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 張詩甯
摘? 要 分析高職高專學生產(chǎn)生“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原因,提出高職高專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癥”應對策略,以期幫助教師及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改善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癥”問題。
關(guān)鍵詞 高職高專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癥;大學英語;教材;第二課堂;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5?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0)13-0100-02
1 引言
自從叢(2000)提出“中國文化失語”(許多有相當英文程度的中國青年學者,在與西方人交往過程中,始終顯示不出來自古文化大國的學者所應具有的深厚文化素養(yǎng)和獨立的文化人格)以來,國內(nèi)外語界便對中國文化失語的問題展開激烈討論。左娟霞(2019),關(guān)敏、蘇雪梅(2019)等都對大學生“中國文化失語”作了原因及對策的探討,他們提出大學生產(chǎn)生“中國文化失語癥”是由于社會觀念、資源配置、教師及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限等方面的原因,提出的對策包括轉(zhuǎn)變社會觀念、優(yōu)化資源配置、變革教學模式等,但大都籠而統(tǒng)之,缺乏系統(tǒng)性、全面性,且不夠清晰。張瑩瑩(2019),徐春暖(2019)等對高職學生“中國文化失語”作了探析,認為是由于課程大綱、教育歷史等方面的原因,但未作全面的系統(tǒng)探析及研究。
本文基于一定的調(diào)查及研究,總結(jié)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提出出現(xiàn)“中國文化失語”有著客觀、主觀兩方面的因素。客觀因素包括教學環(huán)境、教育歷史、社會觀念、文化政策、教學資源配置等一系列因素;主觀因素是指作為涉事主體的教育者和學習者存在意識不足、引導不足等問題?;诖?,本文試圖分析課程設置、課程大綱、教學模式等一系列的客觀因素,以及作為涉事主體的教育者、學習者的一系列的主觀因素,進而提出相應應對策略,以期改善高職高專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癥”問題。
2 高職高專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癥”原因分析
高職高專學生出現(xiàn)“中國文化失語”存在教學環(huán)境、社會觀念、文化政策等客觀方面的原因,也存在自己內(nèi)驅(qū)力不足、教師引導力不足等主觀方面的原因。
客觀方面? 我國高職高專英語教育早已適應了以傳播目的語為主的西方文化教育理念,不管是各個層次的大學英語教育,還是以專業(yè)英語為主的英語教育,大多以傳播西方文化知識為主,忽略了傳播中國文化。中國文化融入英語教學缺乏理論指導,我國制定和頒布的文件和大綱,缺少中國文化教學的理論指導,教師無指向標,因而忽略了中國文化教育。另外,我國大學英語教育課程中極少涉及中國文化教育課程。中國文化相關(guān)課程稀缺,直接導致大學生對中國文化認識不夠深入,不知道如何用英語準確表達中國文化。
教材中中國文化的缺失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通過調(diào)查,只有10.9%的教材內(nèi)容中融入了中國文化教育。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教材中中國文化的缺失成為“中國文化失語”的一個重要因素。再加上中英文結(jié)合的讀本少之又少,相關(guān)慕課、微課等資源也是鳳毛麟角。因此,中國文化的資源配置不足是導致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的一個重要因素。
測評體系不完善。一直以來,大學英語教育中對學生的測評都集中在英語語言理解和運用的能力上,很少關(guān)注中國文化的輸出能力。再加上大多數(shù)教育者對學生的測評都是以筆試方式進行,鮮有其他的考試方式。即使在作文等輸出型的考題中,測評者也關(guān)注的是學生的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而很少考測學生的文化內(nèi)涵探究力。
教學模式單一也是“文化失語”的一個重要原因。據(jù)調(diào)查,只有5.24%的學校經(jīng)常開展中國文化宣傳活動,大多數(shù)學校從未舉辦或很少舉辦中國文化活動。第二課堂缺失導致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路徑單一,這無疑也是造成高職高專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的一個重要原因。
主觀方面
1)學生。
①學生的內(nèi)驅(qū)力。學生的內(nèi)部學習動力不足是造成“中國文化失語”的一個重要主觀原因。近年來,學生的關(guān)注點都在雅思、托福、四六級、國才考試等英語知識水平的考試上,而忽略了中國文化的學習。因此,學生的內(nèi)部學習動力不足是造成“中國文化失語”的一個重要原因。
②學生的知識儲備嚴重不足且學習惰性較強。75.75%的學生表現(xiàn)出不能用英語流利地表達中國文化;對于刺繡、武術(shù)、剪紙、京劇、節(jié)日等中國文化,65.05%的學生掌握的詞匯量在50詞以下;64.48%的學生課后從不主動學習中國文化。
③學生的學習方法欠妥當。61.41%的學生常常只是通過英文教材涉及的極少的中國文化作為讀本,而很少去閱讀中國文化經(jīng)典等;60.08%的學生只是讀取中國文化經(jīng)典的中文讀本,而很少去涉及英譯版本。
2)教師。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是造成“中國文化失語”的一個重要原因,進而延伸為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力不足。近年來,只有49.09%的教師在課后主動獲取中華文化;54.55%的教師只是在課堂上偶爾講授中國文化;而近23.64%
的教師竟不能講授中華文化?!捌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绷硗?,教師的教學模式較為單一,40%的教師從不在課后舉辦第二課堂活動。教材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毋庸置疑,而教師整合現(xiàn)有資源的能力不強也是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的重要原因之一。
3 高職高專學生“中國文化失語”應對策略初探
綜上,筆者就高職高專學生“中國文化失語”原因作了探析,接下來將針對高職高專學生“中國文化失語”問題提出相應應對策略。
改進客觀條件
1)平衡中西方文化教學理念。全社會應當樹立正確的文化意識觀,既作文化的汲取者,也作文化的輸出者,重視中國文化,發(fā)揮中國文化的正遷移作用,繼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營造多元化的和諧教學環(huán)境。
2)開設課程,明確目標。教育行政部門需優(yōu)化課程設置,開設中國文化相關(guān)教育課程。教育行政部門應制定中國文化教學大綱,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指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