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東
(漢江師范學院 文學院,湖北 十堰 442000)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深化,科學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縮寫,是借助互聯網,以大規(guī)模互動參與為目標的在線課程,可直譯為“大規(guī)模開放的在線課程”。[1]872011年秋,大規(guī)模在線課程掀起一次風暴,因此《紐約時報》把2012年稱為慕課元年。[2]182013年,中國教育界相繼召開了近20場MOOC會議、論壇,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率先與美國MOOC平臺簽約,從而拉開了中國MOOC的序幕。[3]MOOC以10鐘時長的短視頻為主,加上免費性、開放性、互動性等特點,廣泛受到學習者的青睞。[4]15藝術類學科,尤其是實踐操作性強的藝術科目,其教學形式各不相同,不容易規(guī)范化、標準化。因此藝術類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更需要深入研究專業(yè)自身特性及學習者的接受心理。每一門在線課程建設都是基本規(guī)律指導下的又一次教學嘗試,都會區(qū)別于其他課程,更是對傳統(tǒng)教學形式的一次革新。
近年來,教育部、中共中央辦公廳相繼印發(fā)了關于開展中小學書法教育以及全面復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文件。(1)2011年8月2日,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2013年1月18日,教育部《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2017年5月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fā)展改革規(guī)劃綱要》,第八條“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作出重要指示。書法以漢字為載體,通過“用筆用墨、點畫結構、行次章法等造型美”,表現人的氣質、品格與情操,是一門體現民族的藝術,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之一?!盵5]130正如熊秉明先生認為,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6]252“漢字書寫”是師范生書法教育的重要技能課程,為達到教育部“三字一話”技能要求提供了保障。在全面復興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浪潮中,把漢字書寫藝術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是一項值得研究的課題。因此,“漢字書寫”在線課程建設是順應科學技術為教育服務的時代要求,是實現師范生遠程教學的重要抓手,同時又是復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具體落腳點之一。然而在實際的在線課程建設中,面臨如何轉化傳統(tǒng)教學形式,如何處理師生線上線下互動及考評等一系列問題,需要展開探索與研究。
任何藝術形式都有各自的特點,如繪畫是二度空間的造型表現,而音樂是時間的藝術。[5]118,167同樣是二維空間的造型藝術,繪畫是色彩而具象的藝術,書法則是黑白之間的點畫藝術,更為抽象。[7]再加上人文精神的多元化,作品形式與風格也就千差萬別。那么作為有情感的藝術人,如何跟沒有情感的機器設備相結合變得十分關鍵。傳統(tǒng)的書法教學是面對面授課,其講授、示范、點評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具有隨機性。在線課程建設,教師需要對著鏡頭錄課,完全沒有學生的現場互動,加上照明補光,很容易失去上課的真實感。如何讓人機合一,做到機器設備完全服務于教學,需要深入思考。
傳統(tǒng)授課必須提前備課,寫好備課本,在線課程制作則必須精細打磨,撰寫好腳本。備課涉及主要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均使用書面語言描述梗概,不必細化到每一句話。而腳本則不同,首先腳本的撰寫需要口語化、日?;?,其次必須注意沒有互動與反饋,再次是講授內容必須邏輯嚴密,層層遞進,語言精練,不能出現語言上的重復,也不能停頓思考與互動。針對以上特點,“漢字書寫”在線課程的整體設計需要單獨安排互動環(huán)節(jié),尤其是對學生書寫情況的指導,需要考慮圖片上傳及分享點評等細節(jié)問題。錄制課程中的授課部分,既要按照腳本講授以保證語言的準確性,又要把飽滿的情感表現出來,需要教師有一定的“表演能力”。另外錄制課程中,導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只有導演對整個課程有較深的理解,才可能在課程建設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教師需要充分了解機器設備的性能及特性,把機器作為發(fā)揮個人才干的手段與工具。只有明確人機協(xié)作中人的主導性地位,合理利用科技的優(yōu)勝特性,才能讓科技為教學服務,從而為打造精品在線課程掃除障礙。
從技術層面看,無論是特效制作、視頻嵌入,還是圖片與鏡頭之間的切換,都較為簡單。但是過分迷戀各種特效,會讓整個課程丟失靈魂。因此,合理利用制作技術是任何在線課程建設的關鍵。漢字書寫是傳統(tǒng)文化藝術課程,其重要審美標準之一是“雅”。[8]245“雅”,多半與“素”結合,因此尤忌繁瑣的動畫和多樣的色彩。中國文化強調中庸之道,“中”可以理解為剛剛好。無論是裝飾圖案的大小與色彩,還是圖片與視頻的切入形式,都以簡單明了為好。形式可以多樣,但要與主題內容完全契合。這是體現制作者對課程的理解,更是體現講授者的教學理念。
“漢字書寫”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應熟練運用“強調法”,針對某個特定筆畫或具體部位,給予紅框閃爍或局部放大加以強調。方法雖然簡單,但行之有效。另外,視頻的插入、圖片的嵌入都要注意漸變的運用,不至于顯得突兀。任何圖片的展示必須配合好講授,在唯美中切換。圖片的展示與視頻的插播,需要考慮學習者的接受心理,進行有針對性的延緩時間或改變快慢節(jié)奏。讓整個課程的安排緊湊而不緊張,整體設計應美觀大方,素雅得體。
課程導學可以讓學生迅速了解課程教學結構、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學習目標以及教學任務與考核要求,[9]其發(fā)布要及時,設計要全面,準備及具體任務要明確。在線課程的發(fā)布必須重視導學的價值,將全部的教學計劃設計成一張邏輯性強、層層遞進的網。課程提綱呈現應清楚明了;總體課程、分級課程及小知識點的介紹要準確到位,發(fā)布及時;課程訪問及瀏覽的軟硬件要求明確;輔助學習與參考資料的配置與發(fā)布要體現課程的教學理念。尤其后續(xù)輔助性學習資料的搜集與補充,涉及內容要盡量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多元化需求,并在課程導學中明確呈現。
在日常學習中,學生的參與情況、學習進度、完成作業(yè)、成績記錄等問題需要管理,及時反饋學生的情況,有助于督促學生的持續(xù)學習,同時有助于教師調整或革新教學方法與手段。因此,對于課程的教學管理不容忽視,應由教師與學生協(xié)同起來共同完成。
傳統(tǒng)教學以教師講授與演示為主,學生是被灌輸式的被動學習,練習主要集中在課后,俗稱“課后練習”或“課后作業(yè)”。精品在線課程的特點是:標題精簡、幽默風趣、分享激情、10分鐘定律等。[10]24-25因此,在線開放課程設計必須真正的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在建設初期,課程設計應全面考慮知識結構的邏輯性,課程內容的趣味性,語言描述的生動性,課程論壇的專業(yè)化,互動環(huán)節(jié)的生活化等相關問題。
如何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是“漢字書寫”在線課程建設的首要任務。因此,課程內容需要精心設計,其教學素材應豐富多樣,同時兼顧專業(yè)性。比如出示甲骨文圖片,應考慮到圖片的質量、出處,還可以配上制作工藝與發(fā)掘現場的圖片或視頻,將知識點進行立體化呈現與拓展,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比如書體的特征,僅用概括性語言講解是很難讓學生提高興趣并加深理解的,如果引入一些現實中的物象作為形象類比,將有助于引發(fā)學生思考并加深印象。玉著篆的“垂腳豎畫”引用筷子類比,隸書的“掠筆”借用香蕉形狀類比,蘇軾的字形類比蛤蟆,黃庭堅的筆畫與長蛇類比等。
講授語言的語速、語調、情感等方面,需要針對在線課程建設特點予以適度的調整。除撰寫腳本之外,更重要的是授課情感的飽滿,講究語調、語速與節(jié)奏。針對重點內容可以加重語氣或放慢速度并配以相應材料呈現。幽默的授課語言絕對可以讓聆聽的學生興趣倍增。因此腳本撰寫應注意加入適度的幽默元素,以此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只有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的設計理念,充分了解教學對象,深入思考如何借助信息技術講授與呈現知識點,才是書法在線課程建設的核心問題。
比爾·佩爾茨認為,在網絡教學中,有效異步學習的核心與靈魂是“互動性”,需要讓學生擔負起更多的學習任務,以確保社會存在、認知存在和教學存在。[11]通過一系列的習題或作業(yè),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習題與作業(yè)要客觀題與主觀題相互搭配,難度呈現遞增形式??蛇\用技術手段,在剛剛講授的知識點之后插入選擇題,學生可以迅速按鍵答題,如果不能答對則無法繼續(xù)學習其他內容,這樣可以督促學生對沒有掌握的知識點重新學習。主觀性題目,需要教師線上回應。這類習題還可以拓展成學生互評、教師選擇代表性的作答或評論進行集中點評。集中點評尤其需要全體同學的參與,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采取多種激勵措施。[12]
線上對操作性習作點評,必然有一定局限性,因此需要拓展和利用各種功能,讓習作迅速導入主界面,針對具體習作進行分享式的講解或點評,同時可以通過網絡隨時書寫演示,指定全體或個別同學觀看。線上互動環(huán)節(jié)所涉及的問題大多具有共性或者基礎性,能夠給予大多數同學指導。即使選擇某一具體作品點評,也需要通過個別案例上升為尋找共性上來,具有拋磚引玉的作用。若線上單獨講授與指導時,必須給予其他同學學習任務,以保證合理利用時間。
傳統(tǒng)的線下教學,具有小眾的局限性,而且會參雜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從而讓教學的質量與效果增加了變數。單一而純粹的線上教學,又讓“漢字書寫”教學缺少人文情懷,從而淪為技術的附庸?!熬€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可以通過線上講授重點課程,結合線下的反轉課堂與引導體驗,以達到更生動、更直接、更全面的教學效果。[13]
線上的討論與指導,經過合理的設計,從而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無障礙溝通和交流。小小的論壇可以結合當前熱點問題,如“丑書與審丑心理”“展覽體”“流行書風”“創(chuàng)新與繼承”等話題展開討論。互動形式可以指定語音或撰寫文本發(fā)言,既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又適度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線上發(fā)布臨寫指令,讓全體參與完成書寫任務,引入學生互評環(huán)節(jié),讓每位同學隨機參與互評并給出評判理由,之后教師隨機抽取或選擇代表性的作業(yè)與評論進行總結性點評并演示,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線下教學是對在線課程的有力補充,針對學員個體差異,需要深入了解書寫藝術的學科特性。比如安排學生自行準備書寫材料及內容并創(chuàng)作書法作品。由于書寫的工具、材料、內容、形式以及學生個體的差異,很多問題不具備共性,甚至具有不可預見性,這就需要單獨安排時間線下面對面輔導。合理安排線上線下教學互動內容,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并形成互補,從而讓傳統(tǒng)與現代、藝術與技術呈現完美結合,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無論任何尖端的科技,在教學中只能是輔助作用。教學的核心是人,這里的人包括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因此依據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師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與思路是教學的制勝法寶。
在師范生三筆字的實際教學中,三種筆都涉及執(zhí)筆、用筆、結構、章法(粉筆的板書設計)等重要元素,往往各自為營。如能實現三筆字互通,將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關于筆法的起、行、收原理,毛筆、鋼筆、粉筆都是相通的。借助技術優(yōu)勢,將高清視頻與圖片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呈現與對比,三者用筆軌跡的共性與差別可一目了然。毛筆楷書一般大如拳頭,鋼筆楷書則很小,粉筆字又是寫在黑板上,只有依靠多種技術手段,才能實現三者的有效對比。將三者進行圖片化并調制大小相近,作為用筆與結構細節(jié)的對比依據,或者錄制對比演示的視頻,其共性與差異也會容易把握。至于章法更需要各種技術處理手段,將三者一并呈現。在線課程建設的技術保障,勢必對教學方法與思路,教學整體設計及教學理念產生革新的影響。只有充分研究信息技術,發(fā)揮好技術的優(yōu)勢,從而革新原有的教學觀念與方法,不斷探索新思路,才能讓書寫藝術教學立于不敗之地。
整個課程建設是無數個知識點的匯集,每個知識點都需要輔助材料作為支撐。無論知識點的外延還是深挖,都可體現教師的教學理念,也可體現課程的層次。
輔助性資料深挖以及書法學科的外延,是拓展學生視野的重要補充部分。向深層延伸的有書法史、書法美學、書法創(chuàng)作心理、古代書法理論等相關知識,向外延伸的有裝裱技術、碑帖版本學、拓片制作、篆刻藝術、現代刻字藝術等。這些都可以作為“漢字書寫”在線課程建設的輔助性延展知識,以打破課程及學科的局限,從而把學生引向更廣闊的天地。知識點需要有層次有節(jié)奏地引入,更需要大量的材料進行佐證,學生可以依據自身需要展開自主學習,因此及時更新與補充材料十分重要??梢砸雽W術前沿,可以牽引到相關學科,也可以在某個知識點上縱向深入拓展,這些需要教師團隊的集體智慧。
建設好一門在線課程,需要團隊的力量。傳統(tǒng)的教學,一學期一門課由一位教師擔任教學,這樣做具有知識結構的整體性、統(tǒng)一性,同時也容易出現教學方法及觀念的偏執(zhí),以及知識結構單一等問題。因此,僅僅依靠一位教師完成在線課程的建設是有局限性的。教學團隊的組建,應依據各自的擅長進行合理分工,并形成比較統(tǒng)一的風格或基調。在線課程建設需要團隊的集體智慧,比如三筆字的書寫涉及多個筆種,可以配置對應的教師。再比如實際教學中涉及各種書體,甚至是篆刻、拓片制作等外延知識。一門課程對多個技能提出要求,因此教師各自發(fā)揮擅長或集中精力專注部分章節(jié),可以做到更專、更深。團隊建設需要志同道合,需要主持人的規(guī)劃與部署,更需要全體成員的研討,只有發(fā)揮集體的力量,才可能把一門在線課程建設的更好。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并提高教學效果,教學設計應盡量提供合作式的學習環(huán)境。把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鼓勵和調動學生之間互動,同時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為此,在實際教學中除大量使用圖片、視頻、動畫、文本之外,還可以借用Zoom、Wiki、雨課堂、騰訊課堂、釘釘、QQ、微信、課程論壇、E-mail等各種媒介展開互動教學。[14]充分挖掘討論、互評、答題以及上傳分享資料等一系列學生參與教學的行為。合理利用不同的教學媒介,豐富在線課程教學的形式,從而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以實現優(yōu)良教學效果的常態(tài)化。
“漢字書寫”在線課程建設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實現對傳統(tǒng)教學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實施環(huán)節(jié)的革新。需要人機協(xié)作并能合理利用技術手段,做好互動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堅持以生為本的設計理念,設置好課程導學,拓展知識點的深度與廣度,運用好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不斷探索教學方法與思路,充分發(fā)揮團隊力量,借助各種教學媒介,從而真正做到科學信息技術為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