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昕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 圖書館,江蘇 泰州 225300)
近年來,閱讀療法在高校圖書館中的育人成效逐漸顯現(xiàn),很多高校在通過閱讀療法幫助學生改善心理問題、健全人格、培養(yǎng)意志力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如泰山醫(yī)學院圖書館的宮美玲教授,持續(xù)多年開展閱讀療法的研究實踐成效顯著,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圖書館的閱讀療法實踐也都取得很好進展[1]。閱讀療法作為一種新型的育人途徑,深受學生的喜愛,讓學生通過閱讀豐富人生閱歷、走出人生困境,這本身就是一個積極心理建構的過程。
大學生A,在入校心理測試中顯示輕度抑郁,入校半年后,輔導員發(fā)現(xiàn)A同學抑郁情況有所加重。輔導員建議心理咨詢老師介入,但A認為自己沒有問題,其強烈抵觸情緒使心理疏導進入困境。圖書館閱療工作人員在與心理健康中心老師的溝通中,了解到A的狀況,建議采用閱療對其進行幫扶。鑒于閱療的隱蔽性,在與心理健康中心和班主任、輔導員的充分溝通和協(xié)作下,圖書館開始著手進行閱療實踐。
決定采用閱讀療法后,首先聯(lián)系的是大學生讀書會。通過輔導員與A談心的方式提及讀書會,并建議其加入。雖然A同意了,但讀書會的例行活動并沒有出現(xiàn)。于是,老師在讀書會中尋找能夠進行同伴輔助的對象,先是找到和A同一專業(yè)但不同年級的B,接著由B介紹A同班的C(通過輔導員了解到A與C的關系較好)加入。在C經(jīng)歷幾次活動,對讀書會有所了解,感受到讀書會中師生的融洽與讀書交流成長的樂趣之后,老師將關愛同學尤其是關愛性情孤僻同學的信息傳遞給C。此后A來到讀書會。但A只參加了一次活動,通過了解原因,得知A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佳,最近在外打零工而且并不順利,再加上學業(yè)成績不佳,所以情緒很是低落,不愿參加活動。
既然A有經(jīng)濟方面困難,并且心理疾患對社會支持的敏感度較高,因此,老師們通過與學工處溝通后,決定進行社會支持活動,并請C告知A在圖書館有勤工助學的崗位和報酬,在A報名勤工助學崗位后,為便于開展閱療工作,在與學工處協(xié)調(diào)下將其調(diào)整到易與閱療指導老師接觸的崗位。
自A進入圖書館勤工助學之后,一方面對其輔導勤工助學崗位業(yè)務知識,一方面關愛其在校生活。在交流過程中,除了體會到一個輕度抑郁患者的部分特征外,還發(fā)現(xiàn)A的不少優(yōu)點并對其進行贊賞:做事認真負責,情感細膩,時常為集體和他人考慮。雖然A做事節(jié)奏緩慢,考慮事情時有過慮之處,但在閱療老師的循循善誘中,A變得不再沉默寡言。不但如此,A有時發(fā)現(xiàn)了自己喜歡的書,會駐足讀書而忘記時間流逝。在與A一起工作交流中還了解了A的家庭。
在推薦圖書之前,先了解A讀書的情況:A看書不少,但碎片化閱讀傾向明顯,偶有閱讀中的情感“啟發(fā)”與思想振奮,但遭遇現(xiàn)實的壓力后又變得沉寂憂郁。除了C,A在大學幾乎沒有朋友,更沒有能時常引導和激勵其成長的人,加上父母催促早做考研準備、自己學業(yè)成績又不佳,愈加感到前程暗淡。A自知有抑郁傾向,但覺得這是很難改變的病癥。
為了使A了解并排除對抑郁的恐懼意識,首先以抑郁癥就像感冒一樣平常為引入點,再向A推薦漫畫書《圖說“抑郁癥”治療》(越野好文編著,陳極璐譯)。在其接受并閱讀之后又推薦了《戰(zhàn)勝抑郁癥:寫給抑郁癥人士及其家人的自救指南》(李·科爾曼著,董小東譯)、《伯恩斯新情緒療法.Ⅲ》(戴維·伯恩斯(DAvid D.Burns)著,李亞萍譯),指導其了解不良情緒根源,識別、糾正不良的認知模式,改變消極情緒,重獲自尊。
在提供抑郁圖書資料的中后期,還提供了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圖書。推薦《做你想做的人》(詹姆斯.艾倫著,劉寧譯),讓其學會管理自己,積極面對并尋找人生不同時期的答案。推薦《生命的重建》(路易絲·海著,張勁弟譯),促使其自我肯定,更熱愛生活,更積極主動面對人生中的困難與挑戰(zhàn)。
A在閱療之前的主要情緒特點為情感低落悲觀,似乎沒什么可以引起其興趣,回避交流,自我評價低,敏感自責卻又很少表述。經(jīng)過一年半閱療后明顯感覺A活潑了,被動式交流基本順暢,主動交流意向增加,在面對表揚與鼓勵時,常顯出愉悅感。與人交流時語速有所加快,交流較為順暢。
閱療后生活主動性加強,愿意參與意見并參加活動,與周圍人接觸交往增多,自述記憶力在不斷變好、不再過于敏感,抽象思維能力增強。
睡眠明顯改善,之前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難以入睡、淺睡眠和早醒的狀況出現(xiàn)幾率大大降低,醒后不能再入睡的狀況得到很大緩解,身體倦怠乏力情況明顯改善。閱療前基本不喜歡運動,閱療后會主動進行一些散步、跑步和羽毛球運動。
抗壓能力得到明顯改善。閱療前當面提及抑郁癥、議論學業(yè)成績、品評穿著、談及同學才藝、評先評優(yōu)等問題,情緒即感失落。閱療過程中這些狀況逐步改善,價值觀不再局限于一個方向,自我認可度提高。
新生入校心理健康測試后,學校主要針對明顯心理異常者進行干預、治療,而更多有前期癥狀、輕度癥狀者則繼續(xù)正常進行大學生活。這些學生有些能完成學業(yè),有些則發(fā)展成為中度、重度患者,需要轉介治療[2]。如何能為更多在心理疾患初期階段的學生找到閱療藥方并提供閱療資料,需要高校在普遍性調(diào)查測試基礎上盡快進行分類鑒別,形成讀者分類數(shù)據(jù)庫,同時加強與學校心理教育部門的合作,并由圖書館主導開展閱療工作。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大學生心理問題可分為焦慮、抑郁、精神分裂、狂躁等多種,高校閱療協(xié)作部門應結合心理測量、調(diào)查、篩查結果中的輕中度心理疾患并勾畫出讀者畫像,然后分組匹配閱療書籍(亦可為音樂、視頻、多媒體等資料),形成健康中心結合學工書記、輔導員編制讀者心理問題主題詞,由圖書館主導,心理健康咨詢老師輔助,制定心理問題主題詞對應的閱療處方并提供閱療資料[3]。
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通常在課堂、班級活動、學業(yè)成績、社團等場所中表現(xiàn)出來,最有效掌握學生心理狀況變化的是班主任、輔導員和班干部,而對學生心理做出診斷評價的是心理健康中心,如何多方合作主動盡早介入模式,發(fā)揮全過程全方位全員育人的最佳效果,避免學生心理問題進入中重度,是研究與實踐的一個重要課題。
(1)加強對外部壓力因素的關注。從A案例可以發(fā)現(xiàn),A的經(jīng)濟壓力是抑郁的一個外在誘因,應激心理反應因此而發(fā)作。當通過勤工助學解決一部分經(jīng)濟困難之后,A的抑郁狀況得到了較好的改善。進而介紹A參與更多的校內(nèi)工作機會,減輕A的經(jīng)濟壓力,同時進行抑郁閱療,結果發(fā)現(xiàn),A的狀況得以繼續(xù)改善。A的自述也表明,無論是聽休閑音樂、在愜意的環(huán)境中休息,還是在閱讀如何解除抑郁的圖書,雖然情緒穩(wěn)定,但在外在壓力到來時,似乎自己又被打入無能無助無望的境地。因此,從本例來看,強化對外部壓力因素的關注并積極想辦法減輕和解除,是改善心理狀況的一個重要舉措[4]。
(2)同伴輔助療法。建立信任是心理治療的一個前提,然而并非師長、醫(yī)生或擁有某種職稱名號就可以順利建立信任關系,因為部分心理患者的創(chuàng)傷可能來源于此,加之諱疾忌醫(yī)的思想影響,有時反倒被這一部分心理患者排斥。這時,同伴成為一個引導、共建信任的最佳選擇。大學不同于其他場所,同宿舍或同班同學因為課業(yè)、作息一致,這種朝夕相處的情況是同伴輔助的最好環(huán)境,加上學生時期的友情更易使患者產(chǎn)生信任。
及時關注閱療對象的動態(tài),加強溝通和閱療過程管理,一是可以了解其心理變化,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做出維持或改變閱療素材的決定;二是通過溝通,了解其閱讀圖書館推薦素材的作用和自主選擇新素材的作用與效果,并增加讀者畫像與匹配資料處方,積累并充實閱療數(shù)據(jù)庫。在本例中收集到A使用圖書館提供的處方效果,還了解了其自主選擇閱讀并表示對其幫助較大的《深淵:抑郁流行的進化根源》(喬納森·羅森伯格著)一書。圖書館隨即采購了這類圖書,將該書加入治療抑郁的處方資料庫。
閱療由圖書館主導,但需要將其育人的機制設計上升到學校層面,形成部門合力。隨著00后進入大學校園,學生心理疾患的發(fā)生在數(shù)量、種類上都有所變化[5],學校圖書館、學工處、團委、教務、健康中心等部門要協(xié)同及時分析學生心理健康數(shù)據(jù),跟蹤學生心理狀況進展,及早介入干預和治療。圖書館需要將各種量表篩查、心理健康研究成果與閱療資料準備與調(diào)整、環(huán)境布置、活動開展結合起來,使閱讀療法更深入人心,在促進大學生成長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