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紅
《太陽》是部編教材中說明文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筆者在執(zhí)教時以“了解本課是怎樣用恰當?shù)恼f明方法把太陽的特點‘說明白’的”為目標,創(chuàng)設具體的寫作情境,跟作者一起去解決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更好地為本單元習作做指導。
出示課文中的句子:其實,太陽離我們有一億五千萬公里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前一句已經(jīng)把太陽與地球的距離用數(shù)字說清楚了,為什么還要添上后半句呢?學生發(fā)現(xiàn):列數(shù)字雖然十分準確,但是卻比較抽象,后半句用“步行”和“坐飛機”到太陽上去所要用的時間來說明太陽和地球的距離,比列數(shù)字更加通俗易懂。我進一步追問:那前一句可以去掉嗎?學生意識到:說明同一個事物的同一個特點,用不同的說明方法從不同角度去介紹,能介紹得更清楚。
“太陽:直徑大約1392020公里,表面面積大約6.09×10^12平方千米,體積大約1.412×10^18立方千米?!保ňW(wǎng)上資料)“我們看太陽,覺得它并不大,實際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萬個地球才能抵得上一個太陽?!保ㄕn文句子)
網(wǎng)上的資料十分全面準確,可是課文卻沒有直接使用,這是為什么呢?學生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資料雖然準確,但是一般讀者讀不懂,如果把太陽和地球進行對比,讀者一下子就能感覺到太陽的大。我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怎樣把資料轉(zhuǎn)換成更加直觀的說明性文字,對寫作教學進行了有效指導。
在說明文中,舉例子、作比較是常見的說明方法,舉什么樣的例子、和什么事物作比較都是需要經(jīng)過反復比較和精心選擇的。出示句子:如果步行(坐汽車),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飛機(坐火箭),也要飛二十幾年。
創(chuàng)設情境,圍繞問題進行研討:如果改用括號里的事物來舉例子和作比較好不好?選擇一個說說你的想法。這個問題把學生帶入寫作情境,和作者一起去研究:在舉例子和作比較的時候,該如何選擇更為恰當?shù)氖挛铮?/p>
以“太陽光有殺菌的能力,我們可以利用它來預防和治療疾病?!睘橹行木淅m(xù)寫,下節(jié)課對資料的使用進行點評和指導,再引導學生思考:課文為什么沒有具體說明太陽是怎樣預防和治療疾病的?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說明文也是要有詳略的,本文想從不同角度說明太陽和人類的關系密切,沒有必要對太陽如何治療疾病作詳細說明。
“寫作現(xiàn)場”的還原,讓學生在言語實踐中習得,學生通過研究“用什么說明方法更好”“如何選擇合適的事物進行舉例子和作比較”“如何對資料進行選擇和修改”等問題,逐步構(gòu)建起對說明文寫作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