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丹
(福建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1)
糖尿病是一組以血糖水平升高為特征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是我國主要的慢性非傳染流行性疾病之一[1]。 目前糖尿病的發(fā)病原因及發(fā)病機制均未完全明確,其主要發(fā)病機制是胰島B 細胞數量顯著減少,或胰島素調控葡萄糖代謝能力的下降伴隨胰島B 細胞功能缺陷,導致的胰島素分泌減少或相對減少[2]。 其臨床表現以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或肥胖為主,若糖尿病患者長期體內血糖濃度高于正常水平,則可引發(fā)多組織、器官損害,甚或功能衰竭。如不積極防治,其病死率會大大增高,同時極大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糖尿病在中醫(yī)學中屬于“消渴”“脾癉”范疇[2]。古代醫(yī)家多認為消渴的病因與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或先天稟賦不足有關,病性屬虛實夾雜之病,基本病機為正虛濁實,正虛以陰虛為主,濁實以痰、瘀為主,其中痰濕為階段性證候,血瘀貫穿始終。 糖尿病的發(fā)病病機以陰虛為本,陰虛則血澀,澀滯而為瘀;瘀血又易化熱傷陰。 陰虛內熱,陰虛則氣無所存,運血無力,津液滯行,煉津為痰。 糖尿病的發(fā)生多與高脂高糖飲食習慣密切相關,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水濕內生,聚而化痰,郁久而致生痰毒,痰毒停于機體,耗傷陰液,使津氣虧損,久之生瘀。 本虛濁實二者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huán),構成了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發(fā)展的病理基礎。 因此臨床上治療本病須以中醫(yī)基礎理論、象思維為指導,在分類分期基礎上,根據不同階段的核心病機進行臟腑論治、審因論治[3]。
《素問·五運行大論》云:“陰陽不相得則病”。 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人體受到外感六淫、癘氣、七情內傷、飲食失調及痰飲、瘀血等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 使得陰平陽秘的平衡和諧狀態(tài)被破壞,形成陰陽失調的病機變化。
糖尿病的中醫(yī)病名為消渴,最早記載于《內經》,稱之為“消渴”“熱中”“脾癉”等。 《靈樞·五邪》曰:“邪在脾胃,……陽氣有余,而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 ”劉完素在《三消論》中提及“況消渴者,本因飲食服餌失宜,腸胃干涸而氣液不得宣平;或耗亂精神,過違其度;或因大病,陰氣損而血液衰虛,陽氣悍而燥熱郁甚之所成也;……”將消渴之因歸咎于飲食失調、七情內傷等導致“燥熱太甚”。 “燥熱太甚,而三焦腸胃之腠理,怫郁結滯,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泄,浸潤于外,榮養(yǎng)百骸,故腸胃之外,燥熱太甚,雖復多飲于中,終不能浸潤于外,故渴不止?!毙砝碹杖煌ǎ翰坏檬枭?,導致三焦燥熱,腠理郁結,水液不能浸潤是消渴病的發(fā)病關鍵。 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提到:“三消證,古人以上消屬肺,中消屬胃,下消屬腎,……故有火游于肺而為上消者,有火游于胃而為中消者,是皆真陰不足,水虧于下之消證也。 ”由此可見,糖尿病的發(fā)病與“陰不足”,即陰虛密切相關[4]。 肺主宣發(fā)肅降,通調水道,脾主散精,脾氣將津液上輸于肺,肺將水液布散于全身,滋養(yǎng)臟腑。 肺燥陰虛則傷及津液,津液失于輸布,脾胃、腎精亦無法得以滋養(yǎng)。 中焦脾胃為水液升降輸布之樞紐,水液的上騰下達,均有賴于脾氣的樞轉,脾為胃行其津液。 中焦脾胃燥熱,上可消灼肺津,下可消耗腎精。 腎為水臟,腎陰為人體陰液之根本。 真陰不足則肺胃不得濡潤,陰不制陽,虛火內擾,致陰愈虛,發(fā)為消渴。 因此,陰虛是糖尿病的發(fā)病基礎和關鍵病機,疾病發(fā)展到后期,陰損及陽,可致陰陽兩虛。
糖尿病患者素體陰虛,陰液虧損,內生虛火,可造成燥熱偏勝,燥熱亦可加重陰虛的程度。 《素問·奇病論》曰:“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強調由于嗜食肥甘厚膩之品,飲食不節(jié),造成胃腸積熱,阻礙脾胃運化功能,進而導致消渴的發(fā)生。 而當今糖尿病的發(fā)生多與高脂、高糖飲食習慣密切相關,飲食不節(jié),或是過用溫燥壯陽之品,使得脾胃損傷,運化失職,積熱內蘊化燥,耗津爍陰,使得“陰不足”,從而加重糖尿病病機——陰虛。 情志失調亦是糖尿病發(fā)病的重病因,因長期過度精神刺激,肝失疏泄,導致肝氣郁結,郁而化火,故糖尿病患者常見口干多飲、身熱多汗、性急易怒、大便干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等一派燥熱之象。病程日久,內熱日久,消爍津液,從而加重“陰不足”,即加重糖尿病關鍵病機——陰虛。 總之,陰虛致燥熱,燥熱亦可加重陰虛,陰虛與燥熱相互影響,從而加重糖尿病的病情發(fā)展。
“濁”,最早見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 “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臟”,“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 脹”,以及“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均指出濁為水谷精微經臟腑運化代謝后產生的殘渣穢濁之物。 著名醫(yī)家祝諶予提出了“氣虛濁留”理論[5],亦有學者提出了由“脾不散精”到“由濁致毒”繼而“濁毒內蘊”的糖尿病病機觀[6]。 筆者認為濁實,即痰、瘀是糖尿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病理產物,亦是導致糖尿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2.1 痰 痰濕既是糖尿病的重要病理產物,也是重要的致病誘因。 《素問·太陰陽明論》曰:“五臟六腑皆受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中焦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斡旋之樞,且易受痰濕之邪阻遏。 糖尿病患者多見體重超重,甚至肥胖,其與脾失健運,內生痰濕密切相關。
糖尿病以陰虛為本。 陰虛內熱,陰虛則氣無所存,運血無力,津液滯行,煉津為痰。 張景岳曰:“消渴病,甘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變,酒色勞傷之過。 ”消渴患者飲食不節(jié),多嗜食肥甘厚味之品,無論是膏粱之變,還是酒色之過,均會傷及后天脾胃,脾不升清,胃不降濁,脾之運化失健,水谷精微不得布散,氣血虧虛,水濕運化不利,津液內滯,而成痰濕。 痰濕愈盛則脾之運化功能受損愈重,脾氣則愈虛,脾氣愈虛則痰濕更重,惡性循環(huán),互為因果,從而加快糖尿病發(fā)展演變進程。 此外,糖尿病患者因長期過度精神刺激,情志失調,肝木失于條達,木不疏土,運化不健,亦可致痰濕內生。
糖尿病患者常見神疲困倦、口干甜膩、脘腹脹滿、四肢乏力、大便不爽、舌苔厚膩等證候表現均可因痰濕內蘊所致。脾喜燥惡濕,濕邪困遏脾陽,脾失健運,無以化生氣血,內不可養(yǎng)五臟六腑,外無以養(yǎng)四肢百骸、皮毛筋肉,故消渴患者常見神疲困倦、四肢乏力;“脾胃二氣互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氣平調,則谷化而能食”,若脾之運化失職,可導致胃之受納不振,而胃氣失于和降,也可導致脾失健運,故消渴患者可見胃脘痞悶、脹滿不舒;濕邪郁阻大腸,令大腸傳導失司,見大便不爽;脾胃運化失職,濕熱內蘊,耗傷氣血津液,故見口干;濕熱之邪上蒸,故口中甜膩,舌苔厚膩。 痰濕郁積體內,可直接耗傷陰液,使津氣耗損虧虛;痰郁又可化火,火盛則更傷其陰,使得陰津虧虛更甚。 痰濕可阻滯經絡運行,使氣血津液無以布散,四肢、百骸及臟腑組織失于濡養(yǎng),進而導致糖尿病各種變證的發(fā)生,病程越長,消渴越甚,變證則越易發(fā)生。 因此中醫(yī)辨治消渴時,當抓住“痰濕”此致病因素,針對不同臨床表現,結合主證的偏重,審證求因,施以健脾化濕祛痰、清熱利濕等不同治法。
2.2 瘀 糖尿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是一個復雜多樣的病理過程,其中血瘀貫穿其全過程,糖尿病患者瘀毒的形成與氣血津液虛損等密切相關。 糖尿病患者素體陰虛為其本,陰虛則血澀,澀滯而為瘀;陰虛則生虛火內熱,易傷及津液;津血同源,互為資生,陰血津液耗傷,則血脈無以濡養(yǎng),血液凝滯,運行不暢成瘀。 陰虛則燥熱偏勝,其上焦燥熱可深入下焦血脈,耗傷血中津液,致血液黏稠亦易成瘀;同時,陰血虧虛則氣無所依附,故易致氣虛,氣虛鼓動血脈無力,血液瘀滯,停于脈絡,久之成瘀。 相反,瘀血又易化熱傷陰,耗傷津液,使得血液濃縮黏稠,血液運行不暢,從而導致陰虛血瘀并存。
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 《內經·靈樞五變》曰:“怒則氣逆,胸中蓄積,血氣逆流,寬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指出氣滯血瘀易于化熱,傷津耗陰,可致消渴。 糖尿病發(fā)展過程中,患者受精神刺激,情志失調,情緒抑郁,肝失疏泄,肝氣郁滯,血行不暢亦可致瘀。 濁實之痰濕亦可致瘀,痰濕蘊積于體內日久,亦可損耗陰液,血液黏稠而成瘀;痰濕內蘊日久,蘊而化熱,熱盛傷陰而致瘀。
在糖尿病后期,濁實之“瘀”象則表現更為明顯,可出現口干而不欲飲,雙目晦暗,肌膚甲錯,舌質紫黯甚者有瘀點、瘀斑,脈細澀等瘀血之象。 “久病入絡”,糖尿病日久,纏綿難愈,瘀自內生,脈損絡瘀益顯,耗氣傷陰,損陰傷陽,致臟腑虧損,陰陽氣血失調,諸虛漸重。 濁實又可加重糖尿病病情而出現或加重多種晚期合并癥或并發(fā)癥。 總之,糖尿病耗氣傷津易形成瘀,瘀又可致消渴病情進一步加深、加重而成消渴變證。
因此,在中醫(yī)辨治消渴時,應抓住血瘀貫穿其病變全過程,據其偏重,辨清陰虛、氣滯或痰濕郁久化熱成瘀,以滋陰活血、行氣祛瘀、清熱化瘀等不同治法,分而施之。
綜上,糖尿病為虛實夾雜之病,其病機為正虛濁實。 以陰虛為本,濁實為標,血瘀貫穿本病始終,痰濕階段性呈現,本虛濁實二者互為因果、惡性循環(huán)。 濁實不去,氣陰難補,故臨床遣方用藥應先修河道,而后加以疏通,使痰濕、瘀血等濁實排出體外,再施以滋陰益氣,使機體逐漸恢復正常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