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梧侶學校 林彩賢
□福建省同安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李海攀
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一環(huán),唐代詩人王維詩曰:“君從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睆膫€人視角,我們要知道自己是誰,從何而來;從國家視角,我們要知道維系民族和國家的精神內(nèi)涵是什么。歷史學科是開展人文教育的重要學科,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的三觀塑造更加重要。《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學科注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以教材和課堂作為主陣地,將家國情懷的教育潤物細無聲地滲入課堂教學中,全方位地實現(xiàn)初中歷史課程所具有的育人價值?,F(xiàn)我結合教學實踐經(jīng)驗,就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yǎng),簡要談談自己的認識。
部編版歷史教材全面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程,人類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都是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素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種資源,巧妙地滲透德育,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從而達到德育目的。在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香港和澳門的回歸”一課中,首先利用香港、澳門回歸儀式交接圖及港澳人民在回歸后的歡慶場景圖,讓學生感受回歸的情景;接著播放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港澳回歸的一段視頻,讓學生進一步感悟歷史,激發(fā)民族自豪感;最后教師結合教材中的史料研讀,就香港和澳門能順利回歸的原因展開討論,認識到香港、澳門順利回歸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學生發(fā)出“厲害了我的國”等感慨,喚起內(nèi)心的情感,認識到祖國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新時代的青年應自覺維護并捍衛(wèi)祖國的統(tǒng)一。
“歷史”是研究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科,“教學”,則是通過現(xiàn)代與古代“人”的交流,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著名的歷史教育人任鵬杰說:“有人,其次有了家,最終成就國,實現(xiàn)家與國的一體。”“個體的人”是歷史學科探究家國情懷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穿插一些歷史人物的故事,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素養(yǎng)的熏陶及情感的升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17課“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教學中,教師首先呈現(xiàn)紅軍長征的路線圖,讓學生直觀感受長征的艱巨性;接著,由班級“講故事能手”講述飛奪瀘定橋的故事:1935年5月29日拂曉,紅四團第2連指揮官楊成武、廖大珠率領22名突擊隊勇士沿著火墻密布的鐵鏈和敵人的槍林彈雨,冒火過河,踏著鐵鏈,快速到達瀘定橋橋頭,與東岸大部隊會合英勇奪取了瀘定橋。接著,學生圍繞“飛奪瀘定橋”的壯舉談自己的感受。通過歷史人物身上的“血性”,勉勵學生刻苦學習,勇于戰(zhàn)勝生活上的困難,并立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認知理論在學習經(jīng)驗方面認為:“學習與受教育者相應的社會文化背景具有密切的關系。在‘有經(jīng)驗的’情境中,能讓學生將原有的認知經(jīng)驗聯(lián)系或者內(nèi)化到新學習內(nèi)容中,有利于學習者吸取知識涵養(yǎng)和開展學習?!睘楸苊鈿v史課堂對家國情懷的滲透陷入空洞的說教中,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有經(jīng)驗的”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走進歷史的時空隧道,觸碰歷史的脈息。
在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第9課“辛亥革命”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感悟革命者舍小家為國家的愛國精神,在講述黃花崗起義時,讓學生齊聲朗讀林覺民的《與妻書》片段,從開頭的“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狈从掣锩吲c妻訣別的不舍之情,到最后“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以謀求天下之人福利”的大愛情懷,使學生猶如置身于當時特定的歷史情境中。接著,教師組織學生就“如果你是林覺民你會做出怎樣的抉擇”進行討論,讓學生從自身情感經(jīng)驗出發(fā)做出選擇。最終通過分組發(fā)言,拉近學生與林覺民的距離,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家國認同,讓家國情懷在歷史課堂上落地生根。
習近平總書記說:“大時代需要有大格局”。隨著時代的變遷,家國情懷也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我們應努力塑造具有堅定中國立場,廣闊國際視野的新生學子。歷史教師應該在放眼世界,胸懷天下的大格局下開展歷史教學,致力于培育學生大格局下的家國情懷。在部編版九年級歷史下冊“明治維新”一課中,教師通過展示兩段史料,提問學生:中日兩國改革一成一敗的根源是什么?
材料一:中國文武制度方方面面都超過遠西方之上,唯獨在火器方面不能及...中國如果意圖實現(xiàn)自強,則莫如學習西方利器,欲學西方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用其人。
——《李鴻章》
材料二:明治維新時,日本人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脫離亞洲,轉型向西,要在遠東建立一個純粹的西方國家,日本人講,我們不會純粹發(fā)展經(jīng)濟...而是希望發(fā)展一種自由形態(tài)。
——《重尋近代中國》
學生通過分析對比,可以認識到中日改革的根本目的不同,中國是為了維護舊制度,而日本則是為了發(fā)展資本主義。通過理性思考和中外對比,培養(yǎng)其思辨思維,開闊其歷史視角。最后教師播放新中國建國70周年的復興之路視頻,讓學生目睹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從而堅定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使命感,將“國即為家,家國息息相關”的情懷扎根于心。
總之,初中歷史教學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歷史教師要注重提升文化素養(yǎng),立足課堂教學,不斷探索新路徑,讓家國情懷的培育根植于歷史學習的沃土。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引導學生樹立拳拳愛國之心,培育高尚道德情操,不斷推動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