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餐飲及相關食品中病原菌活菌多重實時熒光PCR檢測方法的研究與開發(fā)

      2020-12-09 01:28:02柯振華
      生物技術進展 2020年6期
      關鍵詞:探針病原菌引物

      柯振華

      福建省產(chǎn)品質量檢驗研究院,國家加工食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福州), 福州 350000

      農(nóng)產(chǎn)品和食品安全是全球性問題,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主要問題,由病原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一直是全世界關注的重點食品安全問題[1-5]。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估計,全世界每年有數(shù)以億計的食源性疾病患者,其中70%是由各種病原菌污染的食品和飲用水引起的。全世界每年約有200萬兒童死于腹瀉,其中66%以上是由病原菌所致。據(jù)我國衛(wèi)生部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平均每年發(fā)生一萬多例食物中毒事件,由各種病原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比例占三成以上[6-11]。

      餐飲服務食品(簡稱餐飲食品)指通過即時制作加工、商業(yè)銷售和服務性勞動,向消費者提供的食品。與預包裝食品相比,預包裝食品一般加工過程自動化水平高,經(jīng)過食品生產(chǎn)許可認證,相對而言食品安全風險因素易于控制,而餐飲食品的加工制作過程多以手工作業(yè)為主,生產(chǎn)管理規(guī)范性低,在加工、儲運以及保藏環(huán)節(jié)易受病原菌污染,存在較高的食品安全風險[12-16]。

      餐飲食品及相關食品的安全管理主要涵蓋食品生產(chǎn)加工鏈條安全控制以及病原菌風險控制與快速檢測技術研究兩方面。針對食源性病原菌檢測,我國已經(jīng)制定了相關國家標準,但由于標準方法多是基于傳統(tǒng)的微生物學鑒定手段,檢測步驟包括病原菌分離、培養(yǎng)、鑒定等步驟,對于病原菌的檢測一般需要一周時間,無法滿足餐飲等食品的快速檢測需求,亦無法滿足食品安全事件中致病性病原菌的快速檢測需求,亟需開發(fā)更為快速靈敏的檢測技術。

      一般認為活細菌才具有致病性風險,而采用分子生物學手段進行病原菌檢測鑒定,死菌與活菌DNA均能檢出,所以能夠有效區(qū)分死亡病原菌與活菌的檢測方法才能使鑒定結果更具有說服力。國內外已有較多文獻報道利用DNA染料如PMA與EMA等進行活細胞鑒別[17-20],鑒別原理主要是利用染料鑒別細胞膜的完整性。DNA染料容易通過死亡細菌或膜損傷細菌的細胞膜,而活細菌因其具有完整細胞膜,可隔絕DNA染料。其中,疊氮丙啶(propidium monoazide, PMA)作為一種與核酸具有親和性的疊氮類核酸染料,應用較為廣泛。PMA結構中帶有疊氮基團,是一種對核酸具有高度親和力的光敏染料,自身是弱熒光的,但當其與核酸分子結合后熒光變強。PMA無法進入活細胞,因此只能選擇性的修飾細菌死亡后暴露出來的核酸分子。當PMA處理后的樣品暴露于強光下時,PMA所帶的光敏性疊氮基團轉化為高活性的氮賓自由基,并與結合位點附近的任意碳氫化合物反應形成穩(wěn)定的共價氮碳鍵,使得核酸分子被永久修飾,最終成功阻斷核酸分子的PCR擴增。同時,殘留在溶液中未與核酸分子進行交聯(lián)的PMA在強光照射的同時與水分子會發(fā)生反應生成無活性的羥胺,基本不影響活菌DNA的檢測。

      熒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通過熒光基團標記探針和熒光信號強度收集檢測,可實現(xiàn)PCR過程的實時監(jiān)測,并通過Ct值對目標DNA進行定性定量分析[21-25]。

      綜合考慮病原菌檢出率以及病原菌所帶來的危害與影響,本研究選取痢疾志賀氏菌、陰溝腸桿菌、產(chǎn)氣腸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胞桿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腸埃希氏菌O157∶H7與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9種病原菌,開發(fā)多重實時熒光PCR檢測方法,以期尋找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病原菌檢測的高靈敏度方法。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試劑

      1.1.1標準菌株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9種病原菌,分別是痢疾志賀氏菌(Shigelladysenteriae)、陰溝腸桿菌(Enterobactercloacae)、產(chǎn)氣腸桿菌(Enterobacteraerogenes)、沙門氏菌(Salmonella)、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蠟樣芽胞桿菌(Bacilluscereus)、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emolyticus)、大腸埃希氏菌O157∶H7(EscherichiacoliO157∶H7)、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monocytogenes)。

      1.1.2主要儀器 ABI 7500實時熒光定量PCR儀(美國Life Tech公司);臺式離心機(Eppendorf公司);IKA MS3 basic渦旋混合器、SterilGARDⅢ Advance生物安全柜(美國Baker公司);HVE50高壓滅菌鍋(日本Hirayama公司);移液器(Eppendorf 公司);Milli-Q超純水儀(MILLIPORE公司);SILVER拍擊式均質器(西班牙IUL公司);pH計(METTLER-TOLEDO 公司);生化培養(yǎng)箱(上海一恒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生物顯微鏡CX31(奧林巴斯有限公司);DNA濃縮儀(美國Thermofisher公司)。

      1.1.3試劑 試驗用培養(yǎng)基與試劑如腦心浸出液肉湯等購自北京陸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PCR預混液購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DNA提取試劑盒購自QIAGEN公司;DMSO購自Sigma公司;PMA (疊氮溴化丙錠)購自Biotium公司。

      PMA工作液:將PMA溶解于200 μL 20%的DMSO溶液,得到5 μg·μL-1儲備液,于-20 ℃避光保存。使用時,將PMA儲備液稀釋10倍;DNA提取液配方(1 L,pH 8.0):1 mol·L-1Tris-HCl 25.0 mL,5 mol·L-1NaCl 5.0 mL,0.5 mol·L-1EDTA 25.0 mL,20% SDS 25.0 mL,ddH2O定容到1.0 L。

      試驗所用引物、探針均委托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成。

      1.2 方法

      1.2.1通用型預增菌培養(yǎng)基的研制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9種致病菌,為了節(jié)約預增菌時間以及減少操作步驟帶來的污染風險,研究根據(jù)病原菌的不同菌株特性與生長條件摸索通用型預增菌培養(yǎng)基配方。為了提高目標菌的篩選能力,分別加入不同類型的常用培養(yǎng)基添加劑進行試驗,以篩選出目標菌區(qū)分度較好、可同時用于多種目標菌株的預增菌用培養(yǎng)基。

      將9種病原菌根據(jù)檢出率以及影響范圍分為兩組,第一組為沙門氏菌、蠟樣芽胞桿菌、大腸埃希氏菌O157:H7、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對第一組菌初步摸索了6種不同的預增菌培養(yǎng)基配方(表1),采用沙門氏菌、蠟樣芽胞桿菌等標準菌株加入的方式,在6種不同組合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病原菌,12 h后通過選擇性平板定量,繪制柱狀圖。

      表1 第一組病原菌6種不同組合培養(yǎng)基配方Table 1 Six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medium formulations for group 1 pathogenic bacteria (g·L-1)

      第二組為痢疾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陰溝腸桿菌、產(chǎn)氣腸桿菌。對第二組菌初步摸索了6種不同的預增菌培養(yǎng)基配方(表2),通過金黃色葡萄球菌、陰溝腸桿菌等標準菌株加入的方式,在6種不同組合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病原菌,12 h后通過選擇性平板定量,繪制柱狀圖。

      表2 第二組6種不同組合培養(yǎng)基配方Table 2 Six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medium formulations for group 2 pathogenic bacteria (g·L-1)

      1.2.2PMA處理濃度以及曝光時間的確定 研究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試驗菌株,設置不同濃度梯度的PMA濃度以及不同的曝光時間,探究病原菌處理的最佳PMA濃度與曝光時間。

      1.2.3細菌培養(yǎng)、熱滅活菌的制備以及PMA處理 用接種環(huán)分別挑取標準菌株瓷珠,分別在營養(yǎng)瓊脂平板表面劃線,于37 ℃培養(yǎng)24 h。從培養(yǎng)平板上挑取單菌落接種于通用型預增菌培養(yǎng)基,37 ℃震蕩培養(yǎng)12 h。用移液器小心吸取500 μL菌液沸水浴15 min后,37 ℃溫育30 min,之后用35.0 μg·mL-1PMA(優(yōu)化后濃度)處理,混合均勻后,于暗處孵育20 min,將離心管置于500 W鹵鎢燈下20 cm處曝光25 min(優(yōu)化后曝光時間),期間混勻數(shù)次,使樣品溶液曝光均勻。

      1.2.4菌液DNA提取 在DNA制備方法的選擇上,綜合考慮檢驗效率與提取時間,采用高溫裂解方法提取菌液DNA:完成預增菌后,用移液器移取1.0 mL菌液加入1.5 mL無菌離心管中,12 000 r·min-1離心5 min。吸棄上清,加入300 μL DNA提取裂解液,振蕩混勻后沸水浴5 min。冷卻至室溫,12 500 r·min-1離心5 min,小心移取上清液至無菌離心管中,即為本實驗所用目標菌DNA模板。

      將提取好的菌液DNA做好標記后置于冰箱中保存,利用7500實時熒光定量PCR系統(tǒng)進行檢測。

      1.2.5引物與探針的設計與合成 根據(jù)目標病原菌基因組保守序列設計特異性引物與探針,具體序列見表3。

      表3 引物和探針序列Table 3 Sequences of primers and probes

      1.2.6實時熒光PCR反應體系與反應參數(shù) 實時熒光PCR反應體系(30 μL):PCR預混液15 μL,上、下游引物各1 μL,探針0.5 μL,模板DNA溶液2.5 μL,ddH2O補足體積至30 μL。實時熒光PCR反應參數(shù):94 ℃ 5 min;94 ℃ 15 s,60 ℃ 1 min,40個循環(huán)。

      1.2.7多重實時熒光PCR反應體系的建立和優(yōu)化 多重實時熒光PCR反應是在單重實時熒光PCR的基礎上,對探針的發(fā)光和淬滅基團進行驗證和選擇,對反應體系進行確認和優(yōu)化,以實現(xiàn)通過一次擴增反應同時檢測多個靶標DNA,提高檢驗效率。

      多重實時熒光PCR反應成功的關鍵在于引物、探針的特異性以及所標記熒光基團的抗干擾性,既需要避免探針間發(fā)光基團與淬滅基團間的相互干擾,又要避免非特異性擴增,同時還要兼顧退火溫度等條件,使多個目標基因片段有相近的擴增效率。

      1.2.8PMA-qPCR檢測目標病原菌的靈敏度 將107CFU·mL-1的蠟樣芽胞桿菌等病原菌菌懸液逐級稀釋10倍,制備濃度分別為107、106、105、104、103、102、10 CFU·mL-1梯度的菌液,經(jīng)PMA處理,進行qPCR分析檢測。

      2 結果與分析

      2.1 通用型預增菌培養(yǎng)基研制

      在第一組病原菌預增菌培養(yǎng)基的研制上,我們選用腦心浸液肉湯(BHI)與蛋白胨為基礎培養(yǎng)基,腦心浸液肉湯與蛋白胨提供氮源、維生素和生長因子;在添加組分的選擇上,葡萄糖可為多種細菌提供能源,磷酸氫二鈉為緩沖劑;氯化鈉維持均衡的滲透壓也作為選擇劑,其濃度對菌株生長的影響較大,低濃度丙酮酸鈉對多株菌的生長影響不大。第一組菌的6種不同組合培養(yǎng)基配方增菌效果見圖1,可以看出,組合4培養(yǎng)基針對第一組病原菌預增菌效果較好,確定第一組病原菌的預增菌培養(yǎng)基配方為(1 L):腦心浸粉17.5 g,葡萄糖3.0 g,蛋白胨10.0 g,氯化鈉5.0 g,磷酸氫二鈉3.0 g,氯化鋰2.0 g,丙酮酸鈉2.0 g,甘氨酸3.0 g,甘露醇2.0 g。

      圖1 第一組6種不同組合培養(yǎng)基配方的增菌效果Fig.1 Effect of six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medium formulations for group 1

      將標準菌株稀釋到100 CFU·mL-1后,加入上述通用型預增菌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12 h后,稀釋涂布平板進行計數(shù)。其中,沙門氏菌菌落數(shù)達到1.0×108CFU·mL-1,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菌落數(shù)達到2.6×107CFU·mL-1,蠟樣芽胞桿菌菌落數(shù)達到3.1×107CFU·mL-1,大腸桿菌O157∶H7菌落數(shù)達到8.9×107CFU·mL-1,上述4種病原菌增殖后菌落數(shù)目均達到熒光PCR檢測要求(103CFU·mL-1)。

      在第二組病原菌預增菌培養(yǎng)基研制上,我們選用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為基礎培養(yǎng)基,提供氮源、維生素和生長因子,在添加組分的選擇上,乳糖可為多種細菌提供能源,氯化鈉用以維持均衡的滲透壓,磷酸二氫鉀為緩沖劑,疊氮鈉為選擇性抑菌劑。通過比較研究,6種不同組合培養(yǎng)基配方增菌效果見圖2,可以看出組合3的培養(yǎng)基對第三組病原菌的預增菌效果較好,最終確定第三組5種病原菌的通用型預增菌培養(yǎng)基配方為(1 L):牛肉膏蛋白胨15.0 g,乳糖5.0 g,磷酸二氫鉀3.5 g,甘露醇3.0 g,氯化鈉5.0 g,丙酮酸鈉3.0 g,甘氨酸:5.0 g,疊氮鈉:0.06 g。

      圖2 第二組6種不同組合培養(yǎng)基配方的增菌效果Fig.2 Effect of six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medium formulations for group 2

      將5株菌株稀釋到100 CFU·mL-1后,加入上數(shù)據(jù)預增菌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12 h后,稀釋涂布平板進行計數(shù)。其中,痢疾志賀氏菌菌落數(shù)達到1.5×107CFU·mL-1,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數(shù)達到7.3×107CFU·mL-1,副溶血性弧菌菌落數(shù)達到3.6×107CFU·mL-1,陰溝腸桿菌菌落數(shù)達到7.3×106CFU·mL-1,產(chǎn)氣腸桿菌菌落數(shù)達到5.8×107CFU·mL-1,上述5種病原菌增殖后的菌落數(shù)目均達到熒光PCR檢測要求(103CFU·mL-1)。

      2.2 最佳PMA濃度的優(yōu)化與PMA處理死菌的效果

      通過配置一系列濃度梯度的PMA(0、5、10、15、20、25、30、35、40、45、50 μg·mL-1)進行前處理,綜合評價不同PMA濃度對于死菌與活菌檢測的影響(圖3),對于死菌擴增而言,隨著PMA濃度的增大,死菌DNA qPCR擴增曲線的Ct值明顯升高,當PMA濃度超過35.0 μg·mL-1時,反應體系的Ct值幾乎不再發(fā)生變化。當PMA 濃度超過40.0 μg·mL-1時,與空白對照(不加PMA)相比,活菌DNA qPCR擴增曲線的Ct值增加,可能原因是高濃度PMA 影響了活菌DNA的qPCR擴增,綜上,本研究選用35.0 μg·mL-1PMA作為最佳處理濃度。

      圖3 不同濃度梯度的PMA對于DNA擴增的影響Fig.3 Effects of PMA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gradients on DNA amplification

      2.3 最佳曝光時間的優(yōu)化

      如圖4所示,在0~25 min時間范圍內,隨著光照時間的增加,qPCR擴增曲線的Ct值迅速升高,光照時間超過25 min后,反應體系的Ct值不再發(fā)生明顯變化,本研究選取25 min作為最佳曝光時間。

      圖4 不同曝光時間對于DNA擴增的影響Fig.4 Effects of different exposure times on DNA amplification

      2.4 PMA-qPCR檢測不同比例目標病原菌的線性曲線

      配制10~107CFU·mL-1濃度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病原菌菌懸液,在PMA濃度為35.0 μg·mL-1的條件下處理25 min,利用qPCR進行目標病原菌檢測。檢驗結果顯示(圖5),隨著目標病原菌含量的增加,擴增曲線Ct值明顯降低,在10~107CFU·mL-1病原菌菌液濃度范圍內,Ct值與菌液濃度呈現(xiàn)良好的線性關系,線性回歸方程為:y=-3.400 8x+41.537,R2= 0.976 8,方程中y代表DNA qPCR擴增的Ct值,x代表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液濃度的對數(shù)值。

      圖5 不同濃度梯度病原菌qPCR檢測結果的線性曲線Fig.5 Linear curve of qPCR detection resul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gradient pathogens

      2.5 病原菌單重實時熒光PCR試驗結果與方法特異性

      在非目標菌存在的情況下,針對目標菌檢驗的引物和探針只能在目標菌DNA中出現(xiàn)擴增曲線,而其他非目標菌中均未見擴增曲線(圖6)。

      圖6 9種病原菌的單重實時熒光PCR擴增圖Fig.6 Single real-time PCR assaies of nine pathogenic bacterias

      試驗結果顯示,本研究設計的引物與探針對目標病原菌的PCR擴增效果良好,特異性好,對于非目標菌株DNA如大腸埃希氏菌DNA未見擴增曲線,抗干擾能力較強。

      2.6 多重實時熒光PCR試驗結果

      本研究分別嘗試了不同引物、探針在多重實時熒光PCR反應的擴增效率,通過試驗比較,發(fā)現(xiàn)三重反應的效率最佳,通過優(yōu)化組合開展多種病原菌的實時熒光PCR反應,篩選出最佳的熒光報告基團與淬滅基團。

      優(yōu)化后的多重實時熒光PCR反應體系為(50 μL): PCR預混液25 μL,上、下游引物各1.5 μL,探針1.0 μL, DNA 3.0 μL, ddH2O補足體積至50 μL。實時熒光PCR儀器設定的反應程序為:94 ℃ 10 min;94 ℃ 15 s,59 ℃ 1 min,45個循環(huán)。

      研究將痢疾志賀氏菌、陰溝腸桿菌、產(chǎn)氣腸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蠟樣芽胞桿菌、大腸桿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這9種病原菌分為3組分別開展多重實時熒光PCR試驗,熒光信號未見干擾(圖7)。

      2.7 病原菌檢測低限

      將菌液濃度分別為1.3×107CFU·mL-1的沙門氏菌、3.6×107CFU·mL-1的金黃色葡萄球菌、1.5×107CFU·mL-1的蠟樣芽胞桿菌、2.7×107CFU·mL-1的副溶血性弧菌、5.1×107CFU·mL-1的大腸埃希氏菌O157:H7、2.9×107CFU·mL-1的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3.0×107CFU·mL-1痢疾志賀氏菌、6.3×107CFU·mL-1陰溝腸桿菌、2.9×107CFU·mL-1產(chǎn)氣腸桿菌分別進行10倍系列稀釋,探索方法檢測低限。

      如圖8所示,通過重復試驗與平行試驗確認,9種病原菌的方法檢測低限均可達到103CFU·mL-1。

      2.8 方法間比對試驗

      本研究在開發(fā)餐飲食品等食品快速檢測PMA-qPCR方法的同時,在標準菌株加入試驗以及樣品測試試驗時,同時應用國家標準GB 4789系列標準作為參照方法開展方法比對工作,檢驗結果表明,本研究方法檢驗結果與國家標準方法檢驗結果相吻合。

      3 討論

      本研究完成了痢疾志賀氏菌(Sh.dysenteriae)、陰溝腸桿菌(Enterobactercloacae)、產(chǎn)氣腸桿菌(Enterobacteraerogenes)、沙門氏菌(Salmonella)、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蠟樣芽胞桿菌(Bacilluscereus)、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emolyticus)、大腸埃希氏菌O157:H7 (EscherichiacoliO157∶H7)、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monocytogenes)等9種病原菌的快速檢測方法開發(fā)工作??紤]到PCR方法抗干擾能力強,在多種病原菌混合溶液中可有效檢測出目標菌,為了提升檢測效率與縮短檢測時間,本研究首先優(yōu)化了培養(yǎng)基配方,開發(fā)了適用于多種病原菌預增菌用通用型培養(yǎng)基。采用高溫裂解法提取樣本中病原菌DNA,采用PMA染料選擇性滅活死菌DNA,鑒別活菌,采用多重實時熒光PCR方法檢測目標病原菌特異性基因片段。

      引物和探針的設計與合成質量直接關系,PCR反應的靈敏度與特異性是實時熒光PCR反應靈敏度與檢測效率的關鍵。本研究在引物與探針的設計與合成方面,分別以9種目標病原菌的保守基因序列為靶基因序列,設計了引物與探針序列,為了完成多重檢測,在不同的探針上標記了不同的熒光標記基團。qPCR檢驗結果顯示,本文所設計的引物探針僅針對目標菌DNA有擴增曲線,特異性好,靈敏度較高,抗干擾能力強。進一步通過優(yōu)化引物探針濃度與退火溫度等反應體系條件,充分保證了qPCR方法重復性與穩(wěn)定性。

      a—沙門氏菌; b—金黃色葡萄球菌; c—副溶血性弧菌;d—蠟樣芽胞桿菌; e—大腸桿菌O157∶H7; f—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g—痢疾志賀氏菌; h—陰溝腸桿菌; i—產(chǎn)氣腸桿菌圖7 多重實時熒光PCR擴增圖Fig.7 Multiplex real-time PCR assay

      每張圖中曲線由上至下濃度依次為107、106、105、104、103、102、10 CFU·mL-1。圖8 不同濃度梯度病原菌的方法檢測低限Fig.8 qPCR detection limits of pathogenic bacterias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在檢驗周期方面,現(xiàn)行國家標準對于病原菌的檢驗一般需要4~7 d時間,確證時間則更長,無法滿足餐飲食品檢驗時效性需求,餐飲食品急需開發(fā)快速高通量的病原菌篩查檢測方法。應用本研究方法可在16 h內完成餐飲食品中9種病原菌的檢測,測定低限可低至103CFU·mL-1,可滿足食品特別是餐飲食品的快速檢測需求,適用于大規(guī)模樣品的高通量篩查檢測,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前景與現(xiàn)實意義。本研究研發(fā)的預增菌培養(yǎng)基以及多重實時熒光PCR快速檢測方法可進一步完善與優(yōu)化,開發(fā)出商業(yè)化通用型檢測試劑盒,具有較高的商業(yè)價值與應用前景。

      猜你喜歡
      探針病原菌引物
      DNA引物合成起始的分子基礎
      高中生物學PCR技術中“引物”相關問題歸類分析
      生物學通報(2022年1期)2022-11-22 08:12:18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離、鑒定及致病力研究
      SSR-based hybrid identification, genetic analyses and fingerprint development of hybridization progenies from sympodial bamboo (Bambusoideae, Poaceae)
      MALDI-TOF MS直接鑒定血培養(yǎng)陽性標本中的病原菌
      多通道Taqman-探針熒光定量PCR鑒定MRSA方法的建立
      BOPIM-dma作為BSA Site Ⅰ特異性探針的研究及其應用
      火炬松SSR-PCR反應體系的建立及引物篩選
      透射電子顯微鏡中的掃描探針裝置
      物理實驗(2015年9期)2015-02-28 17:36:47
      殼聚糖對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的體外抑制作用
      應用化工(2014年7期)2014-08-09 09:20:21
      桑植县| 湟源县| 界首市| 河东区| 大渡口区| 襄垣县| 十堰市| 白城市| 班玛县| 城口县| 抚远县| 吴川市| 菏泽市| 石楼县| 贺州市| 阿克陶县| 沧州市| 永嘉县| 松江区| 女性| 永昌县| 治县。| 綦江县| 赣榆县| 桂林市| 泽库县| 双流县| 临夏市| 岗巴县| 威远县| 翁源县| 揭阳市| 阳新县| 乌鲁木齐县| 固安县| 绿春县| 白玉县| 赤城县| 仙游县| 荆州市| 福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