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要求中學語文課程要拓寬學習以及運用的領域,強調跨學科學習,其根本目的在于開拓學生的眼界,提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在傳統(tǒng)語文閱讀教學中,更多的是注重文學性,教師缺乏跨學科教學的思維,在教學中沒有充分挖掘閱讀文本中隱含的其它信息。在當前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發(fā)展,迫切需要改變教學模式,突出語文閱讀教學的全面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具備跨學科思維,從更為宏觀的角度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從多元化角度解讀閱讀文本,從而使語文閱讀教學不僅僅作用于語文學科本身,也反哺其它學科。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轉變思路,嘗試多角度挖掘閱讀文本的信息,跨學科開展語文閱讀教學。
一、跨學科語文閱讀教學概述
目前,學術界關于跨學科并未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很多專家學者雖然都在自己研究的領域中對跨學科做出了解釋或者界定,但是并未形成既定的概念??鐚W科在英語中是Interdisciplinary,是在disciplinary的基礎上加前綴inter構成的,英語中對于Interdisciplinary的解釋是涉及兩種以上訓練的;涉及兩門以上學科的[1]。而OECD組織對于跨學科的定義是兩門或者兩門以上學科間的聯(lián)系,從思想上的簡單交流到較大領域內教育與研究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均稱之為跨學科。在教學領域,筆者認為跨學科是以某個學科為核心,選擇一個題目,以這個題目為中心,從不同學科的角度設計教學活動。在跨學科視域下開展教學活動,可以改變以往課程教學過于注重學科本位的現(xiàn)象,同時也能整合多個學科,使課程結構呈現(xiàn)綜合性以及均衡性的特征。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跨學科思維強調突破語文和其余學科之間的界限,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引入其它學科的知識,或者是以其它學科的角度解讀閱讀文本,突出閱讀教學的全面性。閱讀教學是語文學科的核心,也是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途徑,對于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語文閱讀教學并不僅僅局限于此,其對于其它學科的學習也有一定促進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歸納、對比以及分析等方法,引導學生對閱讀對象形成全面認知[2]。作為教師,要形成大語文觀,弱化學科本位思想,注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應局限于字詞句讀,而是要引導學生以閱讀文本為基礎,進行跨學科對話,從而增加語文閱讀教學的深度與廣度。
二、開展跨學科語文閱讀教學的必要性
從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而言,當下社會發(fā)展所需的是綜合性、全面性的人才,這就要求學校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上要發(fā)展轉變,以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從長遠發(fā)展的角度充分建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在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活動僅局限于語文學科本身,教師學科本位思想比較嚴重,缺乏宏觀的視野與思維,多是從文學或者語文的角度去解讀閱讀文本,忽視了閱讀文本中隱含的其它學科的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語文閱讀教學的作用[3]。開展跨學科語文閱讀教學強調挖掘語文與其它學科間的聯(lián)系,要求從多角度解讀閱讀文本,引導學生全方位認知和理解閱讀文本,這在很大程度上拔高了語文閱讀教學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從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而言,契合當前社會發(fā)展趨勢。
從教學的角度而言,語文學科本身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讀對象不僅僅是文學作品,同時還有說明文、科普文、新聞等工具性特征比較明顯的文章,即使是在文學作品中所涉及的內容也不僅僅局限于文學本身,只是作品本身的文學性掩蓋了其它內容。在跨學科視域下,要求語文閱讀教學活動建立與其它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從人文、社會以及自然等多角度去理解閱讀文本,而不是僅僅局限于作品的文學性[4]。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更深入的挖掘閱讀文本,同時也能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廣泛涉獵,強化知識基礎,并作用于其它學科的學習。
三、基于跨學科視域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
(一)構建大語文觀
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本質是文體思維在主導,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缺乏大語文觀,固有的學科本位思維限制了閱讀教學的深度與廣度[5]。在傳統(tǒng)語文閱讀教學中,在閱讀前首先需要鑒別文章的體裁,即文章是屬于議論文、散文、記敘文或者是說明文,不同的文體在寫作手法、文章結構以及語言表達方面差別較大,確定文體后才能引導學生以特定的方法閱讀文章。這種教學方式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讓學生快速把握文章的特點,抓住閱讀的重點,但是也存在明顯的弊端,即導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思維比較單一,將學生的思維限定了一定范圍內,導致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解讀以及理解文章,在認識上存在片面性、不完整性?;诖耍處熢诮虒W活動要引導學生突破文體思維的限制,構建大語文觀,倡導利用其它學科知識來認知和理解文章,借助跨學科資源以及跨學科思維開展閱讀活動。
比如《項脊軒志》這篇課文,學生要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變化,就需要對作者的生平以及文章寫作的時間段進行判斷,這就需要借助歷史學知識。
(二)遵循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指導教學活動的根本依據,教師平時應深入研讀課程標準,從而更精準地把握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新課程標準當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為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指明了方向。作為教師在制定課堂教學目標是要遵循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核心,結合閱讀教學內容進行細化落實,從而使學生通過閱讀教學活動獲得全方位的提升[6]。語文新課程標準當中提出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本質上與跨學科思維存在共通點,都注重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促進學生發(fā)展,而不是局限于語文學科本身,事實上語文學科本身的包容性決定了其內容上的廣泛性,作為教師要深入理解新課程標準的內涵,并積極探索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閱讀教學活動相結合的途徑或者渠道。
比如閱讀學習戴望舒的《雨巷》時,核心意象是“丁香姑娘”,承載著作者出現(xiàn)而又消逝的夢一般的理想,學生在理解時存在一定難度?;诖?,筆者嘗試從生物的角度去解釋,在生物學中,丁香花又稱之為紫丁香、百結,筆者還給學生展示了相關圖片,丁香花顏色多為白色與紫色,象征著純潔與高雅,是作者內心美好愛情的象征,以此加深學生對于“丁香姑娘”這個意象的理解。同時詩歌閱讀作為培養(yǎng)審美的重要途徑,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作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
(三)圍繞核心概念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僅從教的角度而言,主要是教師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呈現(xiàn)的各種材料,不僅包括對現(xiàn)有教材內容的利用,同時也包括對教材內容的加工、增刪、改編以及替換等。在跨學科視域下,語文閱讀教學的基礎是教材內容,但又不僅僅局限于教材內容,教師可以視教學需求補充、添加其它教學資源。作為教師,要具備全面分析閱讀文本的能力,具備挖掘閱讀文本隱含信息的能力,具備從多學科角度解讀文本的能力,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以閱讀內容為核心,有效整合跨學科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閱讀素材,引導學生對閱讀文本形成全面的認知。
以《燭之武退秦師》這篇課文為例,在教學中以“退”為核心概念,可以向地理、政治、藝術以及歷史等多個學科延伸,歷史方面涉及到春秋時期以及《左傳》;政治方面可以體現(xiàn)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外交策略,并且可以延伸到當下的國際形勢中;藝術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具體研究燭之武的語言表達藝術,從邏輯性、藝術性等多角度分析其語言特點;地理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根據燭之武的描述,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判斷秦國與鄭國的地理位置。
綜上所述,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當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必須要緊跟教育改革的步伐,打破學科界限,探索應用新的教學模式,在跨學科視域下開展閱讀教學活動,增加語文閱讀教學的深度與廣度。
參考文獻:
[1]邢翠平.多元閱讀,快樂閱讀——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間讀能力的培養(yǎng)[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3(24):20-20.
[2]王玉坤.試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發(fā)掘學生閱讀能力的探析[J].教育,2016,(003):00243-00243.
[3]鄧主芳.新課程理念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7(001):92-93.
[4]魏小娜.“通過閱讀來學習”:中小學閱讀教學新視域[J].中國教育學刊,2017(4):67-70.
[5]曲婷恩.閱讀教學策略初探——談新課標視閾下初中語文教學[J].吉林教育,2013(3S):11-11.
[6]夏春燕.基于“視域融合”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研究[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9,(005):25-26.
薛靜南,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第三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