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衛(wèi)
(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一九七三年,美國未來學學者丹尼爾·貝爾出版了一本轟動一時的著作——《后工業(yè)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其轟動的原因在于使用了一種新的概念,即在描述當時社會現象時用“后…”一詞,這道出人們對生活實際狀況的新感受、新認識。經由理論家進行抽象加工與組合后,誕生了一種新的文化理論——“后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不是簡單的“現代”歷史時期之后,而是指一種對“現代主義”或“現代性”的反思,“是對一些不言自明的主流社會觀念的質疑,是一種崇尚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思維方式。它代表的是一種價值取向,一種思想態(tài)度,一種思維范式。它具有不確定性、多元性、開放性、流動性、隨意性等特點”[1]。正如一些學者指出,后現代主義的某些思維方式,早在幾千年前的中國道家思想與東方佛教文化中就已存在,如老莊哲學倡導的“無為而治”、佛法中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思想?!昂蟋F代”具有雙關性,它體現了對待“現代性”的兩種不同態(tài)度:在一種意義上,“后現代”是指“非現代”,它與現代的理論和文化實踐、現代的意識形態(tài)和藝術風格徹底決裂。在另一種意義上,“后現代”被理解為“高度現代”,它依賴于現代,是對現代的繼續(xù)和強化,后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的一種新面孔和一種新發(fā)展。時至今日,“后現代”已被界定為一種人類的生存方式或生存狀態(tài),而非僅是一種“理論”或“主義”,在此視域下探究國際科技合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ITER”一詞是“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的簡寫,全稱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通常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人造太陽”,建設地點設在法國的南部小城卡達拉舍。ITER計劃是規(guī)模僅次于國際空間站的一項重大的多邊大科學國際合作計劃。它的項目周期最初設定為十年,所需經費約五十億美元(1998 年預算值)[2]。歐盟、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印度和韓國為合作的主要成員,這七方人口總數超過全球人口總數的一半。在這個項目建設過程中,參與各方協商成立了一個獨立的國際合作組織,總部設在法國,各參與方政府首腦都分別對參加ITER計劃明確正式表態(tài)給予支持,創(chuàng)造了國際科技合作史上新例,充分顯示出各參與政府和科技界對該項目計劃的重視程度。
ITER 計劃項目的基本工作原理比較簡單,就是中學物理中所講述的輕核聚變反應,通常是氫元素的同位素“氘”與“氚”聚合反應生成氦,參與反應的物質的總質量減少,根據愛因斯坦質能方程計算,將釋放大量的能量,亦即氫彈爆炸原理,ITER計劃就是“和平”利用這類反應釋放的能量,其原材料“氘”在海水中廣泛存在,“氚”也較容易獲取,且核輻射污染極少。但輕核聚變“平穩(wěn)反應”的條件極為苛刻,比當前利用原子核裂變反應工作原理的核電站復雜很多,這幾乎集成了當今國際核聚變研究的全部科學和技術成果。ITER計劃是我國有史以來有機會參加的最大的國際大科學工程合作項目,這對我國參加國際科學技術領域合作層次與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能促進我國核聚變能的和平利用及相關技術、材料的研發(fā)能力,學習和掌握大型國際科技項目合作建設與管理經驗,培養(yǎng)一批相關專業(yè)的科技人員。2006 年5 月,中方談判聯合小組代表與其它六方共同草簽了ITER計劃協定。如今,我國參與ITER計劃已近十五年。
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基本問題之一就是資源問題,而資源問題中的核心問題是能源問題,如果ITER計劃能夠順利執(zhí)行,取得預期科研結果,人類就將能進入大規(guī)模、低價使用聚變能時代,進而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同時還能大大減少因能源消耗而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改善人類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因此,當今世界的主要國家或政治集團本著協商、合作的精神,擱置各種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矛盾以及其它利益沖突,形成了ITER計劃,共同建設全球第一座核聚變實驗堆。但是,由于核聚變能的研究涉及眾多最前沿且非常敏感的技術,從而使ITER計劃的形成除與科學技術本身的發(fā)展特點有關外,還始終與主要大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及外交方面的考慮分不開,而這就帶來了科技合作的后現代性。
ITER 計劃從它誕生之日起,它就不僅僅是一項重大的科技活動,還是世界上主要大國之間的重大政治與外交事件。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作為美蘇冷戰(zhàn)結束的標志性行動之一,兩國當時的領導人在日內瓦峰會上提議,由美、蘇、日、歐共體共同建造“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即“ITER”計劃,并于1996年成立了相應的執(zhí)行委員會,其目標是建造一個可持續(xù)燃燒(即"點火")的托可馬克式核聚變實驗堆,進而深入探索聚變反應堆及商用的物理和工程問題,最初預估建造成本約100億美元。1998年,美國由于國內矛盾及國際政治原因,單方面宣布退出ITER執(zhí)委會。美方的這一行為是對現代國際合作規(guī)范的單方面的隨意否定,是后現代性的一種表現。其后,歐盟、日本、俄羅斯三方仍繼續(xù)合作,并緊隨上世紀90年代核聚變研究及其他新興技術的發(fā)展,大規(guī)模改進實驗堆的設計。2001 年,歐盟、日本、俄羅斯聯合工作組順利完成ITER 裝置新工程設計(EDA)及主要器件的研發(fā),工程預算約為50億美元(按1998年價),建造期限為8至10年,大約能運行20年。
2002年,歐盟、日本、俄羅斯三方以EDA 為基礎開始重新協商ITER 計劃及籌建相應國際組織,邀請中、美兩國參與。中國在2003 年1 月正式宣布參加,隨后美國時任總統布什特別宣布美國重返ITER 計劃,韓國于2005 年也宣告參加ITER計劃協商。經過兩年協商,上述六方在2005年6月達成協議,一致同意將ITER總部設在法國,選址在法國南部的城市卡達拉舍(Cadarache)。2006 年,印度申請加入ITER 協商,最終,中國、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印度七方于2006年5月25日草簽了建設ITER的國際協定。時至今日,相關國際組織已經組建,有30多個國家有參與ITER 計劃的分項目研制之中,涉及100 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這體現了國際科技項目合作具有不確定性、多元性、開放性等后現代特征。2020年7月28日,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在法國卡達拉舍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賀信。習近平指出,國際科技合作對于應對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zhàn)具有重要意義。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承載著人類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美好愿望,計劃實施以來,中方始終恪守國際承諾,中國企業(yè)和科研人員勇挑重擔,與國際同行齊心協力,為計劃的順利推進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十多年來的積極探索和實踐充分證明,開放交流是探索科學前沿的關鍵路徑[3]。中方在ITER 計劃執(zhí)行過程中則表現出“高度現代”,攻堅克難,嚴守承諾。
然而,并不是所有參與國都能“始終恪守國際承諾”,例如美國曾經參與后又退出又加入,尤其是當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國際科技合作的干預很強烈,這給國際科技合作的順利執(zhí)行帶來較大的阻礙,ITER計劃已由當初的10年規(guī)劃延期至15年,甚至20年。鑒于此,認真思考后現代視域下的國際科技合作內涵、主體、對象、目的、手段、形式與內容等是十分必要的。
國際科技合作是多層面的合作,涉及個人、單位與國家。在后現代視域下,理應逐一探究,因為參與合作的個人、單位對項目進程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里主要探討國家層面上的合作。
國際科技合作的目的在于通過整合與統籌國內產學研的力量,廣泛而深入地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從而提高本國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質量,以此共同推進全人類科技進步。國際科技合作是我國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國際科技合作項目是在對外開放環(huán)境下開展“互利雙贏”的合作舉措,有利于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資源、環(huán)境、健康等領域的重大問題,有利于促進雙邊、多邊政府間科學技術合作,有利于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和國家外交政策,有利于推動跨部門、跨地區(qū)對外科學技術合作的統籌協調,有利于增強自身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推進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
ITER計劃的制定與執(zhí)行過程橫跨我國“九五”規(guī)劃至“十四五”規(guī)劃,這期間,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發(fā)展思路、發(fā)展原則和發(fā)展目標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遷,特別是“十三五”中后期,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的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了深刻變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與我國在經貿、科技領域發(fā)生摩擦,“逆全球化浪潮”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對我國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的發(fā)展進行遏制,影響著新形勢下開展國際科技創(chuàng)新合作的思路和方式。在后現代視域下,開展國際科技合作項目應重點考察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合作的目的性,即立足于國計民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符合國家政治與外交政策目標,可解決制約我國關鍵科研研究與技術進步,具有層次高、水平高、緊迫性強等特征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第二,合作的規(guī)程,即通過國家政府間雙邊或多邊科技合作協定或者協議框架確定,參與方能夠嚴格履行相關協議義務,且對科技合作項目出現的問題能夠以誠為本,公平、公正地妥善處理;第三,合作的形式與內容,即與國外著名科研機構、一流高校與企業(yè)開展實質性合作研發(fā),吸引海內外杰出科技人才或者優(yōu)秀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從事短期或者長期合作,推動我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增強相關科研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實現“項目-人才-基地”相結合;第四,合作的原則,即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原則,遵循“互利互惠、合理分享”的國際慣例,努力形成政府引導、民間參與、機構互動、產學研共建的對外合作架構,建立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態(tài)勢。
當今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與發(fā)展,科學技術合作的國際化進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其現代性特征得以充分展現。國際科技合作成為推進科技發(fā)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提高科技創(chuàng)新實力、促進產業(yè)升級與經濟轉型發(fā)展、改善國際關系的重要手段和支撐。然而,少數國家出于各種政治目的或經濟利益考慮,利用自身的科技領先優(yōu)勢與經濟強勢,不遵守國際科技合作條約,擅自制裁或限制科技合作,阻礙相關學術交流與人才流動,這類現象不能簡單歸結為國際科技合作中的后現代性表現,但還是須引起有關參與國的高度重視,認真審視這類不規(guī)范行為,從而采取適當的措施來避免國際科技合作過程中遭受過多的阻礙甚至失敗。
總之,在后現代視域下,為解決世界范圍內的科學研究與技術發(fā)展問題,推進科技進步,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fā)展,國際科技合作的思路、原則和目標須要隨著國際政治形勢、科研態(tài)勢、自身科技創(chuàng)新實力和水平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戰(zhàn)略部署和調整,在合作中互利共贏,促進知識、技術、人才、資源的國際互動,統籌規(guī)劃,協調布局,以積極的姿態(tài)融入到經濟和科技全球化進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