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丹麗
摘 要:信息技術教學通常是以任務驅動的模式展開的,在任務環(huán)節(jié)的導入時,以及在任務活動的開展中,我們要設計恰當而有效的問題,引導學生有效參與教學過程,在有效參與中解決核心內容中的關鍵問題,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指向信息技術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關鍵詞:信息技術;有效提問;核心素養(yǎng)
有效提問是指教師清楚明了地、有目的地、有組織地提出簡短的、發(fā)人深省的問題,要能引起學生的回應和回答。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和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有效的提問能促使學生深入地思索工具、軟件的內在含義,培養(yǎng)學生學習工具并用工具解決問題的意識和習慣,從而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yǎng)。那么如何有效提問,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yǎng)呢?我在實際工作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設疑導入,有效提問,激發(fā)學習興趣
巧妙的課堂導入,能像磁石一樣把學生深深地吸引住。導入沒有固定的模式,但導入的內容要與課堂教學的中心問題相聯(lián)系,否則導入再新穎,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也是無意義的,反而會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別處,影響課堂效果。好的課堂導入方式有很多類型,設疑導入法就是其中一種。引入新課時,要精心設問,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進而把學生引入課堂教學。
例如,我在教學《畫龍點睛寫標題》這一課時,先讓學生觀看“畫龍點睛”這一成語故事的動畫視頻,使其深刻理解成語之意,繼而提問:“咱們把這個成語聯(lián)系到我們的信息技術課堂中來,你會想到什么?”稍作停頓之后馬上接著提問:“還記得前面學習的《設置文本格式》和《斟字酌句理文本》這兩課內容嗎?我們說過,在編輯一片文章時,我們一般需要把題目設置得醒目一點,使題目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樣就可以使整篇文章變得更加生動,更能吸引別人的目光。在以前學過的知識中,有哪些操作可以使題目醒目一點呢?”這樣不但引導學生回顧了舊知,還順利地引出了課題,直接指向本課重點,并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本課知識的濃厚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信息技術課堂導入部分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起著提綱摯領的重要作用,教師如果能夠根據(jù)教學內容采用有效的設疑導入方式,就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便獲得了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
二、把握時機,有效提問,啟迪學生思維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持續(xù)不斷的活動”。在教學活動中,要利用矛盾,引起思索,要善于把教學內容本身的矛盾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間的矛盾作為設計問題的突破口,啟發(fā)學生去探究“為什么、怎么辦、怎么做”,啟迪學生的思維,把學生的認識逐步引向深化,使學習活動更有效。設計讓學生思考的問題,需把握以下兩個時機:
(一)操作演示時。例如,在教學《復制與變換》這一課時,讓學生自主學習書本里“復制”“粘貼”的操作步驟后,請不同的學生做小老師演示不同的復制粘貼方法(學生能演示幾種就幾種),此過程會出現(xiàn)“透明選擇”問題,一出現(xiàn)便隨即提問:“這是怎么回事?怎么辦?”,讓學生觀察思考后及時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二)鞏固拓展時。例如,也是在教學《復制與變換》這一課時,在學生已經掌握復制粘貼、旋轉翻轉等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繼續(xù)美化作品之時,提問:“我們可以對整棵樹進行復制嗎?怎么做?”(之前的操作是對一棵樹上的樹葉進行復制與變換)進而引導學生對多個對象進行復制粘貼,并學習使用“粘貼來源”。
古人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币馑际钦f教育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這就要求教師提問要把握好時機與火候,要問在學生“欲發(fā)而未發(fā)”之前,問在學生“似懂而非懂”之處。反之提問時機把握不好,學生就會感到無所適從,難以啟迪學生思維,影響課堂效果。因此,把握時機進行有效提問,能有效啟迪學生的思維。
三、存疑留白,有效提問,培養(yǎng)問題意識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教學中,重視學生提出問題,積極探索如何提出問題,是培育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起點,是新世紀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而課標也明確要求,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應善于提問,主動提問,經歷探索、猜想、推理等過程解決有關問題。因此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我們師生不妨存疑留白,鼓勵學生向教師提問。
例如,在教學《復制與變換》這一課時,對于本課的重點知識,我都是先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自主探究復制粘貼、旋轉翻轉等內容,接著讓小老師演示操作方法,然后留出一些時間,由學生向我提出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并師生一起解決問題,這種方式得到了非常好的課堂效果。
所以,我們不要一味地給學生問題,而應在教學中努力創(chuàng)設各種機會,讓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自己去發(fā)現(xiàn),自己去提出問題。因為只有自己發(fā)現(xiàn)的問題,才更貼近其思維實質,更能引發(fā)其探究行為。當然,除此之外,還應加強提問策略的指導。因此,在課堂中要適當?shù)卮嫘┮蓡?、留些空白,讓學生有效提問,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因為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地“放手”,學生才有學習的動力和能力。
總之,有效的課堂提問是一種科學,也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藝術。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有效提問,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開拓學生思維和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我們在教學中,要積極努力地激發(fā)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培養(yǎng)問題意識,讓學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明確問題、闡述問題、組織問題和輸出解決問題方案的過程中,培養(yǎng)其信息技術核心素養(yǎng)。讓我們關注信息技術課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有效提問,以釋放課堂的無限精彩。
參考文獻
[1]《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教育部.
[2]《感悟信息技術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李志陽.
[3]《例談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虞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