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磊
第一次見面,我就看小凱不順眼:輕浮的舉止,什么都不在乎的眼神,怪異的發(fā)型……
沒過幾天,就有一個學生哭哭啼啼地向我告狀:小凱打我,還脫我的褲子,戲弄我,嗚嗚……一聽這話,我火冒三丈:你欺負誰不好,為什么要欺負他?這個被欺負的孩子瘦小,又懦弱。他的爸爸還特意和我說過,孩子有先天性心臟病。在班里,我反復強調(diào)大家不要欺負他,連衛(wèi)生工作我都沒安排他,生怕他的身體出問題。誰知,小凱還非要惹他。我對小凱一頓猛批,他也不大服氣,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又過了幾天,我在校門口值班,一位家長要進校門。學校規(guī)定不能讓校外人員隨便進校,我就多問了幾句。這一問不要緊,家長立馬像被點著了一樣,說有一個學生欺負他家孩子,嘴里罵罵咧咧的。我再一細問,原來說的是小凱。我好說歹說,答應家長去解決這事,才把人勸走了。
接二連三的事情,讓我對小凱越來越看不順眼。他也好像跟我對著干似的,越看他不順眼越是犯事,我都有些厭煩他了,甚至認為他是我最討厭的人!可他似乎毫不在意,依舊是我行我素。
其實,小凱無論是在班里還是在班外,都有一定的號召力,有好多男生喜歡圍在他身邊;他只是有點調(diào)皮,所謂欺負別人之類的事兒,其實只是他在開玩笑,只是彼此接受的程度不同。然而,由于他剛來時留給我的深刻印象,再加上平時總是一種吊兒郎當、滿不在乎的樣子,我看見他就來氣,也就談不上對他進行耐心教育了。
帶這一屆學生,我還有一件煩心事:找不到一個靠譜的班長。從初一到初二,我找的班長都很不理想。我冷靜下來,靜靜地琢磨班里的每一個人,這次我把小凱也列在里面,開始觀察他的表現(xiàn)。
我把目光鎖定在小凱身上,抱著“寧肯用錯,不要錯過”的心態(tài),決心讓他試試。我先安排給他的職位是副班長,這樣既留點余地,又給他一個努力的方向。
整整一個學年,班長又換了幾任,小凱的副班長雖干得不完美,但我看到了他的潛力。他玩世不恭的樣子似乎也沒那么明顯了,和同學的矛盾也少了,用在維護班級紀律上的心思多了。整個初二,我既在注視著他,也在培養(yǎng)他。發(fā)現(xiàn)問題之后,我在空閑時間及時點撥他。
初二下學期過半的時候,我覺得是時候讓小凱挑大梁了:一則副班長的職務明顯制約了他的進一步發(fā)展,二則因為妻子臨產(chǎn),家中學校兩頭實在難以顧全,著實需要一個得力的班長了。
整個初三,班級管理的許多工作我都依靠小凱。他不僅努力地管理班級,學習也有了改變,每天他都在座位上認認真真地聽課、做題,不是在做樣子。盡管中考成績不理想,但他沒有氣餒,第二年終于憑自己的能力考上了縣一中。
首因效應容易使人的思維固化,影響人的正確判斷。小凱入學之初的狀態(tài)及表現(xiàn)給我留下很差的印象,這些壞印象直接導致在一段時間內(nèi)我對這個孩子不認可。如果不是這個班級人才匱乏,我很可能與一位優(yōu)秀的班長失之交臂,小凱也可能失去了改變的動力,不會有后來的努力,這樣就形成了雙輸?shù)木置妗?/p>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應該時時警惕,盡力避免這種首因效應的負面影響,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給他們成長進步的時間和空間,用心耕耘,靜待花開。
(作者單位:山西省陽高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