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 瑤
“翻閱文字,初識人間疾苦;路過人間,仍憐生老病死;立志學醫(yī),常懷凌云之志。”大抵就是我從醫(yī)的心路歷程。
小時候,我常因體弱多病而需經常出入醫(yī)院,打針吃藥,都是家常便飯。以至于很多年后,回想起童年來,都是刺鼻的消毒水味。后來,外公在我小學四年級去世了,那是我第一次面對死亡。而當時的我,尚且不能明白死亡的含義。
而后,高考志愿毅然地填報了醫(yī)學院校,并如愿被錄取。求醫(yī)路上,繁忙是常有的事。外婆從那時候起也經常住院,在她病重的時候只請了兩三天假,我看到她孱弱的身軀,瘦弱的手臂上幾乎都是烏青的印跡,特別心疼。我看著她對“活著”的渴望,那種無力感猛地向我襲來。那段時間,我常常質疑自己當初學醫(yī)的抉擇。那時候,在最深最黑的夜里,我習慣性地失眠,感覺黑夜就像一個巨大的黑洞,把我拽了進去,而我在里面找不到出路。后來繁忙的學業(yè)漸漸麻痹了自己,只是有時夢里,依然還是會夢見她瘦弱的身影。
后來,在臨床規(guī)培的一年,我看見很多病入膏肓但依然渴望活著的人,看著他們的眼神,無疑讓我想起了當年外婆對“活著”的渴望。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血液科收治的一位40多歲的中年男性患者,初診為白血病,他因牙齦出血兩周入院,問他病情的時候,特別健談,一直問我病情如何。我拿到他的血常規(guī)報告,白細胞高達350x10^9/L(通常正常范圍為4-10x10^9/L),上級醫(yī)師立即讓我聯(lián)系白細胞單采的老師進行處理,他也積極配合治療,忙到晚上8 點左右,他一直詢問我嚴不嚴重。他的眼神里,語氣里,滿是想活下去的愿望。第二天,上級醫(yī)師還在交班,病人家屬急來告知我們,病人已經昏迷不醒。經過上級醫(yī)師搶救治療后,最終還是無濟于事。他的妻子在旁邊泣不成聲。那一刻,看著病床上昏迷的病人,觀望抽泣的家屬,聽著床旁呼吸機急促的聲響,難免讓人心生惆悵。生命確實很脆弱,當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時,在很多時候,我們似乎也無能為力。我們只是在自己專業(yè)能力范圍之內,盡可能減少病人的痛楚,正如有句格言所說的那般:“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時光就在這樣繁忙的工作和學習生活中一點點流逝,我也開始漸漸釋懷當年外公外婆的離世。隨著新冠疫情在2020年初開始流行,然后武漢封城,口罩缺貨,我看著一位位勇敢的“逆行者”們毅然前往一線,支援武漢,甚至在防護物資嚴重不足的時刻,他們依然沒有退縮,我非常感動,敬佩于他們的勇敢,折服于他們的胸懷。那個時候,他們也不過是普普通通的血肉之軀,在面對不可預知的流行性疾病時,我想他們內心深處或許也會害怕,也會猶疑,也會彷徨吧。然而,他們卻選擇直面危險,于國家危難時刻,站在了最前線。那一瞬間,我看見了他們心中所懷揣的“大愛”,以及將希潑克拉底誓言所說的:“作為一名醫(yī)療工作者,我正式宣誓:把我的一生奉獻給人類……”付諸行動的勇敢。在新冠疫情期間,有些人,確實將自己的生命永遠地定格在了醫(yī)療崗位上。他們是父母,亦是子女,更是妻子或者丈夫。但是,他們無悔于為醫(yī)學事業(yè)所做出的貢獻和犧牲。我們向他們致敬,向每一位前線的英雄們致敬,向每一位疫情期間堅守崗位的醫(yī)生們致敬!“醫(yī)者仁心”屬于他們,也必將屬于未來的我們!我們醫(yī)學生,生而平凡,但依然勇敢。面對不可預知的疾病,我們要敢于直面挑戰(zhàn),不懼危險,沿著“逆行者”的足跡繼續(x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