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金海琴,何萍,于志芳
(嘉興市第二醫(yī)院,浙江 嘉興 314000)
起搏器植入術后,為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常應臥床2-3天并多飲水排尿,促進造影劑的排泄。但長期臥床及肢體制動易發(fā)生尿潴留[1]。本研究分析起搏器植入術后系統(tǒng)性護理對排尿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年5-12月行選擇性腋靜脈造影加永久性起搏器植入術的患者96例。納入標準:(1)初次接受起搏器植入術;(2)均采用雙極螺旋主動固定電極;(3)術前凝血酶原時間、血小板計數(shù)、肝腎功能正常者。排除標準:(1)同時合并其他影響排尿功能的疾病,如尿路感染患者;(2)意識障礙不能配合護理治療者。96例隨機分為系統(tǒng)性護理組50例與常規(guī)護理組4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1.2 護理方法 (1)常規(guī)護理組:采用內(nèi)科常規(guī)護理中“我說你聽”的模式,由責任護士發(fā)放健康宣教資料,術前講解起搏器植入相關知識,說明手術整個過程,指導床上排尿方法及排尿注意事項。(2)系統(tǒng)性護理組:①成立健康教育小組。由護士長總負責,1名本科室主治醫(yī)師,2名責任組長和4名責任護士(護師級別及以上)組成。②術前模擬宣教。責任護士術前1天發(fā)放健康宣教資料,并告訴患者及家屬便盆及尿壺的正確使用方法,消除患者對起搏器電極脫位的顧慮。將起搏器植入術過程及手術前后排尿方式及注意事項制作成視頻動畫供患者觀看,并講解床上排尿方法。③排尿訓練。術前1天指導患者平臥位休息,強調(diào)術后如發(fā)生尿潴留插導尿管的弊端,進行床上排尿排便訓練,注意保護患者隱私。術后初次訓練時責任護士在旁邊指導,此后引導患者在語音和視頻提示下自主排尿訓練,指導后評估患者是否完全掌握,提問式詢問患者,并請患者復述,確?;颊咄耆斫獠⒄莆招畔2]。④耳穴壓豆。在患者行起搏器植入術前1天進行耳穴壓豆,取腎、膀胱、三焦穴位,將王不留行籽黏貼予膠布上備用。用操作棒探敏感區(qū)域,在患者自述酸脹處留下記號。75%的酒精消毒耳廓,將王不留行籽膠布黏貼在所選穴位上,邊貼邊按壓。囑患者及家屬用食指和拇指按壓每個穴位,3-5分鐘/次,5次/d。按壓手法由輕到重[3]。⑤熱敷下腹部。如術后3小時未排尿,觸診見膀胱充盈,立即指導家屬進行膀胱毛巾熱敷。具體方法:患者平臥,腹部肌肉放松,雙下肢伸直,把熱毛巾放于盆骨前部,反復多次。⑥聲音模擬治療。如術后患者有尿意但無法自行排尿者可播放流水聲音引起排尿反射。⑦心理干預。提供患者所需的疾病相關信息,指導其放松情緒,講解臨床成功案例,放松患者心情;動員家屬關心體貼患者,給予患者心理、情緒上的支持;主動為患者做好相關生活護理,獲取患者的信任。兩組宣教后,如仍無法在床上進行排尿,應當盡早解除尿潴留,避免誘發(fā)迷走神經(jīng)反射[4],予導尿(單次導尿≤500mL)。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3 觀察指標 (1)排尿情況。記錄兩組術后首次排尿時間、排尿方式。術后首次排尿方式:術后6小時內(nèi)能自行排尿者為排尿順利;術后6小時不能自行排尿,需采用熱敷、聲音誘導等方法后才能自行排尿者為誘導排尿;術后6小時不能自行排尿,使用誘導方法后仍無法自行排尿,需導尿者為導尿排尿。(2)護理滿意度。出院前記錄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包括:醫(yī)生和護士的服務態(tài)度、操作技術、健康教育效果、術后護士巡視是否及時等10個項目,每個項目10分,滿分100分,總分85-100分為非常滿意,61-84分為比較滿意,≤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進行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 t檢驗。
2.1 排尿情況 系統(tǒng)護理組首次排尿時間較常規(guī)護理組更早,且排尿順利度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2。
表2 兩組術后首次排尿情況比較
2.2 護理滿意度 系統(tǒng)性護理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常規(guī)護理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起搏器植入術后平臥6小時,在保證術側肢體不過度外展上舉的前提下,12小時后下地活動有助于切口愈合[5]。但患者長期臥床,容易引發(fā)尿潴留,而留置導尿者約有20%~60%的尿路感染可能[6]。
臨床上傳統(tǒng)的口述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種 “我說你聽,我教你學”的方式,是單向灌輸式信息傳遞[7],患者及家屬只能接受,不易掌握,且健康教育技能及內(nèi)容單一,質(zhì)量不高[8]。系統(tǒng)性護理在常規(guī)的口述宣教基礎上通過視頻和動畫給予講解,患者及家屬能更直觀地明白起搏器植入整個過程,了解術前如何床上排尿及術后床上排尿的注意事項,消除首次安裝起搏器患者的恐懼[9]。耳穴分布在耳廓的表面,當內(nèi)臟與軀體發(fā)生病變時,在耳廓相應部位會出現(xiàn)敏感等改變,結合中醫(yī)學傳統(tǒng)方法,通過耳穴壓豆可改善患者局部癥狀,同時在治療過程中,護患雙方有機會進一步加深交流,消除了患者的緊張情緒。此外,聲音引導的方式及心理疏導等措施均有助于緩解焦慮狀態(tài)。腹部肌肉緊張也可導致臥位排尿不暢通。過熱敷可放松局部肌肉緊張,改善尿潴留。
本研究結果顯示,系統(tǒng)性護理組術后首次排尿時間更短,排尿順利者也較常規(guī)護理組更多,肯定了起搏器植入術后系統(tǒng)性護理對排尿功能的促進作用。此外,系統(tǒng)性護理組滿意度更高,與護理技能進一步提升,術后增加巡視病房的次數(shù)等護理措施的改進等有關,有效促進了護患關系。
系統(tǒng)性的護理利用了視頻宣教,結合熱敷、耳穴壓豆等護理治療,可有效預防永久性起搏器植入術術后發(fā)生尿潴留,增加了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