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慧 何育萍
校本教研是指學校以學科組、年級組為單位,圍繞 “老師怎樣教、學生如何學” 為中心內容,開展業(yè)務性的研究活動。長期以來,校本教研在學校管理中發(fā)揮推動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作用,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逐漸地顯現(xiàn)出諸多問題。
教研形式主義。雖然有教研計劃、有教研時間,但沒有把教研與教學質量聯(lián)系起來,導致教研活動有數(shù)量而無效果。
教研主體不明。教研活動是在教研組長的組織下開展,組長多以布置、安排為主,組員多以聽、記、落實為主,若有教學主管領導參與,領導更加成為 “研” 的主角。上述現(xiàn)象導致教師游離于教研之外,缺乏主動性,使教研因主體錯位而無效。
教研的隨意性。教研之前沒有準備,而在教研過程中,想到哪兒、說到哪兒,對問題及表象說得多,對問題背后的原因分析得不透徹、不明朗。即使有的教研有專題,亦沒能結合學科的特色研究與改革,形成教研體系。
教研范疇窄化。目前教研多以“課如何教” “考試怎么考” “教學進度如何落實” 為內容,教研范疇的窄化不利于 “以教研促課堂教學改革、教師專業(yè)成長、學科特色形成” 等教研職能的發(fā)揮。
教研方式單一。以聽評說課、機械的學習、常規(guī)的講座為主的教研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教師的需求,解決不了教師在教學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從而不能為教師的成長提供有效幫助。
針對上述現(xiàn)實的問題,在喚醒學校內省式改進的理念指導下,學校開始探索內省式校本教研改進,并且取得很好的成效。
內省式校本教研是學校以 “教研助力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為目標,發(fā)揮教師的主體作用,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改進行動、反思總結,以及再發(fā)現(xiàn)問題、再行動的自我診斷、自我改進,不斷地調整和豐富教研的實施路徑與研究方式,從而促使校本教研獲取有效的開展。
一是以內省問題定教研主題,還教師教研主體。內省式校本教研突顯 “教研的主體是教師”。教師對比學科課程標準,反思內省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設定教研主題,并且將研究主題具體化,完成個人的自主研究,比如,可以搜集與研究主題相關的資料,明確自我觀點,提出自己的困惑,形成發(fā)言提綱。四年級語文組在 “基于文言文體意識下組塊教學的研究” 教研時,以 “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25 課 《王戎不取道旁李》” 為研究內容。在組內教研之前,教研組中的每一位教師都先進行自主研究,搜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比如,梳理三至六年級統(tǒng)編教材上出現(xiàn)的文言文,并且厘清各冊、各篇的具體要求,搜集名家講授文言文的相關課例和撰寫的相關文章,搜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資料,比如,王戎、竹林七賢、道旁苦李、《世說新語》等。在上述基礎上,教師結合自己的思考、關注的點,提出諸多有價值的觀點,比如,文言文要突出文體特點,在朗讀中品悟語言;要站在學生角度設計學習活動;要關注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要思考文言文中的讀與寫等。這樣,組內教研之前,每一位教師都有備而來,由此教研時就有不同思想碰撞——這種有 “我” 的教研,才是真教研。教研的主人是教師,各學科教學主管的角色由此發(fā)生悄悄的變化,即由過去沖鋒陷陣到現(xiàn)在出謀劃策。開學初,與年組教師共同制定教研計劃;過程中,參與和引領年組教研活動;學期末,幫助年組總結提煉教成果。通過上述路徑,促使教師都成為教研的參與者、引導者、幫助者、診斷者,由此助力教師教研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二是以主題程序教研,還教研程序正義。突顯教研的主體是教師之后,為了保證教研的嚴肅、認真,學校摸索形成 “定主題,明分工—前置性教研—現(xiàn)場教研—反思梳理” 等為關鍵環(huán)節(jié)的主題式、程序化教研模式流程,從而以制度保障校本教研的有序推進。在前置性教研過程中,將研究主題具體化,完成個人的自主研究;在現(xiàn)場教研環(huán)節(jié),遵循 “四大” 原則:尊重與包容、交流與溝通、自主與共享、合作與共進。過程中做到人人有觀點、觀點有依據(jù);討論時,要聽得進、想得明、說得清;每次教研活動要結合主題、達成共識,由此為開展教學服務,同時允許存在個別問題。在 “反思梳理” 環(huán)節(jié),進行自我反思,并且結合問題,明確下次教研的主題,促使教研活動循序漸進開展、學科教研在主題牽引下逐步深入,由此促進學科教學,指導課堂教學改革,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從而實現(xiàn)以學科組為單位 “學習共同體” 的構建。比如,學校語文教研以主題推進主題式、程序化教研過程: 拓展學科學習內容,開展小組互助學習—單元整體教學基本課型與流程的研究—探尋語文學科教學本質,構建學生自主與教師指導相統(tǒng)一的課堂—基于不同文體的單元整體教學研究—拓展學習內容、豐富學習方式,培育學以致用、培養(yǎng)言語智能,由此實現(xiàn)以主題統(tǒng)整教研內容,即每學期學校都會結合教育教學工作的發(fā)展方向與目標,以大專題的方式明確學期、全學科教研的大主題,各教研組依據(jù)自己亟待解決的問題或自己學科的特色與需求,在學校大主題下細化自己的小主題,以主題帶動一學期教研;程序化讓教研有法可依,即明確教研的基本流程,并且提示各環(huán)節(jié)的基本實施方式與方法,從而讓教研中的主體——教師,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程序化是在教研方式上的規(guī)范、引領,而非簡單機構的固化、模式,是以程序、流程方式幫助教師形成科學和有序的研究思路,助力教研的有效開展。
三是以一周一課教研,還教研“全” 參與。主題式、程序化教研有效地推進年組、學科組教研,讓教師對教研有認同感、真需求,由此引領教師走向專業(yè)研究的道路。學校進一步提出一周一課教研,即每周、每學科組都要開展年組教研活動,立足課堂、以課為主。每學期初,學校將全校各年組統(tǒng)整、劃分為N 個教研組,每周安排兩課時年組聽課、評課活動。一周一課教研實現(xiàn)全學科、全員教研,立足課堂主題推進,深化學科改革,并且實現(xiàn) “四固定”:時間、地點、內容、人員固定,明確 “四主”: 有主題、有主持人、有主講人、有主評人。一周一課教研在 “每一位都重要” 基礎上,充分發(fā)揮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強化團隊建設,提升教師專業(yè)能力,由此提高教學效率、服務師生發(fā)展。
四是以專題立體教研,還教師教研能力。在內省式校本教研中,教師及其團隊要有內省的意識與能力。在新冠疫情下,學生停課不停學,因此需要在改變教與學方式的同時,亦需要改變教研方式。居家、隔空、延時等諸多改變,讓我們有困惑、彷徨,甚至不知所措。應對改變,根本在于要跳出原有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直面疫情、變危為機,由此促使教師探索 “互聯(lián)網+” 環(huán)境下學校教研的新路徑。教師依據(jù)特殊環(huán)境需求,面對困難以及亟待解決的問題,共同制定18 個小課題,內容指向教與學方式、心理健康、學科實踐活動、閱讀、研究性學習、居家鍛煉方式等,涉及語文、數(shù)學、英語、美術、心理、體育、衛(wèi)生等多個學科。在推進內省式校本教研工作中,學校打破以年級、學科為組織教研活動的基本形式,探索跨年級、跨學科、骨干引領、任務導向等多個維度、立體式構建豐富的學校教研方式,由此不斷提升教師的內省教研能力。
五是以成果導向教研,還教師成長動力。進一步提出 “以成果為導向的教研”;引領教師用文字記錄實踐,借助文字力量,讓實踐更科學、更有條理、更深入,同時讓教師利用信息化手段,將自己的課、講座等固定,既是專業(yè)成長的歷練,亦是豐富學校教育教學資源,更是對團隊建設與發(fā)展的貢獻。首先,個人做到 “四個一”:每位教師都是教研的主體,倡導教師每學期做到在年組以上范圍以上,聚焦一個主題、一個內容,上一節(jié)課、說一節(jié)課、撰寫一篇文章、做一個微講座——以上述的方式,不斷地累加自己的研究,形成自研成果,同時在做、寫、講的過程中,不斷地歷練和成就教師。其次,團隊完成 “主題+” 教研成果,即一個學期,以學科年級組、課題組、項目組等為基本單位,圍繞一個主題,從 “常規(guī)與習慣”“方法與能力” “專項與特色” 等方面,在學期初明確研究內容,形成初步成果計劃書,責任到人,邊研究、邊總結,提煉和形成研究,形成文字成果,同時積累其他形式的成果,由此發(fā)揮研究成果的更大作用,形成學校資源庫,從而更好服務師生發(fā)展。再次,豐富研究成果的呈現(xiàn)形式,完善學校資源庫。從成果形式上來講,可以是文本類,比如,教學設計、說課稿、教育教學案例、敘事、論文、研究成果報告、研究歷程等;可以是視頻類,比如錄像課、錄像說課、微講座等,可以是錄屏類的微課;比如知識點的講授、話題的研討等,可以是素材類;比如朗讀課文的錄音、習作的范文、指導書寫的小視頻等。從組織角度上來講,可以是基于組內教研的成果集結,亦可以是基于課題研究的專項式成果集結,還可以是教師個人的特色成果集結。教研成果的形成能夠有效引領教師,主動、積極、科學、持之以恒地開展研究,同時不斷地完善學校教育教學資源庫,從而服務于師生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