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敏
摘 要:通俗地講,親子活動就是父母陪著孩子參加一些活動,而在幼兒園中開展親子活動既可以創(chuàng)造幼師和幼兒父母之間進行溝通交流的機會,也能夠促進幼兒和父母之間形成更加和諧的關系,還可以充分增進幼兒和幼兒之間的友誼,對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十分有益。基于此,幼兒教師要重視幼兒園親子活動開展的實踐與研究,通過親子活動鍛煉幼兒參與的能力,使幼兒能夠在幼兒園親子活動中獲得良好的進步與成長。
關鍵詞:幼兒園;親子活動;幼兒;雙向互動;家長
伴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幼兒園中的活動策略也在逐漸朝著多元化的趨勢發(fā)展。在目前的教育環(huán)境下,親子活動的開展在幼兒教育階段雖然備受重視,也對教育幼兒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是親子活動的開展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開展親子活動的效果?;诖?,幼兒教師需要積極研究親子活動的開展策略,將具有針對性的策略落實到幼兒園親子活動的實踐中,營造和諧的活動氛圍,以求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下面,我將結合自身從事幼兒教師這一職業(yè)的實踐經驗,對幼兒園親子活動實踐的開展作以下幾方面研究。
一、尊重幼兒主體地位,開展幼兒園親子活動
在當今人和人之間懂得相互尊重的環(huán)境下,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各個領域中都得到了充分貫徹,而新課程改革發(fā)展至今,仍舊有部分教師對新課改下的教育理念不熟悉,一如既往按照傳統(tǒng)的活動方式對幼兒進行教育,使幼兒無法以積極的情感融入課堂活動中,無法讓幼兒在真正意義上得到進步與成長?;诖?,作為一名深受新課程改革教育理念影響的幼兒教師,我認為親子活動需要在尊重幼兒主體地位,發(fā)揮幼兒活動主體性的基礎上開展,應以嶄新的教育理念、新穎的活動策略將親子活動向開放式轉變,使幼兒在參與活動時有自己的想法,讓幼兒園親子活動開展的氛圍更加和諧,從而達到優(yōu)化幼兒園親子活動效果的目的。
二、充分加強雙向互動,開展幼兒園親子活動
任何一個階段的課堂活動,教師始終起的都是綠葉的作用,教師不能進行灌輸教育,幼兒園階段亦是如此。所以說幼兒教師在親子活動實踐中是指導者和策劃者,真正參與活動的主體角色應該是幼兒和家長。但是現(xiàn)階段由于生活質量的提高,物質文明的高度豐富使得家長缺少對孩子的陪伴,家長會產生抱歉心理,對孩子溺愛,在幼兒園親子活動中幫助孩子做這做那,讓幼兒無法得到成長?;诖?,幼兒教師要以說服教育的方式轉變當代父母的教育觀念,以有效的指導策略加強家長和幼兒的雙向互動,進而實現(xiàn)幼兒園親子活動的順利開展。
例如,在開展“哪個長哪個短”的親子活動時,首先,我展示了開展這次活動所需要的材料——長短不一的吸管,為幼兒和幼兒家長介紹了活動的規(guī)則,使得幼兒初步明白了這一游戲活動主要是鍛煉分辨長短的能力。然后,我與幼兒家長進行了充分的溝通交流,家長懂得了要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并知曉了唯有在幼兒遇到困難時才能對幼兒進行示范,讓幼兒從按照示范進行擺放,逐步到自己獨立擺好。之后,我開啟了比較長短的游戲比賽,讓幼兒和家長合作進行,以比賽的方式激發(fā)了幼兒和幼兒家長參與親子活動的興趣,使得幼兒擁有了辨別長短的能力。最后,我與幼兒家長對幼兒的發(fā)展進行了交流,也讓幼兒之間相互交流了活動收獲。這樣,我通過游戲比賽的方式充分加強了幼兒和家長的雙向互動,培養(yǎng)了幼兒的比較能力和分辨長短的能力,從而充分實現(xiàn)了順利開展幼兒園親子活動的目標。
三、重視與幼兒家長的溝通,開展親子活動
眾所周知,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孩子終生的教師,而幼兒教師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引路人,各類課堂活動的指導者。但是近些年來,在社會競爭壓力巨大的環(huán)境下,家長為了讓幼兒有更好的生活,疲于奔命,忙于自己的工作,疏于對孩子進行教育,壓縮了陪伴孩子的時間,使得孩子缺少父母的關愛,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事與愿違的效果?;诖?,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親子活動實踐的開展重視和幼兒家長的充分溝通,和幼兒家長交流幼兒的校園生活,建議家長以積極的心態(tài)參與到親子活動當中,以實際行動關心幼兒的成長,讓幼兒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使幼兒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幼兒園親子活動。
總而言之,幼兒教師開展課堂活動的策略在影響著幼兒的成長,父母的文化修養(yǎng)和教育方式也在影響幼兒的成長?;诖?,幼兒教師要順應當代教育的發(fā)展形式,在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下更好地落實有效的親子活動策略,并不斷去研究幼兒園活動課程的開展方式,使幼兒在這一成長階段可以身心健康地發(fā)展,為幼兒日后更好地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何玉秀.幼兒園親子活動開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華夏教師,2018(21):77-78.
[2]程立平.現(xiàn)今幼兒園親子活動開展的現(xiàn)狀及改進策略[J].華夏教師,2017(22):86.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