣的消費買的就是一種內(nèi)心的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