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羽毛球后場高手位擊球姿勢都可分為正手擊球、反手擊球和頭頂擊球,其中,在后場反手區(qū)域用正拍面在頭頂上方擊球叫后場頭頂擊球技術。后場頭頂高遠球技術是將底線反手區(qū)域的球,用正拍面繞頭頂擊至對方底線的高弧線飛行的擊球技術。這項技術是羽毛球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職業(yè)資格培訓中教練們需要重點掌握的一項技術,了解更多有關技術的考核要求,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項技術。大家可在公眾號“羽毛球社體指導員職業(yè)鑒定培訓”上獲取具體內容。
下面,我們來分析后場頭頂高遠球技術(圖1至圖4)的常見問題。
判斷起動中的常見問題
后場頭頂高遠球技術在判斷起動時,運用后場頭頂后退步法向左后側區(qū)域的來球方向移動,同時持拍手臂以45度左右夾角屈肘舉于體側,左手自然上舉保持平衡,側身對網,重心在右腳上,呈擊球前的準備姿勢。擊球前的準備姿勢應為側身,如步法移動來不及,也可以采用仰面姿勢,用與后場正手擊球技術相同的引拍動作準備擊球。當球即將下落到適合擊高遠球的高度時,持拍手肘上抬,手臂外旋,充分后倒,以肩為軸做回環(huán)引拍動作,手腕充分伸展,非持拍手隨轉體動作伸向體側,協(xié)調持拍手發(fā)力,準備繞頭頂擊球。
常見錯誤
后場頭頂高遠球技術與后場正手高遠球技術在本質上都屬于正手技術,只是由于球的落點位置不同,需要擊球者在步法起動的蹬轉角度和擊球動作上略作調整。所以,二者在常見錯誤方面既有不同之處,也有共同之處。
1、頭頂步法錯誤
在后場頭頂高遠球技術的運用中,步法應采用相配合的頭頂后退步法。起動時,蹬轉的角度應根據(jù)來球落點位置來確定。如果錯將反手后場步法的起動運用于后場頭頂高遠球技術,則無法順利完成技術。
2、引拍不充分(圖5)
后場高手位擊球時,要求擊球者在準備姿勢中充分引拍,以獲得足夠的發(fā)力距離。目的是能夠通過引拍為后續(xù)的揮拍擊球做好鋪墊,使整個擊球過程形成鞭打動作,以達到充分發(fā)力擊球的目的。如果引拍動作不夠充分,勢必會造成后續(xù)擊球無法充分發(fā)力。
3、引拍動作過大(圖6)
為了獲取充分的發(fā)力動能,需要擊球者適當引拍,為擊球做準備。但過猶不及,如果引拍動作過大,同樣會造成發(fā)力距離過長、無法將發(fā)力集中于一點爆發(fā)出來的問題。因此,在運用羽毛球擊球技術時,應盡可能標準化完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
擊球動作中的常見問題
后場頭頂高遠球的擊球點在左肩的前上方,擊球時前臂帶動手腕,由伸腕到屈快速發(fā)力,以正拍面向前上方發(fā)力擊球,拍面與地面的仰角約為120度,在最高點將球向前上方擊出,使之高弧線飛行,落入對方場區(qū)端線附近。
常見錯誤
1、擊球時拍面仰角過大或過小
后場頭頂高遠球需要使球高弧線飛行,并且能夠落入對方后場端線附近。這不僅要求擊球時拍面有一定的仰角,還要求這個仰角不能過大。如果仰角過小,則無法使球的飛行在一個高弧線的軌跡上。與此同時,如果仰角過大,則會造成球的飛行弧線過高,而飛行距離不夠落入后場底線附近。因此,擊球時拍面的角度是保證擊球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2、擊球時上下肢不協(xié)調(圖7)
擊球時上下肢不協(xié)調是初學者在羽毛球技術運用時常見的錯誤之一,在運用后場頭頂高遠球技術時,應由上下肢配合進行由下自上、由內而外的協(xié)調發(fā)力。
3、擊球點錯誤(圖8至圖10)
擊球點的位置在羽毛球技術運用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合理的擊球點能夠使球充分獲得擊球動作的動能,靠前、靠后、偏低都無法達到最優(yōu)的擊球質量。
擊球后的動作
擊球后,持拍手隨擊球動作完成后的慣性向左前下方揮動,左手協(xié)助保持身體平衡,起跳腳觸地瞬間即向中心位置回動,同時持拍手由左向前下方迅速收回至體前,準備迎擊下一次來球。
避免常見錯誤的練習方法
1、揮拍練習
在學習后場頭頂高遠球技術的初期,揮拍練習是一種很好的練習方法。在揮拍過程中,體會上下肢的配合和對擊球點的位置進行固定。揮拍動作熟練順暢后,才有可能在有球練習中體現(xiàn)出來。后場頭頂高遠球的揮拍練習可以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將原地的后場頭頂高遠球揮拍和起跳的后場頭頂高遠球揮拍結合進行鞏固,可根據(jù)個人情況安排數(shù)量和組數(shù)。
2、多球后場頭頂高遠球練習(圖11)
請搭檔從對面場區(qū)連續(xù)發(fā)高遠球到后場反手區(qū)域底線附近,練習者從判斷起動開始,完整地進行后場頭頂高遠球技術的練習,既能夠接近實戰(zhàn),又易于固定動作。
【參考文獻】
1、《羽毛球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教材》,肖杰、劉萍萍著;
2、公眾號“羽毛球社體指導員職業(yè)鑒定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