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寰寅
【摘 ? ?要】深度學習方式不是簡單的知識記憶,而是對內容整體的認知,需要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批判地將新知識和學習方法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聯(lián)系已掌握的知識并遷移到新情境中。本文嘗試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采取一定的教學策略,促使兒童的深度學習真正發(fā)生。
【關鍵詞】小學科學;深度學習;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0)33-0081-02
目前,學生的主要學習途徑還是基于課堂,因此,探究深度學習方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有助于學生批判地學習新思想和事實,以便更好地解決問題、培養(yǎng)高階思維。
一、深度學習的特點
(一)注重知識遷移
深度學習的教學目標就是著重鍛煉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知識內化遷移能力是一種學習思考能力,居于認知水平與能力的較高層次之上,具體到課堂學習中,表現(xiàn)為學生首先要對知識有一個完整的理解,進而通過批判思考、質疑關鍵問題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的學習方式,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連接習得的各類知識,實現(xiàn)整體構建,并最終幫助學生提高在不同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參與積極性高
深度學習的另一特點是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積極性高漲。不僅是學生個體的行為參與到師生互動中來,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思維和情感也都融入整個課堂學習過程中,如此一來,更易調動學生深層次思維的跟進,表現(xiàn)為外在行為的積極投入,從而獲得更加深刻的情感體驗。
(三)重視整合構建
在深度學習中對知識的整合和系統(tǒng)構建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新內容時,應該逐步改變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學會理解知識背后的深刻含義和前后邏輯,并學會用質疑、辨析的思維去深入思考新內容。學生只有搞清楚并深刻理解了知識點,并提出自己對其中一方面或者整體的獨特見解,才能夠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對知識體系進行整合建構。
二、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策略
(一)創(chuàng)設必要的聯(lián)結
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聯(lián)結“對”與“錯”,造成學生的認知沖突,挑戰(zhàn)學生的認知角度,形成新的認識方法。例如,一年級上冊《水是什么樣的》一課中有這樣一個活動:把同樣多的水倒入不同的瓶子里。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有點困難,教師提出問題:如果把同樣多的水倒入這幾個瓶子,水的形狀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學生的想法有很多,這時,教師出示幾種不同形狀的瓶子,讓學生說說瓶子有什么不同。將染成紅色的水依次倒入瓶子中,組織學生觀察并畫圖,說出水此時的形狀,和之前的想法進行對比,造成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形成水沒有固定的形狀這個概念。
(二)外顯學習中的思維
深度學習強調以高階思維發(fā)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標,那么在學習活動中,不斷實踐、討論、質疑和反思,分析、解決各種復雜和陌生的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讓學生學習過程中內隱的思維顯性化,是每一位教師需要做的。在學習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明亮與黑暗》這一課時,探究手電筒放置的遠近與光斑的關系時,有學生實驗單上光斑的顏色有淺有深,與其他學生的實驗單不一樣,這是課堂上的生成點,教師進行追問:為什么這么畫?用意是什么?這時候學生將自己思考的過程放大,促使其他學生對手電筒放置的遠近與光斑的關系有更好的理解,生成別樣的精彩。
(三)結構化學習材料
學習材料是教師組織教學過程、學生解決科學問題的基本載體。因此,教師要依據(jù)教學重難點恰當?shù)剡x擇材料的種類、確定組合以及次序,將主材料輔材料有機結合,提高探究活動的深度,在材料的隱藏和呈現(xiàn)中,把握實驗探究的梯度。如在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分類》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將教材中呈現(xiàn)的學習材料重組,由奇怪的海洋生物入手,創(chuàng)設送奇怪的海洋生物回家的情境,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交流很快就能得出分類的概念: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組合在一起,然后再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物進行分類,鞏固前面習得的概念。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奇怪的海洋生物雖然是虛擬的,但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感興趣。
(四)可視化實驗過程
實驗是科學課的主旋律,做好實驗的文章有助于深度學習。教師要能夠主動地將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可視化,建構科學概念。在數(shù)據(jù)的呈現(xiàn)上要“化零為整”,既要符合學生的年段特征,又要能實現(xiàn)概念的內化和建構。比如,學習蘇教版《吸熱和散熱》這一課時,研究不同物質的吸熱和散熱性能時,常規(guī)操作就是記錄加熱時和散熱時每一分鐘的溫度。雖然將數(shù)據(jù)放在一起進行,但學生還需要對數(shù)據(jù)進行再處理,不利于得出結論。如果分別建立兩條“跑道”,學生將數(shù)據(jù)貼在“跑道”的相應位置,這樣非常直觀,也有利于有聯(lián)系地觀察和比較數(shù)據(jù),實現(xiàn)概念的建構。
三、結語
在日常教學中不能總局限于科學知識上,科學教師應借助每一堂課,努力把學生引向深度學習,關注對知識的批判性理解、高階思維的發(fā)展、情感的參與度以及知識的構建整合與遷移運用,使學生科學核心素養(yǎng)得以涵養(yǎng),期待我們的科學課能真正適應學生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注: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課題“‘主題科學促進小學生科學深度學習的教學樣態(tài)研究(項目編號:D/2020/02/98)”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李飛.例談小學科學課堂深度學習的實施策略[J].廣西教育,2019(12).
(責編 ?吳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