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當涂民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調查研究*

      2020-12-22 13:45:37田雅麗
      關鍵詞:當涂藝術館民歌

      田雅麗,潘 虹

      (安徽大學 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當涂民歌是流傳于皖江兩岸的民間歌曲,新石器時代就伴隨著人類的勞作而產生。春秋時期,當涂境域屬吳國,戰(zhàn)國時,當涂先屬越,后屬楚,因此,當涂有“吳頭楚尾”之稱,當涂民歌也有了最早的名稱:“吳吟”“吳歈”或“吳歌”。六朝時期,以都城建康(今南京)為中心、涵蓋整個長江下游地區(qū)的吳聲歌曲風靡一時,有文字記載的吳聲歌曲中的白纻歌出自于當涂。唐代詩人李白、王安石等人的詩作中可見白纻歌詞的優(yōu)美、六朝時期的興盛繁榮,以及對后世影響之大。北宋詞人李之儀被貶于當涂二十多年,在姑溪河畔創(chuàng)作了《田夫踏歌》24 首,并創(chuàng)作了極具當涂民歌韻味的千古佳詞《卜算子》。清代道光年間由當涂人黃鉞以當地風俗民情為主要內容的五十多首《于湖竹枝詞》代表了當時當涂民歌的最高藝術水平。

      新中國成立后,當涂縣文化館就迅速地進行了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民歌搜集、整理工作。1954年底,當涂民歌《打麥歌》參加全國首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獲優(yōu)秀節(jié)目獎,并灌制成唱片發(fā)行全國。隨后,越來越多的當涂民歌走向全國,成就了當涂“民歌之海”的美譽。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傳統(tǒng)文化遭受到越來越強烈的沖擊,依靠口傳心授的當涂民歌同其他傳統(tǒng)文化一樣正在消失。2006年當涂民歌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名錄。

      一、當涂民歌保護與傳承現(xiàn)狀

      (一)政府部門的保護與傳承

      “政府層面理應成為保護傳承非遺主體中的主體。政府應通過其政策導向、精神引領、資金支持、鼓勵示范等具體方式自上而下地發(fā)揮其他主體層面所無法替代的作用?!盵1]。2006年,當涂民歌剛剛獲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就于當年7月組織縣文化館對全縣城鄉(xiāng)進行了第四次民歌普查。2008年,又進行了第五次普查工作。同年,聯(lián)合安徽衛(wèi)視“第一時間”欄目攝制《走進當涂,當涂民歌》專題片,介紹推廣當涂民歌。2010年 8月,當涂縣文化體育局編輯的《當涂民歌》正式出版發(fā)行,錄入歌曲225首。近年來,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加大了保護與傳承力度,如承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暨當涂民歌展演大型演出活動;主辦“當涂民歌研討會”;選拔優(yōu)秀的民間民歌傳承人進入縣文化館,專門從事民歌保護與傳承工作,并給予經濟基本保障;為國家級民歌傳承人建立個人工作室;扶持民營教育企業(yè)開辦民歌藝術館,并在政策上和場館建設方面給予支持與幫扶;在全縣范圍內大力推廣、實施學校民歌傳承課程,推薦傳承人擔任兼職教師;舉辦各種大型民歌展演活動等。這些工作對當涂民歌保護與傳承起到了重要的主導與推動作用。

      (二)社會團體的保護與傳承

      民間團體學會是民間自發(fā)組織的傳承保護機構。隨著國際文化多元化的逐步推進和我國政府對非遺保護工作的日益重視,民眾的民族文化認同度和民族文化自信心也越來越高。在當涂,民間組織在民歌傳承保護的工作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影響力越來越大。陶小妹民歌表演隊、姑熟社區(qū)民歌合唱團、老年大學民歌合唱隊、當涂青年民歌隊等,通過參加各種民俗節(jié)日活動、各類文化展演賽事、社會公益活動等方式,積極推廣、傳播當涂民歌,在加快傳承發(fā)展速度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安徽省民歌研究會、安徽大學藝術學院民歌研究中心等科研團隊對當涂民歌所進行的田野深度調查、學術理論研究,為當涂民歌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

      (三)個人的保護與傳承

      在非遺保護語境中,一些具有過人才智、靈性并貯存、掌握、承載文化傳統(tǒng)的個人被稱作民間文化的活寶庫、傳承人,是非遺保護和研究的重點。傳承人不僅是活態(tài)載體,也是主觀能動的行動者,代表著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傳統(tǒng),在非物質文化傳承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目前,當涂民歌已有國家級傳承人一名(陶小妹),省級傳承人四名(王愛玉、陳月蘭、夏貴常、張善保),市級傳承人兩名(張紅燕、李有榮)。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當地民間歌手,經常走村串戶,深入田間地頭,自發(fā)地對當涂民歌進行搜集、記錄、整理,在學唱的同時,還廣泛深入學校、社區(qū)、文化站等地傳承授課,并在各類舞臺上唱響當涂民歌,對外傳播宣傳,提升當涂民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當涂民歌國家級傳承人陶小妹,自幼便深受當涂民歌熏陶和家族民歌傳唱影響,時常深入田邊、地頭,在勞作中學唱民歌。18歲時,參加當涂縣首屆農民民歌調演,被城關鎮(zhèn)文化站站長潘成志老師發(fā)現(xiàn),開始系統(tǒng)學唱當涂民歌,隨后頻繁登臺演唱,多次參加安徽省及全國大型演出和比賽,并獲佳績。2017年演唱的當涂民歌在中央廣播電臺的“難忘中國之聲——非遺傳承”節(jié)目上播出。同年登上中央電視臺CCTV3“群英會”。

      二、當涂民歌藝術館對民歌的保護與傳承

      當涂縣民歌藝術館(以下簡稱“藝術館”)由當涂民歌市級傳承人張紅燕牽頭創(chuàng)建,于2017年12月正式掛牌成立,是集美術、舞蹈、音樂等藝術培訓為一體的民營機構。館舍座落于當涂縣城內的千年護城河畔,面積1 000平方米,內有民歌展示廳、民歌傳習室、舞蹈排練廳、多功能廳、民樂教室和辦公室等功能場所。藝術館是在當地行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創(chuàng)立的,除了開辦少兒藝術培訓班以外,還義務承擔著當涂民歌的保護與傳承工作。藝術館協(xié)助行政部門搜集、整理當涂民歌檔案、書籍、影像資料,組織開展當涂民歌的理論和學術研討活動,開展對外傳統(tǒng)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成為傳承當涂民歌的重要場所。

      (一)日常民歌教學

      1.民歌師資力量

      民歌傳承人是館內民歌教學的主力軍。館內目前擁有省級傳承人王愛玉、陳月蘭、張善保和市級傳承人張紅燕、李有榮等5位老師。他們通過公益民歌課程的教學,將自己所習得的民歌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員,讓原汁原味的民歌口口相傳,代代流傳。

      王愛玉,當涂民歌省級傳承人,自幼接觸民歌,20世紀50年代開始收集并演唱當涂民歌,1959年進入縣文工團,1980年調入縣文化館開始民歌傳承工作。長期在社區(qū)、老年大學等開展民歌教學,為當涂縣培養(yǎng)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民歌手。

      陳月蘭,當涂民歌省級傳承人,自幼跟著父親學習當涂民歌。2008年獲第二屆當涂民歌大賽一等獎,被稱為“田野里飛出的百靈鳥”。多次受邀在全國各高校進行當涂民歌講演。

      張善保,自幼跟隨務農的長輩學唱民歌,2006年參加當涂民歌大賽后被安排在縣文化館工作,多次參加全國農民歌會和非遺展示活動,2011年被評為當涂民歌省級傳承人。

      張紅燕,當涂民歌市級傳承人。2010年出訪奧地利,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和聯(lián)合國總部演唱當涂民歌。2011受文化部藝術服務中心邀請出訪美國。2013年,在保利大劇院成功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

      李有榮,當涂民歌市級傳承人,當涂縣民歌發(fā)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多次出席大型演出活動,傳唱當涂民歌。

      上述指標體系的優(yōu)點是較全面地反映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刻畫較為細致;缺點是數據不易獲得,不能顯著體現(xiàn)不同學生的綜合素質之間的差異。

      2.民歌課程安排

      藝術館現(xiàn)有教學涉及美術、音樂、舞蹈等多個領域,包括聲樂、鋼琴、古箏、竹笛、國畫、書法、舞蹈、主持等十多門課程,其中,民歌、國畫等傳統(tǒng)文化課程完全是公益性的,不收取費用。民歌教學共有四個課程班,分別是館內兩個成人班、一個少兒班和大青山研學基地一個成人班。其中館內成人班固定每周四、周五下午各兩節(jié)課,少兒班固定每周六下午兩節(jié)課,大青山研學基地成人班暫不固定。大青山研學基地是當涂民歌藝術館延伸出來的當涂民歌文化基地,以當涂民歌為主要研學內容,另外加入剪紙、書法等傳統(tǒng)文化的研學。

      藝術館的民歌課程教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教學方法靈活,學員們在這里不僅僅是學會唱幾首民歌,更是通過學習愛上自己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文化。筆者在實地調研中觀摩了幾節(jié)成人班的民歌教學。在館內,王愛玉指導學員排練民歌《熟透的莊稼一片黃》和《舂米號子》。前者由一人領唱,眾人合唱,用舞蹈動作描繪勞動場景。后者是由做舂米動作的四人領唱,眾人在后面合唱。李有榮與張善保聯(lián)合指導學員演唱《劃龍舟》《我愛家鄉(xiāng)山和水》等歌曲,張善保領唱,李有榮二胡伴奏。加入了舞蹈和伴奏的民歌表演形式深受學員們的歡迎,學員們個個容光煥發(fā),精神飽滿,整個藝術館里回蕩著她們幸福嘹亮的歌聲。在大青山研學基地,王愛玉指導學員們唱《打麥歌》,更是充分利用了地理環(huán)境優(yōu)勢,邊打麥邊唱歌,還原農耕場景。在這里,每個季節(jié)都有這樣不同的民歌體驗教學,如春季的插秧歌、采茶歌,夏季的采蓮歌,秋季的打麥歌等。學員們在學唱民歌的同時,深度體驗、理解歌曲的文化內涵,體會勞動與歌唱的樂趣,大大提高了學員們學習民歌的積極性。

      3.民歌學員結構

      館內學員均為縣城內的居民。幼兒班的學員年齡主要集中在4~6歲,這些學齡前兒童學習壓力較小,有充裕的時間培養(yǎng)興趣愛好。他們大都是通過在藝術館學習其他課程時了解到民歌課而報名的,也有部分是跟隨成人班的長輩一起來學習而喜歡上唱民歌,進而同時報名參加了館內其他興趣班的。兩個成人班大多是退休的老年人,他們都會唱且愛唱當涂民歌,來這里學習民歌能夠讓他們擁有一個積極樂觀的生活氛圍,豐富晚年生活。大青山研學基地的民歌班學員有五十多人,主要是附近桃花村的村民,最小的三十多歲,六七十歲的占多數。當地村民學習民歌的熱情很高,且大多數老人都會唱原汁原味的當涂民歌。從藝術館學員從業(yè)情況來看,當涂民歌的影響范圍較寬,但從年齡結構來看,民歌面臨傳承主體老年化和后繼乏人的困境。

      (二)演出交流活動

      近年來,藝術館先后承辦了當涂市委宣傳部、縣文旅委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暨當涂民歌展演”“馬鞍山市第33屆江南之花群眾文化活動”“當涂第五屆姑孰文化藝術節(jié)”等活動,藝術館內的傳承人老師帶領學員登臺表演精心準備的節(jié)目,一首首優(yōu)美動聽的當涂民歌傳播開來。省、市電視臺都曾采訪、報道過藝術館的老師和學唱民歌的孩子們,孩子的天真悅耳的歌聲,通過電視節(jié)目感染了每一位觀眾。2018年12月19日,中央電視臺《中國影像方志·當涂篇》攝制組到當涂縣民歌藝術館錄制節(jié)目。當涂民歌傳承人陶小妹率眾演唱當涂傳統(tǒng)民歌,民歌藝術館成人民歌班伴奏。該節(jié)目于2019年8月28日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得到社會廣泛好評。

      當涂民歌藝術館帶著當涂民歌走上大舞臺,走進人民群眾,展示民歌藝術的風采和特色傳統(tǒng)文化的無窮魅力,撥動著民眾內心的藝術琴弦,激發(fā)起他們對家鄉(xiāng)文化的熱愛,為當涂民歌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揮推波助瀾的作用。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涂民歌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對當涂民歌的研究也成為藝術館的又一工作事項。近年來,藝術館接待了來自中國音樂學院、杭州師范大學、安徽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合肥師范學院、皖西學院等眾多高校以及社會研究團體的調研學者、專家數百人次;主辦了“2018當涂民歌研討會”;參加全國非遺傳承研討會和安徽地方音樂研究論壇;同高校建立聯(lián)動合作機制,與安徽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合作建立的民歌教學、教研基地先后掛牌;陳月蘭、王愛玉、張紅燕等人先后受邀走上中國音樂學院、安徽大學、馬鞍山師范高等??茖W校的學術講臺。

      三、對當涂民歌保護與傳承的思考

      (一)政府非遺保護工作的有效助力

      藝術館是當地政府扶持建立的民歌傳承重要基地,是政府對當涂民歌保護、傳承及傳播的重要幫手。近年來,藝術館積極參與或承擔政府主辦的各種大型活動?!叭绿一ü?jié)”“端午龍舟賽”“長三角民歌展演”等重大活動中,來自上海、浙江、江蘇乃至全國的游客觀眾欣賞到了藝術館豐富多彩的當涂民歌表演節(jié)目。原汁原味的江南民歌盛宴,展現(xiàn)了當涂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和濃郁的特色風情,在傳播非遺文化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特色旅游的發(fā)展。

      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藝術館的建立較好地補充了政府在非遺保護工作方面的資金短缺問題。藝術館通過各種有償藝術培訓課程的開設,吸收民間資金獲得收入。這些收入作為民歌活動的主要經費來源,用于支付傳承人公益課程教學費用、組織各類民歌演出活動、接待各地民歌調研團隊等,大大減輕了政府在開展非遺傳承工作方面的資金壓力。同時藝術館利用政府提供的宣傳平臺,提高了在當地的知名度。而擁有民歌公益課的特色教學,無疑是藝術館最大的亮點,吸引著更多教育消費者的目光,成為藝術館宣傳的重要手段。公益課程和盈利課程之間資源共享的良性循環(huán),拓寬了當涂民歌保護經費的來源渠道,也為藝術館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堅實保障。2019年由藝術館出資建成的大青山研學基地成為藝術館非遺傳承工作的外延基地,為政府的非遺保護工作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二)民歌傳承人的積極性調動

      民歌是活態(tài)的民族民間文化,深深地根植于社會基層群眾,它不能脫離傳承主體而獨立存在。民歌代表性傳承人所承擔的責任和壓力是巨大的,因此,尊重傳承人,注重調動傳承人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且自愿地承擔起傳承的重任,是做好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的基礎?!叭绾螐膫鞒腥俗陨淼睦嬖V求出發(fā),使傳承人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既能獲得社會榮譽,也能保持有尊嚴的物質生活水平,是保護‘非遺’傳承人的關鍵?!盵2]

      當涂地方政府經過多年的不斷摸索與探究,逐漸建立起良好的傳承人保護和培養(yǎng)機制。通過為民歌傳承人建立個人工作室、扶持創(chuàng)業(yè)、搭建就業(yè)橋梁、提供展示平臺,通過安排和鼓勵傳承人參與各種民歌展演、研討和交流等活動,為傳承人提供展示的舞臺,多種形式地開展實際傳承工作。藝術館則利用館內民歌培訓、民歌進校園進社區(qū)等形式,組織傳承人進行有目的、有計劃、規(guī)范化的民歌教學與傳承活動,幫助傳承人制定、實施和完成民歌傳承和培養(yǎng)后繼人才等工作任務。政府和企業(yè)這些措施,給予傳承人更大更多的平臺和機會,推動著傳承人快速走向社會,提升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使其深切感受到傳承工作的意義和自身存在的價值。傳承人在各種民俗活動和文化旅游活動中的表演,不僅增加了他們的經濟收入,同時,通過結合地方文化與旅游資源,也拓展了非遺存活空間與社會功能,從而使非遺民歌通過文化生產規(guī)律的運行,讓傳承人獲得經濟與文化的雙重利益,大大調動了傳承人的積極性。

      (三)民眾非遺傳承意識的提升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載體的活態(tài)傳承的文化遺產,人民大眾是非遺的實踐者,也是非遺傳播的主要受眾,吸引大眾的關注和參與是非遺傳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當涂民歌通過政府倡導的民歌進校園、進社區(qū)等方式,被當地群眾普遍接受。2019年,由政府主辦、縣文化館承辦全縣音樂教師民歌培訓工作,培訓的100余位教師成為校園播撒民歌的種子。在當涂縣實驗小學、振興路小學、哈哈幼兒園、老年大學等多個學校,由陶小妹、王愛玉、陳月蘭等傳承人每周固定時間進校開展民歌傳承教學,其中,當涂縣實驗小學、振興路小學已將民歌課正式納入教學體系。2017年當涂縣實驗學校以當涂民歌教學為項目申報并獲批教育部第二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yōu)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2019年,藝術館又將民歌進校園的范圍擴大到大青山研學基地附近的青山小學、關馬小學、太白小學、馬橋小學和石橋小學,每周由館內傳承人輪流教學。王愛玉每周在姑熟社區(qū)進行的民歌教學,吸引了眾多中老年人參與,他們的教學成果經常展現(xiàn)在各種舞臺上,成為當地的文化名片。藝術館公益民歌課程越來越多地受到民眾的歡迎,課程班級由原來的一個班擴大到四個班。藝術館盡可能地為學員們提供更多展示、交流的機會,組織學員參加各類文藝演出和比賽。通過各種教學與活動傳播當涂民歌,提高民眾對當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和關注度,從而獲得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自覺地加入到保護和傳承的行列中。

      “非物質文化遺產活于民間、死于廟堂,一定要和群眾的生產生活相結合,才有強大的生命力?!盵3]當涂民歌是當涂人民長期勞動智慧的結晶,人民群眾是當涂民歌的創(chuàng)造者、參與者、受益者。非遺民歌源于民間,更是要活在民間。

      (四)非遺民歌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口傳心授是當涂民歌傳統(tǒng)的傳承方式,這種方式局限了它的傳播力,且具有變異性、流動性,易趨于斷裂,嚴重阻礙了民歌的發(fā)展?!拔覀儗鞒腥说摹皞鞒小碧岢鎏貏e要求,目的是通過傳承人把中華民族歷史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最好的手藝盡可能原原本本地繼承下來,但我們不反對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方式的創(chuàng)新。”[4]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提高對當涂民歌的傳播力是非遺民歌保護與傳承的重要途徑。

      深度挖掘、全力收集是當涂民歌保護的基礎。尋找民間歌手,發(fā)現(xiàn)新資源,對散落民間的傳統(tǒng)民歌進行搶救性的采集、整理后新近岀版的《當涂民歌》新增民歌百余首。同時運用科技手段,對一些民間歌手的演唱進行錄音、攝像,作為原始音像資料長期保存,以便今后研究。

      傳播和傳承是推動非遺工作的兩個“輪子”?!皞鞑ナ欠沁z保護的基本方法和重要舉措,廣泛的非遺傳播能為非遺保護凝聚成全社會的文化共識,為傳承發(fā)展非遺奠定更加厚實的基礎?!盵5]近年來,當涂民歌不僅通過豐富多彩的演出、展演、展覽、學術會議等方式進行傳播,更重要的是通過現(xiàn)代媒體及互聯(lián)網向大眾廣泛傳播,如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當涂篇》中對當涂民歌的重點介紹、安徽省音樂家協(xié)會在其公眾號上對安徽大學藝術學院舉辦的當涂民歌專題學術講座和音樂會的報道以及當涂民歌藝術館公眾號推出的系列活動視頻和報道。通過新媒體宣傳平臺,擴大了受眾群體,提升了當涂民歌在全國范圍內的影響力。現(xiàn)代化傳播方式讓當涂民歌更好地融入生活、適應變化,促進了當涂民歌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四、結語

      中國實施非遺保護近二十年,在國家和地方的推動下,非遺保護與傳承呈現(xiàn)出行政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社會化特征。當涂民歌保護與傳承的一系列措施正是體現(xiàn)了這種政府、團體、個人三個層面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與密切合作,尤其是當涂民歌藝術館近年來依靠政府支持,借助行政部門提供的平臺、渠道,在當涂民歌的保護與傳承方面先后開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為當地營造全民保護傳承當涂民歌的積極氛圍和良好環(huán)境做出了極大努力,為豐富和提高民眾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享受提供了更寬廣的空間,同時在社會上也塑造了良好的企業(yè)形象,帶動了企業(yè)自身事業(yè)的發(fā)展。這種互助互利的成功經驗為其他地方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

      猜你喜歡
      當涂藝術館民歌
      “卿今當涂掌事”之“當涂”辨正
      科學藝術館
      J+生活藝術館
      “悅”藝術館
      “云”生活藝術館
      當涂民歌現(xiàn)狀研究
      黃河之聲(2019年7期)2019-12-15 22:03:51
      當涂方言與民歌的共生關系研究
      民歌一樣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詩(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藤縣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中呂 十二月帶堯民歌 十九大勝利閉幕
      岷峨詩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乐至县| 利津县| 延长县| 广丰县| 旬邑县| 巴林右旗| 巨鹿县| 蛟河市| 江都市| 沂源县| 龙游县| 淮南市| 英山县| 缙云县| 德化县| 龙井市| 葫芦岛市| 上杭县| 许昌市| 东海县| 克什克腾旗| 买车| 察哈| 当涂县| 阿合奇县| 巴青县| 钟祥市| 石台县| 藁城市| 东安县| 惠安县| 洛浦县| 始兴县| 东至县| 东明县| 桓仁| 安陆市| 金堂县| 黔南| 杭州市| 大渡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