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一個歷史的幻影:宣王中興

      2021-01-15 03:53:49
      邯鄲學院學報 2021年3期
      關(guān)鍵詞:宣王天子諸侯

      杜 勇

      (天津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天津 300387)

      周宣王在位46年,后世頗多好評?!妒酚洝ぶ鼙炯o》說:“宣王即位,二相輔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薄稘h書·禮樂志》將其與成、康并舉,稱“宣王中興”,《楚元王傳》說“宣王賢而中興”,《匈奴傳》則謂“是時四夷賓服,稱為中興?!薄对姟ご笱拧そ瓭h》稱宣王“明明天子,令聞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國(四方)?!笨芍^頌聲大作,美名悠揚。但是,來自東周王室的聲音卻迥相異趣,宣王非但不是中興之主,反而是為政不善的昏亂之君?!秶Z·周語下》記載周靈王時太子晉說:“自我先王厲、宣、幽、平而貪天禍,至于今未弭?!表f昭注云:“此四王父子相繼,厲暴虐而流,宣不務(wù)農(nóng)而料民,幽昏亂以滅西周,平不能修政,至于微弱,皆己行所致,故曰貪天禍,禍敗至今未止也。”這是對宣王的另一種評價。

      對同一人物的評價,歷史上為何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清人崔述注意到這個問題,他認為太子晉視宣王與幽、厲無異,未免太過。宣王之失,主要在于“始勤終怠”,與梁武帝、唐玄宗相若,故而前后判若兩人[1]242。這個解釋頗得學者信從[2]731,其實未必可靠。彘之亂時,宣王尚為孩童,14年后即位,也不過20來歲,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加之長期隱居深宮,未經(jīng)政治歷煉,即使登上王位,一時也當不了家,無所謂勤惰問題。宣王早期,名為“二相輔之”,實際由召穆公、周公主政,因而伐狁、平淮夷、征荊楚等輝煌戰(zhàn)績不能計在宣王的功勞簿上?!对姟ご笱拧そ瓭h》云:“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痹娭械男蹩此茷閲艺畹陌l(fā)布者,實際只是一種名義,故詩人將當時國勢的興隆歸美于召穆公。待十多年后,召穆公等一班老臣先后謝世,宣王親掌朝政,再也看不到對異族戰(zhàn)爭的節(jié)節(jié)勝利,反倒是伐太原戎、條戎奔戎、北戎,連遭潰敗,特別是千畝之戰(zhàn)伐姜氏之戎,若非奄父御車倉皇出逃,幾乎性命不保。最耐人尋味的是,《國語》所記宣王當政期間所做的三件大事:“立戲”“不籍千畝”“料民”,無一不是敗筆,全然不像中興英主的作為。所謂“宣王中興”,看來不過是一個歷史的幻影。

      一、立戲為儲

      宣王12年,魯武公帶著兩個兒子朝見天子,長子為括,弟為戲。不知何故,宣王對戲十分偏愛,竟不顧嫡長子繼統(tǒng)法的傳承規(guī)則,欲立戲為魯國太子。樊仲山父表示異議,勸諫說: “不可立也!不順必犯,犯王命必誅,故出令不可不順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順,民將棄上。夫下事上,少事長,所以為順也。今天子立諸侯而建其少,是教逆也。若魯從之而諸侯效之,王命將有所壅,若不從而誅之,是自誅王命也。是事也,誅亦失,不誅亦失,天子其圖之!”仲山父這番話的關(guān)鍵在于“出令不可不順”。身為天子,發(fā)布政令須按照制度行事,依制為順,違制為不順。政令不順,既喪失民心,也使諸侯無法執(zhí)行。天子立諸侯,不立嫡長而建少弟,這是縱容諸侯違背國家繼承制度。如果魯國服從命令,其他諸侯隨之效法,先王制定的嫡長子繼統(tǒng)法就會壅塞不行。諸侯不遵王制就要受到誅伐,誅伐又等于懲罰違制在先的天子本人,結(jié)果就會陷入兩難的境地。對于仲山父的勸告,剛愎自用的宣王根本聽不進去,一意孤行,堅持立戲為太子。

      仲山父的諫言,措辭委婉,富有邏輯力量。但宣王不是一個明白人,無法理解破壞嫡長子繼統(tǒng)法帶來的嚴重危害。嫡長子繼統(tǒng)法是周武王、周公旦在吸取商朝實行兄終弟及制的歷史教訓基礎(chǔ)上,新創(chuàng)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3],對于保障王位繼承的有序更替與和平過渡,防止野心家對國家最高權(quán)力的覬覦與爭奪,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西周政權(quán)能夠長期有序運行,是與始終實行嫡長子繼統(tǒng)法分不開的。即使周孝王在特殊情況下以懿王之弟的身份繼位,但他死后繼承王位的仍是懿王之子孝王,不曾中斷王室大宗的血統(tǒng)[4]。彘之亂時,召穆公不惜以親骨肉冒名代死,也要保住太子靜的性命,同樣是對嫡長子繼統(tǒng)法的苦心維護。后來太子靜繼位,是為宣王。他竟然不知自己就是這項制度的受益者,反倒變成了制度的破壞者。破壞國家繼承制度的危害,年代久遠的不說,其祖父夷王時期發(fā)生的事情應(yīng)有所聞。由于齊哀公荒淫田游,有違禮制,被夷王治罪烹殺。不知是齊哀公無子,還是因獲罪不予立嗣,此次繼承哀公君位的是其弟靜,后稱胡公。由于胡公非嫡長子,隨即引起激烈的權(quán)力之爭。齊哀公的同母少弟山,對胡公心存怨恨,于是與其黨徒率領(lǐng)營丘人攻殺胡公,自立為君,是為獻公。獻公元年,盡逐胡公之子,并將齊國都城從薄姑遷到了臨菑。在這場權(quán)力斗爭中,兄弟鬩墻,兵戎相見,都城遷徙,社會震蕩,危害十分嚴重。對齊國政治格局的改變,周王室無力阻止,聽之任之,喪失了政治上的控制權(quán)。由于胡公被殺事件時間很近,宣王不會一無所知,知其利害關(guān)系又不能從中汲取教訓,說明他在政治上很不成熟,決策上很不理性,免不了自食惡果。

      仲山父斷言:政令“行而不順,民將棄上?!焙髞淼氖聦嵶C明,這是很有預(yù)見性的。宣王強立戲為太子,不久繼位,是為懿公。懿公9年,其兄括之子伯御與魯人攻殺懿公,立伯御為君。伯御繼位11年,宣王對此不能容忍,舉兵伐魯,誅殺伯御,又立懿公之弟稱為君,是為孝公。宣王自亂政制,動用武力干預(yù)魯國諸侯的廢立,直接后果是“諸侯從是而不睦”[5]23,即對宣王不再親近,離心離德,甚至“多畔(叛)王命”[6]1528。中央王朝對諸侯的凝聚力和控制力大為下降,嚴重危及國家的政治統(tǒng)一。

      宣王廢長立少的另一個間接后果,是對其子幽王帶來的不良影響。幽王繼位后,重蹈覆轍,在王位繼承上也不把嫡長子繼統(tǒng)法當回事。申后和太子宜臼無罪見黜,幽王另立褒姒為后,伯盤為太子,從而引起申侯的反叛,并聯(lián)合繒、許以及犬戎(狁)攻打鎬京,成為導致西周覆亡的導火索。

      從宣王立戲一事來看,其治國理政缺乏政治遠見,主觀任性,不計后果,將個人意志凌駕于國家制度之上,乃至引發(fā)災(zāi)難性的后果。這樣的國家元首,要使王朝中興,只能是南柯一夢。

      二、不籍千畝

      《國語·周語上》云:“宣王即位,不籍千畝?!?韋昭注:“籍,借也,借民力以為之。天子田籍千畝,諸侯百畝。自厲王之流,籍田禮廢,宣王即位,不復遵古也?!?鄭玄亦謂:“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謂之籍田。”[7]601《說文》云:“耤,帝籍千畝也。古者使民如借,故謂之藉。” 是籍又作藉,本字當為耤。諸家訓為借,實非本義。“借民力”只是條件,做什么才是關(guān)鍵。《后漢書·禮儀志》劉昭注引盧植曰:“藉,耕也?!睆募坠俏摹奥c”的字形看,正象人持耒耜耕作之形[8]182。由于耕作須借助人力或畜力,是耤的本義為耕,引申義為借。所謂借民力“治之”“為之”,實即耕之,“千畝”即其所耕之田。清華簡《系年》第二章說:“昔周武王監(jiān)觀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畝。”[9]136是千畝又稱“帝籍”,專為祭祀上帝提供谷物類祭品?!秴问洗呵铩っ洗杭o》高誘注:“天子籍田千畝,以供上帝之粢盛,故曰帝籍?!钡奂貜V千畝,千畝不只是計量單位,也是天子籍田之名。鄭玄說“王以孟春躬耕帝籍”[10]663,實則天子親耕只是儀式性和象征性的,真正的耕種過程是通過征調(diào)民力,由庶人來完成的。

      宣王“不籍千畝”,清華簡《系年》表述為“宣王是始棄帝籍弗田”[9]136,都很容易造成誤解。一種誤解是,宣王廢棄籍田,千畝拋荒,后來成了與姜戎交戰(zhàn)的戰(zhàn)場[11]59。另一種誤解是,宣王改變井田生產(chǎn)方式,不再借助民力耕種公田,而是履畝而稅,變勞役地租為實物地租[12]751-755[13]。這些看法是不可取的。虢文公的勸諫,苦口婆心,不嫌辭費,卻無片言涉及廢棄籍田或改變經(jīng)營方式,即是明證。在這個問題上,韋昭以為“厲王之流,籍田禮廢,宣王即位,不復遵古”,即不再舉行早在厲王流彘時即已中止的籍田典禮,才是切中肯綮的見解。

      虢文公從“民之大事在農(nóng)”講起,不憚其煩地說明舉行籍田禮的重要性和具體儀節(jié)。籍田禮或稱籍禮,其程式非常繁復。立春前九天就要開始準備工作,稷官將陽氣蒸升、土地潤動的情況報告天子,天子派司徒告誡公卿、百吏及庶民,修建祭壇,準備農(nóng)具。立春前五天,和風吹來,天子蒞臨齋宮,百官各至其所,一起齋戒三日。立春之日,正式舉行籍田禮。王以香酒(鬯)灌地行禮,祭祀天帝。接著與百官、庶民同飲醴酒。然后由太史在前引導,天子、百官恭從,到達預(yù)定地點。王親執(zhí)耒耜翻土一坺,百官三坺,做做樣子,具體耕作則由庶民進行。事畢舉行宴會,完成天子親耕儀式。整個典禮過程,都離不開周天子的參與和主導,以示禮敬上帝,勸民力農(nóng),為天子治國要政。自武王設(shè)立帝籍千畝后,籍田禮從未中斷。待厲王流彘,天子缺位,籍田禮只有告停。宣王即位之初,由召穆公、周公主政,興師安邊為主要國策,恢復古禮恐怕一時也還提不上日程。十多年后,宣王親掌國政,欲修先王之緒,以建大功,故有大臣提議重修籍禮,結(jié)果不被宣王采納。晉皇甫謐以為,此事發(fā)生在宣王元年[14]661,可能是對“宣王即位”一語的誤解。宣王即位元年,放在首要地位的當是登基大典,不可能急于重修中止多年的籍田禮。故《史記·周本紀》將不籍千畝置于宣王12年以后,可能更接近事實。

      對于宣王不籍千畝,虢文公勸諫說:“夫民之大事在農(nóng),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給于是乎在,和協(xié)輯睦于是乎興,財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庬純固于是乎成……王事唯農(nóng)是務(wù),無有求利于其官以干農(nóng)功,三時務(wù)農(nóng)而一時講武,故征則有威,守則有財。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則享祀時至而布施優(yōu)裕也。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緒而棄其大功,匱神乏祀而困民之財,將何以求福用民?”[5]15,21在虢文公看來,不修籍禮存在兩個方面的危害:一是“匱神乏祀”無以“求福”,二是“困民之財”無以“用民”。這實際也體現(xiàn)了籍田禮的主要功能。從設(shè)立帝籍的緣起來說,由于商紂王不敬上帝,禋祀不恭,終失天下。周武王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顯示天命歸周的合法性,同時也是感恩和求福于上帝,以固國祚。千畝籍田為祭祀上帝提供“粢盛”,“粢”指黍稷一類谷物,“盛”是將谷物盛放于祭器,作為祭品。早在籍禮舉行前,“司空除壇于籍”[15]16,即在籍田所在地修好土壇,用于郊祭上帝。《禮記·月令》說:“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于參保介御之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籍?!碧熳酉蛏系燮矶\谷物豐稔,是郊祭上天之禮。說明籍禮的舉行,實際兼有郊祭上天的性質(zhì)。然而,籍田千畝所產(chǎn)谷物畢竟是有限的,用于祭禮不失豐厚,作為口糧則僅夠十戶人家食用。為何籍田的耕作,可以使國家財政增殖,民眾財富豐裕呢?顯然是籍田禮的舉行,其意義不只在于耕好籍田本身,而且宣示全國“王事唯農(nóng)是務(wù)”,勸民力農(nóng),上上下下,同心協(xié)力把經(jīng)濟發(fā)展起來。這樣才能起到增殖財富,有民可使的作用。

      除了天子有籍田,諸侯亦有籍田?!队浻洝ぜ懒x》說:“天子為籍千畝……諸侯為籍百畝……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先祖),以為醴酪齊(粢)盛,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笔钦f天子與諸侯祭祀天地、山川等各種神靈,其祭品都取自籍田。天子“藏帝籍之收于神倉”[15]1379,諸侯也有儲藏籍田收獲的谷倉?!洞呵铩坊腹哪暾f,魯國“御廩災(zāi)”。杜注:“御廩,公所親耕以奉粢盛之倉?!?在諸侯國中,只有魯國因周公之故,具有郊祭天帝的特許權(quán),其他諸侯除參與助祭王室的祭天祀典外,不得自行祭祀天帝。故《國語·魯語上》說:“天子祀上帝,諸侯會之受命焉?!惫渲T侯參加籍田典禮,即是助祭上帝的一種形式。既要助祭上帝,自應(yīng)將其籍田收入的一部分上繳王室,以示虔誠。簋蓋銘云:“王曰:,命汝作司土(徒),官司耤田。”(《集成》4255)司徒的職責不只管理王家籍田,也應(yīng)包括諸侯的籍田在內(nèi)。令鼎銘云:“王大耤農(nóng)于諆田”(《集成》2803)?!罢兲铩笨赡苁悄硞冎T侯在諆地的籍田,周王前往視察并參與相關(guān)儀式,為民祈谷,勸民力農(nóng),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

      宣王“不籍千畝”,不只動搖了周人的宗教信仰,無以消災(zāi)祈福,而且對于增殖財政,勸農(nóng)使民,也會帶來不利影響。虢文公的諫言,大體代表了當時統(tǒng)治者的普遍心態(tài)。不同著述都將宣王不籍千畝與千畝戰(zhàn)敗二事看成一種因果關(guān)系,即是例證。盡管并無神意真正支配國家治理的興衰成敗,但對古代農(nóng)耕社會來說,堅持“民之大事在農(nóng)”的執(zhí)政理念,卻是非常必要的。廢除籍禮,輕怠農(nóng)事,“這就和厲王的虐政是相似的。兩者都違背了治民的原則?!盵16]260春秋時期,太子晉將厲、宣、幽一道列為昏亂之君,原因即在于此,并非王室后裔有意丑化自己的先祖。

      三、料民于太原

      《史記·周本紀》說:“宣王既喪南國之師,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父諫曰:‘民不可料也!’宣王不聽,卒料民?!贝硕斡浭鋈〔挠凇秶Z·周語上》,但省略了仲山父反對料民的理由,以及“料民”致使“幽王乃廢滅”的后果?!傲厦瘛奔慈丝谡{(diào)查,本是政府的一項常態(tài)化工作,為什么宣王不能過問此事呢?

      宣王親自下令料民,是在“既喪南國之師”的情況下采取的非常規(guī)措施。“南國”指江漢或江淮地區(qū)。韋昭《周語上》注云:“喪,亡也,敗于姜戎氏時所亡也。南國,江漢之間也?!彼选澳蠂畮煛笨醋髂蠂T侯的軍隊,可能與史實不合。千畝之戰(zhàn)是姜戎氏在鎬京近郊發(fā)起的一次進攻戰(zhàn),事起倉促,周王朝處于防御地位,不可能從容征調(diào)南國之師前來支援。即使距離較近的晉國軍隊前來助戰(zhàn),也未形成有效支持,結(jié)果仍是王師敗績,宣王險些喪命。所以“既喪南國之師”與千畝之戰(zhàn)了無關(guān)涉,應(yīng)是此后宣王征伐南土反叛勢力所遭到的又一次軍事失敗。其詳情雖不可知,但損失肯定是慘重的。為了重建王室武裝,補充兵員,這才有了宣王“計民數(shù)以為兵”[11]59的特殊舉措。

      對于“料民”,理解為一般性的人口調(diào)查[17]222,未免太輕松了。常規(guī)性的人口調(diào)查有專門的機構(gòu)去做,朝廷的司民、司徒等人即是負責相關(guān)事務(wù)的官員。仲山父說:“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協(xié)孤終,司商協(xié)民姓,司徒協(xié)旅……是則少多、死生、出入、往來者皆可知也?!边@里說的“古者”不代表先前的制度已然廢弛,而是說自古以來朝廷就在進行此項工作。而宣王的料民,明知人口減少還要重新調(diào)查統(tǒng)計,無非是據(jù)以制定新的兵役政策,加強王室武裝力量。這無疑是有其弊害的。仲山父說:“不謂其少而大料之,是示少而惡事也。臨政示少,諸侯避之。治民惡事,無以賦令。”[5]24在仲山父看來,大舉料民等于告訴外人,百姓減少,政事不善,這會引起諸侯對王室的疏遠和離心,而且頒布百姓厭惡的法令也不可能真正推行。宣王并不相信這些說辭,只憑自己不切實際的想象,打破常規(guī),堅持料民。這自然不會是普通的人口調(diào)查,也不可能只是統(tǒng)計一下人口數(shù)字就算完事。宣王想要的是據(jù)以增加足夠的兵員,解決軍事上的種種危機。至于民眾有無能力承擔超出常規(guī)的兵役,百姓不堪重負又會帶來什么后果,似乎都不影響推行新的兵役政策。料民所清查的是在朝廷有戶籍登記的國人,也只有國人才有當兵的權(quán)利,自與搜捕逃亡奴隸或解放奴隸無關(guān)[18]127[12]751-755。由于國人的兵役負擔本已極為沉重,導致百姓大量逃亡,人口急劇減少,而料民的結(jié)果使情況進一步惡化,社會更加動蕩不安。

      宣王料民何以在“太原”進行?也是一個難解之謎。韋昭只說太原是地名,于事無補?!对姟ば⊙拧ち隆费约啊氨》メ?,至于太原?!鼻迦祟櫻孜湟詾檫@個“太原”與宣王料民同地,但不在朱熹所說的晉地太原,而在隴東平?jīng)鲆粠?,“其地近邊而為御戎之備”[19]154。今山西太原建置較晚,固非其地,而顧氏所說的太原實際也在今寧夏固原,此為狁盤踞之地[19]154,宣王豈可在此料民?或謂太原在今晉南地區(qū)[20],即《左傳》昭公元年子產(chǎn)所說:“臺駘能業(yè)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比慌_駘之后所建四國,子產(chǎn)說“晉主汾而滅之”。此地既為晉侯所領(lǐng),其地百姓也不在朝廷的戶籍賬冊之中,宣王豈可到諸侯國內(nèi)去料民?看來尚須變換思考的角度,方可得其真諦。在先籍古籍中,太原有多種含義,有時是具體地名,有時則是泛稱。宣王料民的太原,以百姓居邑廣布,不可能具體指稱某個地方。《爾雅·釋地》云:“廣平曰原”,“可食者曰原”。是說地勢廣闊平坦,可種谷物食用的地方就是原?!对姟ご笱拧ぞ偂贰爸茉娔姟保嵭{:“廣平曰原,周之原地在岐山之南?!?岐山之南的周原只是關(guān)中平原的一部分,“太原”即大原,可能是指整個關(guān)中平原。關(guān)中平原是西周王朝的西部王畿區(qū),是周王室直接統(tǒng)治的“甸服”主要區(qū)域。《國語·周語中》記周襄王說:“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guī)方千里以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備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钡榉耐恋刭Y源提供上帝百神的祭品,保障百姓萬民的生活用度,防備“不庭不虞”的災(zāi)禍發(fā)生?!安挥荨敝敢庀氩坏降母鞣N災(zāi)害,“不庭”是指需要武力解決的那些不朝覲王庭的反叛事件。宣王后期,四夷交侵,戰(zhàn)事頻發(fā),兵員大減,在王室直轄的王畿西區(qū)調(diào)查人口,重新制定兵役政策,擴大征兵范圍,正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

      要言之,宣王“料民于太原”,是試圖通過調(diào)查人口,擴充兵源,加強王室武裝力量的一種改制措施。大量征調(diào)兵員,不僅使精壯勞力脫離農(nóng)耕,而且國人還要為戰(zhàn)爭“出稯禾、秉芻、缶米”[21]218等軍需物資,負擔日益沉重。他們只有逃亡,遠離故土,另尋生路?!秶Z·鄭語》記鄭桓公問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鄭桓公身為王朝高官司徒,都在考慮如何逃離關(guān)中自己的封邑,西部王畿內(nèi)的普通老百姓不逃亡就更沒有活路了。在當時人口急劇減少的情況下,宣王的料民措施突破了常規(guī),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加速了百姓的逃亡,動搖了立國的根本。《國語·周語上》說:“王卒料之,及幽王乃廢滅?!边@也許對料民的危害有所夸大,但田無耕農(nóng),戰(zhàn)無兵員,這樣的國家政權(quán)無論如何都是難以長久維持下去的。

      四、結(jié) 語

      古今史家多把周宣王視為中興英主,與歷史事實是有出入的。宣王早期,朝廷在伐狁、平淮夷、征荊楚的戰(zhàn)爭中,每每出師告捷,戰(zhàn)果輝煌。那些長期為患邊境的少數(shù)部族,或敗守老巢,或俯首稱臣,一時邊境安定,諸侯歸心,呈現(xiàn)一派中興氣象。不過,這是在召穆公、周公主政的情況下,由一班賢臣苦心經(jīng)營的結(jié)果。至于宣王本人,此時年紀尚輕,并無執(zhí)政經(jīng)驗,實際主宰不了朝廷決策,其勤惰與否并不決定國家的政治走向。但十多年后,待召公、周公等一班輔政大臣相繼謝世,宣王親掌國政之時,情況就為之一變。《國語·周語上》記述此后宣王所做的三件大事,無一不是敗筆。強立魯國太子,肆意破壞嫡長子繼統(tǒng)法,致使魯國政局動蕩,“諸侯由是不睦”。不籍千畝,動搖社會信仰,輕怠農(nóng)事民生,弄得民困財乏,軍無戰(zhàn)力,伐戎之戰(zhàn)連遭敗北。尤其是面對姜戎氏的進攻,不能進行有效抵御,全軍潰敗,作為六師統(tǒng)帥的宣王也快馬御車而逃,京師面臨威脅。之后又喪師于南國,損失慘重。于是“料民于太原”,企圖通過對西部王畿區(qū)的人口調(diào)查,制定新規(guī),擴充兵員,壯大王室武裝。結(jié)果也是天怒人怨,國人散逃,國本動搖。宣王治國數(shù)十年,西周王朝并未走向強盛,反而留下一個無法收拾的爛攤子。他死后僅十多年時間,在各種敵對勢力打擊下,承繼父業(yè)的幽王政權(quán)終于一朝覆亡。凡此說明,周宣王的統(tǒng)治是不成功的,雖有興革,但不切實際,反而給國家造成嚴重危害。他不僅缺乏成熟的理性的政治頭腦,而且剛愎自用,主觀任性,不顧大局,不順民心,也不具備作為國家元首應(yīng)有的治國才干。他絕非推動社會進步的改革家,更與中興英主相去甚遠。太子晉將其與幽、厲并列為昏亂之君,實不為過。歷史上備受稱譽的宣王中興,實際只是一個歷史的幻影。

      猜你喜歡
      宣王天子諸侯
      莫囂張
      當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01:58:26
      漢字故事之呆若木雞
      “立天子以為天下”——周代“立君為民”學說的現(xiàn)代性觀照
      春秋——諸侯爭霸的擂臺賽
      家教世界(2020年25期)2020-10-07 07:36:46
      愛莫能助
      先生王斗造門而欲見齊宣王
      無字碑隨想
      西周金文所見周天子對諸侯臣屬的聘問之禮
      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
      乌兰县| 丰县| 神木县| 武功县| 阜新市| 成武县| 马鞍山市| 西昌市| 汶川县| 贵阳市| 浦城县| 高青县| 奉节县| 靖宇县| 天长市| 巴马| 彰武县| 会东县| 家居| 左贡县| 昌平区| 司法| 西乌珠穆沁旗| 博乐市| 德江县| 崇阳县| 烟台市| 闸北区| 仙居县| 金湖县| 任丘市| 峨边| 班戈县| 青海省| 永靖县| 长顺县| 慈利县| 南靖县| 长武县| 班玛县| 白沙|