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清
近日,江西省吉安市一名女生在課堂上睡著,女教師看到后為她捏肩將其叫醒,隨后還教學生們做頸椎操防困。該教師稱青春期的學生比較敏感,直接點名擔心她接受不了。
(12月2日《浙江教育報》)
不少教師都遇到過學生在課堂上睡著的情形,而如何對待瞌睡的學生,考量著教師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情懷。通過捏肩將學生叫醒、教學生做頸椎操防困,在尊重學生的體面尊嚴和內心感受的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教師的善良與細致。這份“柔軟的力量”不僅能撫慰人心,也具有育人的功能。
學生在課堂上犯困,顯然是一種失范行為;教師據(jù)此對學生進行規(guī)訓與懲罰,其實也具有正當性與合理性。在過去,一些教師習慣了用粗暴的方式,如通過形形色色的批評或體罰來懲戒學生。與之相比,這位教師的捏肩叫醒,不僅是對學生的尊重,也是對學生的一種呵護和善待?!澳蠹缃行褜W生”折射出平等的師生關系,顯然是一種可喜的進步,既達到了叫醒的目的、維護了課堂秩序,也充分保護了學生的自尊。
課堂上打瞌睡,顯然是由睡眠不足引起的。不論是學業(yè)負擔、學業(yè)壓力過大,還是缺乏自律自制導致作息不規(guī)律,抑或因為家庭矛盾、同學糾紛等原因影響了休息,學生在課堂上睡覺的背后,都可能有值得探究的深層次原因。不分青紅皂白、居高臨下地對打瞌睡的學生進行規(guī)訓與懲罰,可能會一時奏效,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治標不治本。反而是這種溫柔喚醒的力量能夠給他們以積極的、善意的提醒,更有利于學生改正錯誤,管理好自己的作息時間。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教書育人不僅是一種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也是一個塑造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價值取向和精神品質的過程。教師的言傳身教、春風化雨,不僅影響了那個課堂上打瞌睡的女生,也感染了班里的其他學生。當學生們從教育中得到了愛與溫暖,他們的希望之燈才會更加明亮,也更有利于他們成長為具備溫暖性格的人。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流動的渠道,承載著無數(shù)個家庭厚重的期待,學生們也面臨著巨大的學業(yè)壓力。懂得體恤和諒解學生,用愛的教育去善待學生,用自己的將心比心去喚醒學生,用自己的柔軟與溫暖去呵護學生,遇到這樣的好教師,是學生的幸運,也是學校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