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姣姣 (江蘇南通市如東縣福亮小學)
這個學期,學校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歷史課本劇《新三顧茅廬》的創(chuàng)造性情境活動。對于師生來說,這是一次獨特的創(chuàng)造與多次再創(chuàng)造、實踐與靈感交替共鳴的生命教育體驗。
人物的塑造,要找到學生在經典人物身上親切的興趣點。如劉備,他不僅是課本上求賢若渴的領袖人物,他也會絮絮叨叨地同長輩般教育關羽、張飛而被調侃,他也有自己的夢想,有他的韌性與堅持。學生有著自己新奇的視角,對于劉備這樣一個相對平凡的英雄形象,會更有興趣去認識、接納,以及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筆者驚訝于學生對人物理解的深透,也感慨劉備讓學生與人物形象產生了“英雄相惜”的共鳴。
課本劇表演結束后,有大群的“關羽迷”“孔明迷”,作文中出現(xiàn)了“歷史人物評論”專欄。學生能從實踐活動中找到自己學習的偶像,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生發(fā)、釀造、內化的過程讓課本劇中的人物內化為孩子心中的精神力量。
實踐,加深了學生對劇本的理解,也衍生出豐富的、多層次和創(chuàng)造性的感悟,讓學生的靈感進行再一次的創(chuàng)造與升華。
1.劇本改編:貼近學生。為了讓情境敘事活動開展得更順利、有效,對《新三顧茅廬》的改編工作下了一番功夫。首先是故事背景的改編與簡化,將原有的故事改編成更適合表演的三幕劇。這也比較貼合學生對話劇表演“三一律”的初步理解。
2.選角熱潮:放開束縛。在劇本成形后,就需要選角色了,學生都想上臺表演。學生在實踐中嘗試劇本的改編,這是一種完全解開了平時寫作訓練束縛的實踐,脫離了生活素材的限制,脫離了條條框框的“作文經”,完全是一種模擬歷史情境中思維馳騁的解放。不得不說,這樣的創(chuàng)造性訓練,給學生帶來了創(chuàng)作欲、表演欲的滿足。
3.排演磨煉:深入創(chuàng)造。由于《新三顧茅廬》里面的每一個人物都是獨具個性,要想與劇中人物產生共鳴,成了小演員們最大的困難。于是學生又是讀三國故事,鉆研人物性格,又是琢磨臺詞,課后花大量的時間一起研究人物的每一個動作、語氣,甚至一個眼神。到后來,學生都能剖析出自己扮演的人物形象。
4.后期音效:想象共鳴。后期音效制作的過程也是匯集了創(chuàng)意與心血,由于主要是靠旁白和古箏、笛子、古琴等來展現(xiàn)諸葛亮隱居之地,還要添加各種蟲鳴、鳥啼、水聲、馬蹄聲、敲門等音效。這些音效是小演員們及“后援”一起研討出來的。雖然辛苦,但在實踐創(chuàng)作中,哪怕只是找到一個停頓點的共鳴,學生都覺得內心充盈著喜悅和滿足。
5.氛圍渲染:畫龍點睛。氛圍的渲染也匯聚了學生的智慧,讓劇本中的場景鮮活、有趣又寫實,很多巧妙的環(huán)節(jié)都是小演員們后來在排練過程中自己想出來的點子。正因為是學生自己的“金點子”,所以不僅讓學生對劇本產生深入的理解,還讓觀眾與演員產生默契與共鳴。
思索是富有個性的創(chuàng)造力的勃發(fā),也是挖掘深度思想性的生根發(fā)芽,還是我們創(chuàng)造更多幸福、更大完整教育生活的核心力量。
1.情境取材:輝映思索。選擇歷史課本劇,是想讓學生初步地在與“個人的存在”思考中發(fā)生關系,讓他們知道,我存在一個廣袤的、來來往往的序列之中,我有祖先,也會有子孫,有什么傳遞到我手上,也有什么會理所當然地由我流傳下去。每個不朽的傳說,都有可能輝映在我身上。簡言之,這是一個深刻的創(chuàng)造性題材。
2.成長體驗:個性人生。在學生活力四射的熱情中,在他們認真而堅毅的眼神中,細微到一個動作、一個語調都要排演幾十遍,在這樣活潑的年齡我們感受到成人般的專注與耐力。筆者想他們一定也能在這小小的歷史劇打開的窗口中,找到與自己心靈相同的地方。
課本劇表演活動,就好像一個通向歷史長河的出口,讓學生浸泡在自由、創(chuàng)造、充實的氛圍里。這樣的浸泡,讓他們不孤獨;讓他們?yōu)樽约猴柡M奈磥眚湴?;也讓他們對自己的存在滿懷謙卑。他們也許留戀歷史人物帶給他們的新鮮,也許留戀表演帶來的成就與滿足,也許留戀鉆研排演帶來的充實與成長。希望這些許“共鳴”點亮的光芒能照亮學生生命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