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東莞市機電工程學校 廣東東莞 523846)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2020年3月教育部頒布了最新的《中職英語課程標準》,對中職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職英語教學應緊跟教學改革的方向,深入分析新課程標準的內(nèi)容,理解標準的內(nèi)涵,在實際教學中有效融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探究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中職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到中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由四個方面構(gòu)成,即職場語言溝通能力、思維差異感知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與原課程標準相比,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中突出了職場因素,強調(diào)中職英語教學應著眼于未來的職場需要,教學要為學生的職業(yè)發(fā)展奠定基礎。教師在教學中應在一般話題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常用職場情景,讓學生在解決職場情景問題的過程中鍛煉語言能力,提高英語應用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鍛煉提高學生的語言使用能力。例如,教師可通過網(wǎng)絡語音或視頻連線,邀請職場人事進行真實職場環(huán)境的介紹。除了課堂活動,教師還可鼓勵學生充分利用校外空間和資源,使其在實踐中操練自己的英語。
中職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第二方面是思維差異感知能力。語言是思維的體現(xiàn),漢語和英語的差異也體現(xiàn)了兩種語言背后的思維的巨大差異。我們以往在教學中不夠重視思維差異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甚至對中英文在思維差異方面的認識也不充分。因此,我們必須深入理解和感知中西思維差異,增進理解并促進有效的溝通。思維差異的感知需要有意識地對口語和書面語進行觀察、分析和比較,只有了解了中英文背后不同的思維方式,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種語言,真正架起溝通的橋梁。
中職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第三方面是跨文化理解。所謂的跨文化理解是指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通過學習中外優(yōu)秀文化,拓寬國際視野,獲得開放包容的胸懷。中職英語教學應使學生通過語言學習,了解更多國外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增強對各國的了解,形成對中西文化的正確認識。同時,這樣能增強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自豪感,既學習外國的優(yōu)秀文化,也要學習推廣中國優(yōu)秀文化,及對中外企業(yè)文化的客觀了解,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理解多元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化傳播。
中職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第四方面是自主學習能力。中職學生很快面臨著就業(yè),而現(xiàn)代社會行業(yè)和職業(yè)種類變化飛快,終身學習是對每一個人的必然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是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變化的重要前提。自主學習能力包括自主制定學習計劃,多種途徑獲取學習資源,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和策略,進行自我反思和評價,進而調(diào)整學習內(nèi)容和進度,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提高學生的語言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未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1-3]
中職英語教學一直在教改之路上努力前行,不斷探索適應新時代需要的路徑。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目前仍面臨著很多的問題,需要我們不斷探究。
1.重書面,輕口語。中職學生的特點是文化課基礎比較薄弱,因此英語也是大多數(shù)學生的弱項。書面英語尚且吃力,聽力和口語更是學生的老大難問題。中職生的口語普遍語音差,表達不自信,詞不達意。教師的教學與評價方面也更傾向于書面閱讀和語法知識,對聽力和口語的訓練與考查普遍不夠重視。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公共基礎英語學科教學傾向于閱讀和語法方面,考試和考查只有筆試,沒有聽力和口語考試。
2.重應試,輕能力。實踐中,我們常會看到教師賣力地講解,學生一頭霧水或開小差的情況。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呢?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學偏于應試導向。大多數(shù)中職學生不屬于考試型選手,偏于應試性的教學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越賣力地推銷應試知識,學生越是遠離學習。這就導致了教學面臨著尷尬的“教師硬教-學生興趣索然”的怪圈。應試導向的教學讓課堂缺乏活力,期待在路上的能力導向的課堂能盡快鋪開,給中職英語課堂注入更多鮮活的動力。
3.重講授,輕活動。學生小組討論、合作探究、任務型教學等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但目前,很多教師日常的教學方式上還比較保守,課堂活動比較單一。教師對課堂活動的開發(fā)較少,導致課堂上還是以教師為中心,難以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的表現(xiàn)比較被動,學習效果自然不盡如人意,更嚴重的是逐漸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對教和學都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4.重課內(nèi),輕課外。外語教學中沉浸式教學法就特別強調(diào)在外語學習中完全沉浸在第二語言的環(huán)境中,完全通過用第二語言思考和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問題來提高語言學習效果。目前,中職英語教學主要集中在課堂范圍,學生課外使用和學習英語的活動比較有限。這樣,學生就缺乏語言實踐的機會,對于提高語言應用能力非常不利。
5.重語言,輕文化。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是進行跨文化理解、溝通和交際,如果忽略了對中西方文化的學習,語言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和價值。然而,我們在教學中卻常常忽略了文化的部分,把語言作為一種知識來講解。這就讓我們的教學失去了應有內(nèi)涵和豐富的色彩,教師講得枯燥無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課堂失去了應有的生機和活力。
面對目前中職英語教學中的問題,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嘗試和探索。
1.書面與口語齊重視,改變學生開口難、不會說、用不上的困境。首先,教師可在教學中強化口語教學,增加學生的語言實踐。其次,教師可加強語音教學。良好的語音能給予學生敢于開口的強大底氣,職場語言溝通能力更離不開良好的語音。最后,教師可加強對常用語境中表達方式的講解,使學生積累語言材料,避免溝通中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
2.情景與任務齊應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應用常用的職場情景來設定學習任務,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等形式完成特定語境下的任務,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真實的職場情景下任務導向的學習方式,可以促進學生的積極思考,促進知識的快速轉(zhuǎn)化和吸收。學生展示任務成果既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及時檢查,也是對學生職場語言應用能力的鍛煉。
3.思維與文化齊學習。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感知中西方思維的差異。例如,從詞的角度來講,語言學家把漢語劃分為分析性語言,英語為綜合性語言。漢語詞沒有形態(tài)變化,通常是通過詞的疊加來清楚地表達某個意思。英語詞是通過前綴后綴或詞根的語音變化來改變詞義。因此,英語中代詞的性、數(shù)、格,動詞的時態(tài)、語態(tài)等變化很多。再比如,句子方面,漢語重心在后,英語重心在前。以請假條為例,漢語我們說“因為感冒,我要請假一天”,英語則說I’m writing to ask for a sick leave because I have a cold. 如果我們能注意把這種思維差異傳導給學生,那么學生就能學會用更地道的方式來表達。在授課中,教師要把文化的內(nèi)涵傳遞給學生。例如,在講問候這個主題時,我們可以把不同國家見面問候的習慣做個介紹,讓學生對各國的社交禮儀有所了解。這樣在未來職場中,學生在與外國友人交際時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shù),不會造成失禮或?qū)擂?。[4]
4.課內(nèi)與課外齊開發(fā)。眾所周知,課內(nèi)教學是一個重要的陣地,但要真正掌握語言技能不能只靠課內(nèi)的學習,課外可供開發(fā)的資源和實踐活動也是十分重要的學習途徑,如利用手機app練習口語,利用網(wǎng)絡下載學習資源,利用假期進行社會實踐等。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制定學習規(guī)劃、進行自我管理、及時反思并改善計劃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程標準中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方面。教師通過課內(nèi)、課外齊開發(fā)的教學,既讓學習全方位立體式地發(fā)生在每個時刻,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5]
中職英語教學的實踐之路蜿蜒曲折,新課程標準為中職英語教學指明了方向,其著眼于學生的職業(yè)生涯和長遠發(fā)展,中職英語教學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科素養(yǎng)。我們既要看到中職英語教學中的問題,接納現(xiàn)實的不完美,又要開放思想,接納新的教學理念,敢于探索和實踐新的教學方法,把中職英語教學不斷推向新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